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用岭南画派元素,擦亮“广彩”底色
作者: 王心怡“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据记载,清末民初汇集广彩瓷画创新之作的“广东博物商会”,就是由岭南画派的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等创办的,他们一面从事彩瓷的研究和生产,一面从事革命活动,因此岭南画派与“广彩”之间具有很深的渊源。
广州市南武中学岭南画派纪念中学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自主开发了《岭南民间工艺传承与创新——广彩》美育校本课程,并开展了系列教学活动,引领青少年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广彩特色课程的构建包括五个部分:表现技法(彩墨并重、兼工带写、融汇中西、撞水撞粉),表现形式(打破传统的“边饰”“开光”、诗书画印齐全),创作题材(反战题材、农民市井生活、具有时代性),创新精神(折衷中西、融汇古今),时代的革命精神(实业救国、现实关怀)。
一、广彩传承课程
1.欣赏评述
(1)欣赏、描述对传统广彩作品和岭南画派广彩作品的直观感受,通过图像对比识读,形成初步印象。(2)分析上述两种作品的形式美,引导学生从构图,造型与色彩搭配,纹饰内容,绘工四个方面分析。(3)理解广彩作品背后的含义和文化,即借“猛虎”和“雄狮”隐喻民族之独立,如高剑父的《怒吼的醒狮》是革命精神的代表作,反映了岭南人民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反思评价
对广彩名家作品的反思评价课是以学生为主的生成性课堂。学生因个性、趣味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做出不同的审美判断。例如,有些学生比较欣赏岭南画派名家的广彩作品,因为其题材内容非常丰富,连月饼、火腿都可以融入创作,花鸟鱼虫有意境美,对动物的描绘很生动,是对传统图案的革新。
3.审美实践
学生自主创作,完成一件广彩作品。流程为:素材收集—探究技法—设计构思—实践创作。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在名家作品中挑选范例,定好自己的创作主体。有的选取舞狮作为主体进行创作,并将广州舞狮风俗和“狮”所代表的国家精神结合起来。
4.自我评价
作品完成后,将其和名家作品作对比,并交流彼此的创作构思、表现方式、表现技能及创作意图。有的学生在创作形式上结合了传统纹饰和现代流行纹饰,既借鉴了传统广彩,也有时代生活印记,不是完全的借鉴或临摹。
二、广彩创新拓展课程
如何挖掘并应用广彩与岭南画派元素,在课程中得以创新性转化利用,我们主要从三方面入手:广彩造型图案、装饰风格和传统色彩应用;岭南画派文化元素的提取(含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材质和载体的更新。
例如在服装设计课上,学生设计服装图案时融入了广彩元素。美术小组的研究性学习继续拓展创作广彩《西关小姐》,充分应用了广彩图案、装饰风格和色彩。《核心广彩瓷》的创作是对岭南画派显性文化的提取,学生参加广州艺术博物院的与名家藏品对话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敬业》作品临摹了岭南画派名家杨之光《夜深人静》作品,用广彩颜料在花瓶上描绘值夜班的女护士,她忍受着疲劳困乏,为病人作输液准备,画作体现了她爱岗敬业的精神。《文明》作品临摩了岭南画派名家陈永锵《木棉》作品,在花瓶上描绘木棉树和木棉花,表现广州人对生命和英雄精神的礼赞,表达了岭南文化的独特气质。在创作中鼓励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如广彩杯的创作,描绘了我校学生的轮滑特色场景,表达了时代精神和现实人文关怀精神。
同时,我们加大了对广彩纹饰等设计资源的创新与运用力度,开发和创新媒介,在传承方式上有了新尝试。学生绘制广彩拓展作品,充分结合了生活经验,拓展了传统工艺的生命力,更有利于广彩艺术的传承。
三、成效与推广
我们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举办了一年一度的艺术节、“春雨新苗”系列画展,参加了穗港台和省内外等多地学生交流活动等,更好地扩大了广彩传承的社会影响力。我校的广彩作品及相关展览,参加了“小题大做——文创广州”系列展览、第九届广府文化周系列展览等,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我校被评为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广彩),师生作品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近300人次。
今后,广彩特色课程将进一步渗透革命精神,引导学生感受岭南画派名家践行“工业兴国”、追求“艺术救国”的崇高理想,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另外,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拟实现传统广彩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跨界融合。
注: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研究院2023年度科研课题“革命文化融入中学美术课程的实践研究——以广彩中岭南画派革命主题创作为例”(课题编号:2023gzms)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