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功能示范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 黄日暖

以功能示范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0

“孩子的天性像水,像水,就给水流动的空间;孩子的天性像树,像树,就给树生长的天地;孩子的天性像风,像风,就给风舞动的自由。”走进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教育集团大岭山镇实验小学,现代化的教学楼馆、生态化的校园创意、个性化的教育理念,让人耳目一新。这所2022年9月才正式开学的学校,如今已经成为大岭山镇响当当的教育名片。

大岭山镇实验小学优质创建,得益于松山湖中心小学教育集团的托管。2022年,大岭山镇政府与松山湖管委会、松山湖中心小学达成合作办学协议。“松山湖中心小学教育集团的托管,相当于给大岭山镇实验小学加装了一部‘外挂电梯’,教学效率与教育质量直线提升。”松山湖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派驻大岭山镇实验小学的执行校长黄帆说。

与大岭山镇实验小学一样,功能区内得以快速高质量发展的还有松山湖无痕教育集团2019年托管的松山湖横沥实验学校、2022年托管的石排镇实验小学,松山湖实验中学教育集团2020年托管的东坑镇东坑中学、2021年托管的东坑镇第三小学……这些学校的执行校长均来自松山湖的教育集团。

所谓松山湖功能区,包括一园九镇,即松山湖园区、寮步镇、大朗镇、大岭山镇、东坑镇、横沥镇、石排镇、茶山镇、石龙镇、企石镇。近年来,通过区域协同、集团化办学、教师研训一体化、学生联动四大路径,松山湖功能区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教育现代化融合共生路径。

集团化办学路径:赋能成员校实现大飞跃

松山湖各教育集团的成员学校之所以能实现一经创办或帮扶即迎来高质量发展,有赖于松山湖功能区的集团化办学路径。

大岭山镇实验小学被松山湖中心小学集团托管之初,集团总校长刘建平就提出了“四维赋能”的顶层设计理念,即文化赋能、课程赋能、课堂赋能和评价赋能。石排镇实验小学被松山湖无痕教育集团托管,集团总校长冯正华委派高飞主任对学校进行深度调研,提出“无痕·自然”的办学理念,以“天文·科技”为办学特色,构建“无痕·觅自然”课程体系,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点,研发“创思课堂”教学模式,以内涵塑造为支点,撬动成员校迅速崛起……集团化办学,实质就是融生新理念的人财物综合赋能。通过综合赋能,把龙头校的优质发展经验高效快速地移植到成员校,促进其高质量发展。

赵晓天曾是松山湖中心小学副校长,2018年,经东莞市教育局批准,他受园区委派接管寮步镇西溪小学,开始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跨镇街集团化办学的探索。短短两年时间,这所镇区薄弱学校连续获得东莞市集团化办学评比第一名的好成绩,教师、学生和家长问卷调查满意率达99.6%。2022年,作为集团化办学样板校,在东莞市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年度评估现场汇报会上作专题报告,并作为东莞市代表在广东省集团化办学经验交流会上作经验介绍。

2019年6月成立的松山湖无痕教育集团,下辖六所不同形态的学校,以松山湖北区学校为龙头校,成员校有松山湖实验小学、松山湖横沥实验学校、石排镇实验小学、大岭山镇第三小学和西藏布久乡小学。集团各校在“一校一品”创建的基础上制定个性化发展目标,从优质课程共同体、优质项目共同体、优质教师共同体、优质资源共同体、优质机制共同体“五个一体”的维度探索无痕特色发展与品牌建设。

自2020年9月加入松山湖实验中学教育集团以来,东坑中学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在校生人数从2020年的1300多人增至2821人,教师人数从106人增至198人,办学班从32个增至54个。“为推动学校各项工作从‘薄弱’到‘挺立’,在集团的引领下,学校创生了‘立人教育’办学理念,采用文化、课程、主题、活动、榜样、师长‘六引领’模式,以‘输血—造血—活血’方式激发办学活力。” 松山湖实验中学教育集团东坑中学校长谭吉成说。集团化办学四年来,东坑中学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教学质量飞跃进步,学校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航空特色学校、科技部重点示范建设学校等荣誉20多项。

