

幼儿园儿童博物馆课程建构研究
作者: 陈静儿童博物馆是国内学前教育研究的新事物,有学者从博物理念的视角进行研究,也有学者从教学实践开展研究,但结合地域文化探索儿童博物馆课程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前锋幼儿园3~6岁学龄前儿童为主体,依托前锋村沙田水乡文化,构建幼儿园儿童水乡博物馆课程——“博·乐”课程。
课程促进了儿童学、教育学、博物馆学、文化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在实践意义上,有利于教育者充分挖掘水乡文化资源,打造充满乡趣、童趣的儿童博物馆,为幼儿提供欣赏、感受、操作、体验的沉浸式游戏场所,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体验水乡文化,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创造力以及终身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同时,在实践中构建的博物馆课程,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完备性,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形式,其实践经验可以为未来的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有益的示范和借鉴。
一、“博·乐”课程的理论起点
如果说儿童博物馆的出现承认了“儿童世界”独有的价值,那么游戏则是儿童博物馆的“主菜”。 儿童博物馆倡导在涉及艺术、历史、数学、科学、文字读写、医学等知识的活动项目、展览里,自始至终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与发展。
国内学者从游戏理念、主题、场景互动等角度出发,探究不同视角下的博物馆课程。其中,基于游戏精神开发幼儿园博物馆课程,要求课程开发遵循年龄适宜、个体适宜和文化适宜的原则。课程内容需在幼儿最近发展区,便于操作及分层设置,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意识和真实需求。
二、“博·乐”课程的意蕴与内涵
1.课程名称
“博·乐”课程是博游水乡、乐润童心的意思。其中,“博”是指博物、博学、博闻,一方面代表师幼共创的博物馆场景,另一方面强调幼儿亲身体验、现实参与、自主探索、主动分享的过程;“乐”是指幼儿在游戏体验中获得发展和情绪价值。
2.课程理念
“博·乐”课程打破传统教育围墙,构建了幼儿园、家庭、社区为一体的学习平台,让幼儿的学习方式更多元,从而拓宽课程资源和变革教育模式。课程基于“乐博、善思、慧想、创美、传承”发展总目标,形成了“博游水乡,乐润童心”理念。
“博游水乡”指立足本地域的沙田水乡社会文化生活,创设多元水乡博物馆场景和游戏;“乐润童心”旨在遵循项目式学习理念,立足以儿童为本的教育方针,通过博物馆场景化教学,浸润儿童、发现儿童、发展儿童。
三、打造“感观—体验—创作”三维课程体系
“博·乐”课程根据课程目标,形成三位一体的内容体系,以感官馆、体验馆和创作馆为载体,依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能力和需求,师幼共同建构三部分课程内容。这三部分课程内容都是以藏品为载体、以探究为形式、以发展为目的,既有具象化的真实场景,让幼儿能充分体验,也包含了幼儿在活动中生成的新的课程内容。这些课程内容不仅持续关注幼儿的兴趣和发展,还促使幼儿认知经验螺旋式上升,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关系。
“感官馆”系列课程主要指幼儿园内、外的博物馆,即儿童社区的博物馆资源和园内创建的微型水乡儿童博物馆。社区周边不同类型的博物馆提供丰富的展览资源,吸引儿童的兴趣,激发儿童多元智能的发展;园内创建的微型水乡儿童博物馆是儿童每天都可以去了解、感受的课程,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围绕“场景化、游戏化、可体验、可探索”的原则创设。
微型水乡儿童博物馆主要分为三个区:一是水乡生活展区,展示水乡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如渔船、渔网、水桶、木屐等,以及反映水乡生活的图片和故事;二是水乡文化展区,展示水乡的传统手工艺、服饰、节庆活动等,通过实物、模型、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水乡文化的魅力;三是水乡生态展区,展示水乡的自然环境,如河涌、小桥、鱼塘等,以及与之相关的动植物知识,培养儿童的爱乡情怀。儿童通过看、听、摸、闻等方式,深入感受祖辈们的生活习俗和文化,把水乡生活的过去与现在链接起来,培养文化自信。
“体验馆”是师幼共同构建的系列课程。根据儿童发展的需求,师幼共同创设多元的体验博物馆游戏,主要分为生活体验区、体验墙区、艺术体验区三大馆区。在生活体验区中,儿童可以模拟体验祖辈们的水上人家生活,游戏中有他们创设的人物、情节,还有制作传统美食的真实体验;体验墙区创设了水乡生活中传统的建筑,如蚝壳墙、竹屋、稻草屋和树皮墙等,儿童可以在此馆中与环境互动;艺术体验区为儿童提供大量的周边收集的材料,如布、稻草、鱼网等,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艺术创作。
“创作馆”是儿童在探究过程中生发的,通过场馆设计与打造、场馆运营与维护、展品收集与陈列,拓展儿童感官体验、刺激想象力。如项目案例《童筝》中,幼儿在探究风筝的过程中创作出各种各样的风筝作品,于是他们决定建立一个“风筝博物馆”,让全园的小朋友都能了解和欣赏他们的作品。创作馆是动态的,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创立、调整或关闭。
四、以项目式学习助推课程实施
儿童项目式学习指以幼儿的真实生活情境为背景,围绕驱动性问题,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进行持续性的探究性学习,以解决幼儿遇到的真实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并在学习过程中建构五大领域相关知识,发展儿童的相关能力。
“博·乐”课程中,幼儿的项目学习由识别问题、寻求策略与行动、构建概念、反思修正、意义分享与表达等环节交织推进。如项目案例《我们的故事》,以“身边有什么故事”为驱动性问题,幼儿从“我身边的故事”开始,通过阅读、参访和调查等方式了解“水乡故事”,对寻找身边的故事和如何留住故事呈现出强烈的兴趣,并自主进行后续探究。最后,师幼深入讨论后,专门举办了“水乡故事展”。这一项目式学习是一次深刻的水乡历史文化之旅。
五、以多元方式开展课程评价
“博·乐”课程关注儿童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支持性策略。一方面,通过活动中的照片、幼儿表征和活动记录评价幼儿,并与家长联动,吸纳家长反馈的意见或建议;另一方面,师幼共同制定项目评价量规,从幼儿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动态评价,教师也对课程进行过程性反思和总体评价,以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此外,幼儿园定期对博物馆课程的场景打造、课程目标和内容等进行审议,促进课程发展。
六、结语
“博·乐”课程充分运用了博物馆这一教育资源,并结合本区域的文化进行在地化的构建,把多样性的文化、风俗等融入儿童的游戏体验中,在课程的设计、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达成“乐博、善思、慧想、创美、传承”儿童发展目标。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幼儿园儿童水乡博物馆课程建构研究”(2022-PYKY340)、“基于项目式学习(PBL)理念的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合作行动研究”(2020XQXKCB03) 的成果。
责任编辑 王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