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育人理念下初中劳动教育的校本化研究
作者: 潘正茂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我们将研究与实践的核心确定为劳动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活动育人理念为指导,搭建课程框架,建构开发评价体系,从而引导学校和教师正确认知劳动实践活动课程的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劳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一、研究视角与设计路径
1.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实践思路。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专家咨询、文献分析等方法发现,现阶段课程体系不完善、内容不明确,导致劳动课程开发不规范。澄明问题的根源,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向与思路,选定分析角度与研究手段,我们进行整体建构,制定了可实施、可落地的开发方案。
2.基于理论研究,确立课程分析框架及设计思路。针对中学劳动课程设计思路不清、结构失衡的问题,我们通过文献分析和现状调研,梳理活动课程的历史发展,调研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现状。将课程内容统整为六类,明确劳动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分析框架,解决了劳动课程“教什么”的问题。
3.开展个案试点,探索课程实施模式。所在区域和学校试点使用课程体系,开展项目实施交流,明确了“路径+原则”教育模型,提出“横向拓展、纵向链接、多元协同”的课程实施策略,解决了课程“如何落地”的问题。
4.开展实证研究,探索课程评价开发系统。基于德尔菲法(Delphi),开发了成长信息化评价平台、中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手册、中学生成长手册等3种课程评价工具。
二、课程内容与框架
1.构建劳动实践活动课程框架。课程内容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以课程为媒介唤醒学生的主体发展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涵,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特殊,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内容统整,形成“理解·发现”“劳动·发现”“体验·发现”三个课程群,通过“整合联动”策略产生课程合力。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育媒介、教育环境四个维度构建教育框架,形成“引领示范·激发活力·夯实基础·挖掘潜能”的教育思路。
2.完善劳动实践活动课程内容。(1)劳动实践活动课程以“理解·发现”为统领,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文化内涵,直面自身知识短板,了解认知冲突。开展五一劳动节活动、精神文明月活动、纪念日活动、志愿者在行动系列活动等。(2)环境课程与研究课程以“劳动·发现”为统领,引领学生在环境体验中感知差异,领悟不同文化的多样性,通过校园环境、班级环境、宿舍环境的营造,达到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的效果。(3)实践活动课程和拓展课程以“体验·发现”为统领,在实践浸润中激发和释放潜能,在交流展示中塑造和强化劳动素养,如社团课程、道法讲堂、家长学校系列课程、竞赛课程等。(4)网络劳动课程,包括家长网络学校、家长劳动知识讲坛、最美劳动者微视频、网络劳动教育课程推送、劳动主题电影文化资源等。(5)研究课程,包括教师劳动课程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学生研学系列课程、教师劳动课程研讨。(6)学习课程,包括团课系列课程、队课系列课程、好习惯好人生系列课程、学习技能与方法系列课程、生涯课程、校园植物保护、创建最美食堂、建设美丽宿舍等。
三、课程策略与评价方式
1.实施“横向拓展、纵向链接、多元协同”的教学策略。横向拓展,以活动为中心,理论学习贯穿其中,以学校的劳动教育为核心,课外实践活动和社会服务为支撑,共同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全面提升。纵向链接,围绕核心素养,设定各学段的实践需求,引导学生在协作拓展中,将问题逐级具象化,实现文化、环境、实践主题活动的纵向贯通。现已开发形成多条劳动课程链,如“创建绿色校园”“小小植物园”“学子爱社区”等。多元协同,探索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多元融合,逐步确立“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教育模式,探索家校联动的育人机制,实施“家庭小帮手”“美食,粤做悦美”等活动。
2.提升教师的课程研究能力。分梯次培训,以菜单式的主题设计、沙龙式的研修方式、校级课题式的研究行为,全方位提升教师的劳动课程理解能力。教师团队由“单打独斗式”发展为“成长共同体”,由与主题相关的教师团队组成“互助组”,通过准备、计划、指导、评价、修正五个阶段,通力合作,开展协作研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3.多元评价,全程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并轨融合。在评价主体上,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探索开发资源包。在评价指标上,从劳动主题设计、活动组织能力、劳动素养提升三个维度设计,凸显学生在活动中的“知情意行”,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科学计算来建构数据库,并纳入“成长信息化评价平台”,用直观、易懂的评价指标来展示劳动教育的效果。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