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办学新范式

作者: 韦英哲

集团化办学新范式0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于2021年初成立,发展至今成为一个跨深圳市龙岗、罗湖和福田三区办学的公办中小学教育集团。集团依托大学资源和人才优势,通过学段贯通、资源下沉、课程衔接等方式,探索大中小学一体化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为集团化办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实践范式。2022年,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获评深圳市“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年度奖”;2023年4月,被遴选为“深圳市 2022年度优质公办中小学集团培育对象”;2023年11月,入选“第三批广东省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

特区精神与浙派教育擦出绚丽火花

推进集团化办学,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回应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需求的重要举措。2020年9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

广东部分地区较早探索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20年3月,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文件明确提出,实施集团化办学培育工程。同年,省教育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集团化办学全面铺开。

深圳经济特区充满了活力和创新力。“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渗透在深圳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各个领域。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以其独特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彰显集团化办学新动向,书写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崭新一页。

时间回到2021年3月,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龙岗区进一步推进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方案》。方案提到多种集团化办学模式,其中有一种是“高校+新(弱)校”模式。该模式充分发挥驻区高等院校科研、师资、管理等资源优势和品牌影响力,组建基础教育集团,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高品质学校。

彼时,位于龙岗区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也在谋划建设附属学校,以解决教师子女入学问题。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依托大学的基础教育集团应运而生。经过前期筹备,2022年底,龙岗区教育局印发组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龙岗)的通知,集团创建初期包括附属幼儿园、知新学校与道远学校。后来,罗湖、福田也相继加入,集团力量逐步壮大,包括6所中小学、幼儿园,以及4所筹建学校。

办好教育集团,关键要依靠人。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注重专家办学治校,招揽汇集了一批教育家型书记、校长,组建集团办学顾问团队、派驻教育总监。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处处长、基础教育集团总校长裘建浩,是国家特约教育督导员、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杰出教师,曾先后担任宁波外国语学校校长,宁波市第二中学校长,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宁波效实中学校长。

集团还引进了来自浙江的学者型名校长毛建平、钱希有、胡建军、史定海和章民等。同时,面向全国聘请了张敏华、吴运来、杨春时、庄惠芬等正高级、特级教师组建学科导师团队,指导集团学校做好学科规划、教师队伍建设。

全国知名校长顾问团队和学科导师团队,成为集团与附属学校高位发展的“最强大脑”。他们的到来,给深圳基础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教育集团带来了浙派教育的理念精神。

“浙派教育追求务实、创新、灵动、开放。”裘建浩介绍,集团积极推动教育创新,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

体现务实精神。集团创建了“一体两翼五类”结构的“博约”课程体系,涵盖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拓展类课程、探究类课程、活动体验课程和人格涵养课程,满足了学生的学业需求,更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人教育。集团成立伊始,即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全力推行“新·动”课堂教学变革,带领教师结合新课标、新理念、新样态,从学生主动、多元互动、思维灵动的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实践。日常开展常态化的全员观课、议课活动,集团领导带头进入课堂,三年来共听课近300节。

践行创新理念。集团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爱与规则有机统一起来,所有成员学校实施“如水德育”,让温润美好的德育如水一般浸润学生的心灵。所有成员学校都秉承让每个学生都能被看见、被理解、被关怀的初衷,实施一名导师跟进若干学生的“1+N”学生成长导师制,让每名学生都能得到生活上的指导、心理上的疏导、学业上的辅导、思想上的引导。同时全面实施作业校本化,各成员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目标、学生特点以及教学资源,设计和实施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作业体系。

塑造灵动风格。比如组织各种学术活动、社团活动、实践课程等,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力,培养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培养开放视野。比如邀请大学教授来校讲学、开展国际教育项目等,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这样,在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特区精神和浙派教育相互交融,碰撞出了别样的精彩的火花。

探寻大中小学一体化贯通培养路径

当前,随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各地纷纷探索大中小学一体化贯通式培养模式。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依托大学而立,先天具备与众不同的“港中深”特质。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将打造优质基础教育集团作为大学品牌引领、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成立基础教育发展委员会,校长徐扬生担任主席,协商解决附属学校办学重大事项;设立基础教育处、组建基础教育集团,负责附属学校运营管理和大学资源下沉;由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唐江澎任所长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教育研究所,则在学校学科规划与课程建设等方面提供专业指导。

在这里,教育不再是孤岛,而是连接大学与中小学的桥梁,是知识的传递,是智慧的碰撞;在这里,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每一步都紧密相连,共同构筑学生的成长之路。

2022年9月26日,“博文大讲堂”首期大学院士、教授进附校活动开讲。集团邀请港中深院士、教授走进附属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互动交流。

2023年8月16日至20日,“未来已来·智能智造”暑期科创夏令营顺利举办。集团少年科学院的学生深入国际化的大学校园,亲身参观体验了大学顶尖实验室及国家级科研院所,还与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领域的专家教授面对面交流,领略科技的奇妙力量。

