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校三色”谈南疆乡村小学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作者: 徐琳 庄锡壮

以“一校三色”谈南疆乡村小学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0

2023年2月,广东省第二批“组团式”援疆教师赴疆。在受援学校喀什地区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我们实施了“一校三色”工程,探讨文化润疆视域下南疆乡村小学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其中,“一校”是指援疆教师所服务的受援学校,“三色”是指受援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三个核心方向:底色、润色和特色。

一、底色:以“恩文化”为引导,学校蜕变腾飞

1.凝炼“立德树人,感恩成才”的办学理念。进入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醒目的红色感恩楼。楼体上镌刻的“知恩、感恩、报恩”六个大字,不仅是学校的校训,更是学校文化的精髓。这六个字如今已扩展为八字校训,新增的“思恩”二字,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2014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该校,给予了师生深切的期望和关怀:“少数民族孩子双语教育要抓好,学好汉语不仅将来找工作方便,更重要的是能为促进民族团结多作贡献。”总书记对老师们提出了殷切的嘱托,希望他们肩负起教育的重任,把工作做得

更好。

在深入学习教育方针政策、仔细研究学校校史资料后,我们认为“立德树人,感恩成才”是极具传承价值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关键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成长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才。

我们用书法、剪纸、刺绣、国画等打造学校的环境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染学校的每一角落。学校的楼宇有“恩”字名——知恩楼、感恩楼、报恩楼、育恩楼、悟恩阁、思恩亭;学校的门也有“习”字名——传习门、亲习门、爱习门、温习门、勤习门;路、园有别名有爱称,用红色革命文化打造新疆“四史馆”、党史馆、红领巾广播室、少先队活动室、文化长廊,用社会主义文化打造科技馆、录播室、图书室等。于细微之处见用心,点睛之笔有玄妙,师生身临其境,感知恩文化符号的魅力。

2.“恩文化”的塑造。学校的发展应当立足本土文化和自身特点,寻求内生式的发展道路。因此,学校党支部书记姚红玉带领校级干部走访村委,查阅村志,深入学生家庭,开展了对全校师生的调查和座谈,经过一系列的研讨与论证,最终确定了以“恩文化”作为学校的核心文化。其中,“知恩”指师生要深知党和国家给予的恩情,通过建设“知恩”的环境文化,使这种感恩之情深入人心;“感恩”指感悟和珍惜党和国家给予的爱,通过根植“感恩”的理念文化,让这种感恩之心内化为行为准则;“报恩”指以实际行动回报党和国家的恩情,通过建构“报恩”的行为文化,将感恩之情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思恩”则是思考恩情对于育人成才的深远意义,通过实施“思恩”的制度文化,将这种感恩之情融入学校的日常管理和运作。

3.创生校本课程,塑造“恩文化”乡村学校品牌。(1)知恩课程——启迪心灵的基础课程。通过学习国家课程,学生了解恩情、懂得回报,培养感恩之心;开设专题讲座和主题班会,深化学生对“恩”文化的认识和理解。(2)感恩课程——情感升华的拓展课程。组织红色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恩情、培养感恩之情;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奉献中学会感恩、传递感恩之心。(3)报恩课程——实践创新的融创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多元文化交流活动,拓宽国际视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报恩、贡献社会。(4)思恩课程——道德养成的提升课程。注重学生的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关爱中学会思考、珍惜生命;开展礼仪教育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传承中学会思恩、提升自我。

二、润色:教学革新与团队共筑,润泽添新绿

1.构建“四转化”教学模式,激活课堂思维之光。“四转化”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紧紧围绕思维课堂的核心展开设计。第一个转化,将教学内容精准转化为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方向明确;第二个转化,将教学目标巧妙转化为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第三个转化,将教学问题转化为体验式或任务驱动式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知识;第四个转化,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时、多元的评价,确保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总之,“四个转化”深度整合与关联了传统教学设计中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要素,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教学模式,形成了核心成果《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究成果——构建思维课堂教学模式的四转化》,为润泽课堂、添彩新绿的教学之路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2.青蓝携手,共筑边疆教育梦。师徒结对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承诺,更是对教育事业和学生未来的深沉责任。援疆教师们以身作则,传递着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怀,备课时的共同研讨,听课时的相互借鉴,磨课时的精益求精,评课时的坦诚交流,都为两地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成长机会。2023年2月至今,共呈现校级、县级公开课80余节,校内培训讲座60余次,参与听评课800多节。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11名援疆教师的悉心指导下,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51名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如音乐、道德与法治、数学、语文、美术等学科教师,在各类专业比赛获地区级奖项8个、县级奖项12个;3名青年教师成为县级骨干教师,多名成为学校各学科骨干教师,2名被提拔为校级干部,3名被提拔为学校中层干部,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

三、特色:塑造独特的文化润疆印记

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作为主导者,深入挖掘自身历史传统和发展目标,结合援疆教师的资源优势,创新性地开展多元化校本课程,不仅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更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让他们在探索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书法、刺绣、陶艺、舞狮、中华武术、啦啦操等26个社团的组建,正是援疆教师与学校共同努力的成果。在援疆教师的带领下,书法走进常规课堂,通过练习写字、写诗词、写句子的方式,增加师生认字量,为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速增效。学校还开设了教师书法兴趣班、学生书法特长班,书法已成为学校独特的文化名片。另有援疆教师引进后方的啦啦操教育资源,组建啦啦操社团,通过远程授课的方式指导训练。经过一年多的训练,节目已日渐成熟,学生能在大型的文艺活动中表演。这些社团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更成为展示学校特色的重要窗口,吸引了众多目光。

为了进一步提升文化润疆的影响力,学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精髓,从众多特色社团中精选、创造具有标识性的文化符号,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也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向心力。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形成了书法、快板等体系化课程。组织学生每周学习书法、快板、舞狮、国画、刻纸、京剧等课程,每天参加“经典诵读+音乐律动”大课间活动等,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给学生打好了时代新人的底色。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