“以前是生源外流,现在是生源回流。这与集团龙头校的指导与交流密不可分,现在老师们已经自觉向龙头校交流学习了。” 回顾四年师生“蝶变”,谭吉成自豪地说。

对于集团化办学赋能成员校实现大飞跃,东莞松山湖教育管理中心主任唐维伦这样评价:“通过集团化办学,实现了集团优质资源的动态共享,达成了集团成员校学生综合素养快速提升、内生型教师队伍快速成长、学校特色品牌快速成型的办学格局,打造了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先行性示范破局:探索教育发展新路径

松山湖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松山湖无痕教育集团、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教育集团等,从2018年成为东莞首批教育集团到2021年入选广东省首批优质教育集团培养对象,多次在集团化办学上走在东莞前列,从“单一化移植”到“多样化创新”实现“办一所优一所”的集团办学目标,带动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这背后是松山湖功能区对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主题研训,通过面向新入职教师开展“启航计划”、面向青年教师(班主任)开始“远航计划”、面向骨干教师开展“引航计划”、面向名优教师开展“领航计划”、面向中层领导开展“护航计划”、面向校级领导开展“导航计划”,为教师高质量发展提供个性化专业成长指导;通过全域、全员、全课程、全过程探索打造科学教育品牌,推动学校成为科学教育主阵地;率先开展区域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结合主题教研、读书沙龙、案例征集、开发述评工具,激发教师内生动力,让评价超越分数符号性的评判,赋能师生共同成长。

近年来,在功能区区域教育统筹经验基础上,松山湖对周边镇街辐射引领工作再一次迎来新突破。尤其是2022年以来,为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松山湖牵头成立工作专班,制定《松山湖功能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方案》,以集团化办学、研训一体化、科学教育、教育评价改革项目为抓手,围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两大核心任务,以区域规划共谋、课程资源共构、物质资源共享、师资队伍共建、校园文化共育为重点,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利益平衡机制,探索聚合和培育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区域间教育资源自由流动、快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途径,实现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公共教育产出优质化、教育发展成果共享化,全面提升教育培养、吸引和聚集人才的能力,为东莞打造“品质教育”,建设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建设方案出台后的第二年,松山湖在科学教育与研训方式上大力创新。2023年6月29日,松山湖功能区举行了松山湖科学教育“点亮”行动暨“周六科普秀·共绘科学城”活动启动仪式,现场发布《东莞松山湖科学教育创新行动计划(2023—2025年)》。

行动计划指出,到2025年,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地,形成科学布局、优质发展、先行示范的科学与教育融合创新的育人生态,并在工作机制、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特色学校、实践基地、竞赛体系等方面构建出多层次、多元化、全方位的科学教育体系,科学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明显提升,打造珠三角地区中小学科学教育高地。

2023年4月6日,松山湖创新开设校长沙龙——“松湖校长说”活动,截至2024年11月,该活动已连续举行18期。“松湖校长说”活动围绕教育领域不同主题,结合校园定点参访、微调研、主题发言、世界咖啡、头脑风暴、深度汇谈、围桌研讨等多种形式,利用60~90分钟的时间开展即兴发言、互动交流,研讨先进办学理念,交流成功管理经验,探讨新一轮课程改革下的教育发展规律,有效提升了功能区校长、园长的治校能力和管理水平。以世界咖啡为主要形式的“松湖校长说”、1+3+1模式的“松湖班主任说”、后茶馆式的“松湖师说”等基于学习社群的研训方式,进一步促进了区域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

先行性示范,需要先行性机制。近年来,松山湖功能区先后建立先行区教育管理部门协同机制、教育教学研究交流共享机制、建立健全先行区校长、教师和教研员交流轮岗制度、优化先行区五大示范项目的推进调整机制、系统加强先行区教育综合改革实践改进研究机制五大机制改革,显著促进了功能区教育融合发展。

高质量发展定位:整建制迈向教育现代化

教师成长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大岭山镇实验小学,松山湖中心小学教育集团通过飞行导师制度,选派优秀教师到成员校进行驻点指导,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

何叶望是大岭山镇实验小学的一名年轻教师,加入学校前从未获得过镇级以上的教学奖项。在集团飞行导师的指导下,她迅速成长,如今已多次在省、市级教学比赛中获奖。“刚来的时候,我感到很无助,不知道如何上好一堂课。”何叶望说,“但飞行导师耐心地指导我,让我逐渐找到了教学自信。”