2024年11月8日,“第一期科技英苗培养计划”正式启动。19名来自大学不同领域的教授、专家,将带领266名附属学校学生,走进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普教育基地,参加科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以此探索青少年基础学科后备人才和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的新途径、新模式。

自成立以来,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秉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博文约礼”校训,坚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竭尽所能、以显其才,和合共育、以成其人”的教育遵循,持续通过“五大少年学院”“大手拉小手”“博文大讲堂”“大学游学”等活动,为不同潜质的学生搭建一个多元化学习、展现自我的高端平台,并不断完善全学段贯通、创新融合的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夯实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

经过几年的努力,集团的科学教育品牌效应已初步显现:多所成员学校获评区级十佳科技创新教育杰出贡献学校,近百名学生在省级以上科技大赛中获奖。2022年11月组建的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信息学集训队,依托大学在数据科学、信息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和科技人才优势,邀请数据科学学院的专家担任辅导顾问,2024年首次组队参赛,就在华南赛区(广东)决赛中获得4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和8个三等奖,4名学生满分晋级全国总决赛,斩获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和两个优秀奖。

呈现集团办学与优质均衡共赢态势

作为一个新型的教育集团,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不设牵头学校或本部,而是充分借鉴合作型大学的管理优势与经验,采用“大学+智库+附属学校”的管理模式,建立共商共建共享机制,在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实现善治,释放了强劲的发展动能。

“在这里,每个成员校都是平等的办学主体,共同参与集团的决策和管理。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龙头校+’模式,让每个学校都能在集团中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有效促进了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毛建平说。

集团制定了清廉学校建设、书记(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融入一线的现场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指引、值周制度、财务管理、发展性评价、导师制度等30多项集团制度,让集团化办学有规可循、有据可行。

集团倡导专家办学治校,因此更加注重教师队伍建设。裘建浩每年面向全体行政干部与教师分别开设“启卓”“越己”讲坛,以科学教育理念引领教师共同发展。

在集团内,有学科导师团指导学校开展青年教师培养、科组建设以及课程开发;有成员校间互派交流、轮岗制度,实施名优教师跨校走教、骨干教师跨校支教、青年教师跨校跟教等措施。

集团设立学科大教研组,每年举办“神仙湖之约”学术节,开展集体备课、观课议课、命题研究以及主题教研等活动;开展“卓越教师”“卓越班主任”“卓越骨干”培养,激发教师专业成长驱力;开展星级学科组奖励认定和教师荣誉体系建设,营造“比学赶帮超”专业自觉氛围。

附属道远学校围绕发展规划、课程开发、成果提炼、参赛评先、梯队培养、师徒共进、卓越分享、课题研究、学科教研、参加培训等十个维度的系列活动,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成长体系,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申晓时2023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道远学校的一名新教师。仅工作一年,她就获评校级优秀班主任,教学课例被评为深圳市精品课,并被推荐参与省级遴选。这有赖于学校为新任教师设计的“卓越起航”专项跟岗实习课程,以及入职后师徒结对的助力。“这一年,从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教学准备、课堂实施、教学评价等,在科组长的带领下,我们围绕科组活动与集体备课两大项工作,进行细致的研磨与试讲,保证每节课教与学的质量。”

“我们有一支年轻的教师队伍,2021年以来,学校新入职教师88人。在教师培训方面,集团给予了很大的帮助。”道远学校校长何平说,“成为集团附属学校短短三年,教师专业发展呈现新气象,共参加区级以上教育教学比赛155人次,在区级一等奖数量上占比较大;完成省与区课题研究各1项,区级在研课题8项,校级在研课题9项。”

集团坚持资源共享,从智慧互鉴到硬件设施共享,再到教学资源库的建立,每一步都体现了集团对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极致追求。这种资源共享机制,不仅提升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也为各成员校的高位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附属知新学校前身是2003年创办的龙岗区直属九年一贯制福安学校。三年前更名时,学校曾面对诸多挑战。作为一所教师队伍平均年龄偏大的学校,如何激发教师工作的主动性与能效力?如何让教学质量走向卓越?

“加入集团化办学后,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知新学校党总支书记黄志表示,三年来,学校依托大学的机制体制、学术研究、科技资源、高端人才、湾区联动和师训资源等各项优势,实现了办学愿景、学校治理、课程教学、教育评价等全方位转型发展。

在集团的带动下,学校近期正在讨论九年一贯制一体化建设工作方案。知新学校校长张武进介绍:“我们将探索推进学段课程建设与课改一体化行动,如水德育链一体化建设行动,教师队伍提升行动,管理机制提效行动等重点任务。”

教育理应“站在未来看今天”,既要为学生当前面临的现实情况做准备,更要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裘建浩表示,集团将夯实文化生态,进一步探索“大学+智库+附属学校”的集团办学新模式,构建大中小幼相融的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努力打造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的卓越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