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教学适应“三新”的策略调整与优化
作者: 何水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知识的不断更新,传统的地理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必须深入地推进相应的教学改革和创新。高中地理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新课程要求将地理知识与当前社会热点、环境问题、资源利用等真实情境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在实践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三新”的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学需要更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特点,提高教学质量。
一、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内容
在“三新”背景下,教师需要调整教学策略并优化教学内容,立足于教材内容,积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具有层次性和梯度性的教学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将地理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实际情景,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
在学习《常见地貌类型》这一内容时,教师可结合地形图,详细讲解各种地貌类型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首先向学生展示喜马拉雅山脉的地形图,从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山脉的走向、高低起伏以及周边地形,山脉呈弧形,大致是西北—东南走向,并向西南方向凸起。然后开始解释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地壳运动和板块碰撞而形成的,这个过程大约始于五千万年前,当时南亚次大陆开始向北移动,并与欧亚板块相遇,这种巨大的板块碰撞导致了地壳的强烈挤压和抬升。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山地地貌对当地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后,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地理问题:“为什么我国西南地区多山地而东部沿海地区多平原?”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不仅巩固所学知识,还提高了地理应用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微课视频等,将抽象的地理概念转化为生动形象、直观具体的图像和动画,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通过引入这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增强了地理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培养他们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在学习《海水的运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海洋的纪录片,展示波涛汹涌的场景,海水在风的作用下不断涌动,形成各种复杂的运动模式。接着,教师播放课前利用动画软件制作的一段关于海水运动的演示动画,详细展示海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形成原理和运动规律,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海水运动的本质。例如,海浪是最常见的海水运动形式之一,主要由风力形成。当风吹过海面时,由于摩擦力的作用,海水受到扰动,进而产生波动。这些波动随着风的持续吹拂而逐渐增强,形成人们所看到的海浪。海浪的大小和高度取决于风速、风向、洋面面积以及海水的深度等因素。在风力作用下,海浪会不断向前推进,形成起伏不定的波动。最后,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布置一项作业,要求学生搜集关于海水运动的资料,整理成一篇报告,并上传到班级学习平台上。这种类型的作业锻炼了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地理学习资源。
三、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地理应用
在当前“三新”背景下,地理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实践环节,强化地理知识的应用和学生的综合能力。由于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各类实践教学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参与组织野外考察、地理实地勘测、社会调查等活动,学生不但亲身体验地理环境的真实情况,深入了解地理现象的形成机制,培养地理实践能力,还可以增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学习《城镇化》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展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城镇化的过程和现象。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城镇化的定义、原因和影响等基础理论问题,为后续的实践教学做好铺垫。接着,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模拟的城镇化调查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或地区,进行城镇化情况的调查。学生需深入收集数据资料,全面分析所选地区的城镇化进程。首先搜集人口统计数据,分析城乡人口比例变化情况,揭示人口结构的演变趋势。然后研究产业结构资料,了解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探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动因和影响。此外,学生还需关注城镇化对当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调查环境污染状况,评估生态保护情况;分析经济增长数据,探讨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居民生活变化,评估城镇化对社会的综合影响。在调查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有的小组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居民对城镇化的看法,深入了解当地城镇化的真实情况,增强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素质
培训课程应涵盖地理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教学案例分享、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融合能力提升等内容,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并应对新的教学挑战。除此之外,学校还要鼓励教师参与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促进专业成长和发展。
在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在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巧,为学生上一堂生动、深刻的课。例如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拟动画,通过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运动规律,并尝试描述自转和公转的特点,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初步的认识。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的现象,而地球公转则决定了四季的变化;同时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让学生深刻认识这一地理现象的重要性。在讲解了基础概念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思考并分享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问题和观点。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和见解,如“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地球的自转?”“地球公转对气候有什么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进行详细的解答和拓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规律的理解。
综上所述,适应“三新”实践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新课程的实施可以促进地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境意识和全球视野,更好地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支持。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