学生成长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指标。东坑中学的谢安楠今年中考考出优异成绩,不仅为三年初中时光画上圆满的句号,还为学校集团办学增添了光彩。在日常学习中,他不仅学习《几何原本》等数学书籍拓展自身专业知识,还广泛参与模型建设、小论文撰写等科学活动,以此来学习“全面的数学”。学习之余,谢安楠酷爱民谣和吉他,还喜欢体验沉浸式互动情节网络项目、看科幻小说等。“师恩似海,无以为报。”作为学校集团化办学后的第一届毕业生,谢安楠感恩每一位恩师,“在学校的沃土上,蜕变无声无息,如春风化雨,润泽人心。”

锚定高质量发展定位,松山湖功能区正以整建制方式迈向教育现代化。

打造了一所所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功能区集成五大项目、政策、资源和人力等要素,发挥各项改革措施的联动效应,更好推进改革。集团化办学效应不断扩大。松山湖功能区现有跨10个镇街(含西藏林芝)的集团学校,其中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教育集团、松山湖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无痕教育集团、茶山中学教育集团被评为广东省第一批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占全市44.4%。松山湖未来学校教育集团、松山湖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大朗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被评为广东省优质教育集团培育对象,约占全市37%。园区引入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教育集团,践行“激发兴趣,发展个性,挖掘潜能,培养特长”的理念,实施“基础培训+专业团队+主题活动+社会服务”四维联动,彰显“科技+艺术”特色,打造“森林里的校外教育乐园”。目前,功能区逐渐形成了协调、开放、共赢的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局面。

培养了一批批德艺双馨好老师。松山湖以“好平台、好机制、好环境、好团队”锻造教师成长的动力引擎,做大做强教科研训评一体化,提升教师核心素养。先行区有3人获得2024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东莞市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对象8人,教育家型校长和教师培育对象45人,约占全市29.5%。东莞市第十七届教育教学成果奖中3人获特等奖,14人获一等奖,获奖人数分别占全市相应等级的50%和28%。在广东省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先行区有19位教师(占全市的43.2%)代表东莞市到广东省参加小学、初中、高中和班主任四个组别比赛,获得14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

营造了一个个和谐共进的教育社区。松山湖深度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和高阶思维培养,推进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和深度融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深度学习的品质课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创新打造科教融合试验区,以智能场景打造、智慧学习创新、科技素养提升为核心,建设科教融合体验中心,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教育创新的新引擎,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教育的融合,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智慧教育资源支撑和平台服务体系。

观察:松山湖功能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意义

涵盖一园九镇的松山湖功能区,以功能示范,通过集团化办学、教师研训一体化、区域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评价改革等跨区域协同联动发展路径,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种融合共生的范式。

集团化办学是松山湖功能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之所以说关键,就在于集团化办学不仅促进了教育资源跨镇街均衡配置,还通过综合赋能解决了龙头校优质教育资源被稀释、成员校内涵发展不足的问题,如此一来,成员校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龙头校也实现了教育质量的循环提升。

教师研训一体化是松山湖功能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支撑。分类、分层、分岗的主题研训就是一种精准施策、研训相成的方式,能有效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就在于教师的内生动力被激发了。也正因此,无论是新办不久的松山湖第三小学、大岭山镇实验小学等学校,还是被帮扶的东坑中学、寮步镇西溪小学等相对薄弱学校,一旦有效激发了教师的内生动力,就能传导给学生,形成高素质呈现,教育质量高位发展或者持续提升也就水到渠成。

当然,所有这些与松山湖功能区区域教育统筹联动紧密相关。建构先行性机制,通过集团化办学、研训一体化、科学教育、教育评价改革等项目先行性示范破局,集成项目、政策、资源和人力等要素,这些都需要区域教育统筹联动。

松山湖功能区实现功能区教育的资源共享,形成了双向互利的资源循环和滚筒发展效应,不仅有效推动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整建制迈向教育现代化,也有力推进落实了“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开创了深化区域教育集成式改革新局面。

(本栏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本栏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