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区域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五邑名师大讲堂”实施路径
作者: 刘丽灯教师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五邑名师大讲堂”以“培育—实践—迁移”为培训策略,采取五阶循证研训方式开展实践行动。具体环节有培育与凝炼、培训与递进、实训与迁移、实践与共享、评价与推广,从名师培育凝炼典型应用案例到评价推广采用五次研训活动,实施闭环五阶循证研训实践行动,落实每一次研训活动促成一次诊断反馈,促使一次教学策略调整,推动一次效果进
阶。
一、培育与凝炼
1.多维培育
通过搭建“强师领航”工程、“人才倍增”工程及“辐射推广”工程等,培养大批名师,为区域提供大量理论研究或实践创新成果典型案例,名师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2.训需协同
搭建移动智能终端,历经问卷调研、专家指导、意见反馈、迭代整理的途径,为精准制定培训内容提供依据。
3.成果凝炼
聚焦本区域课程改革各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成果,或本地基础教育发展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开展多元融合式研训,通过“理论引领+实践案例+突破时空”等方式,提炼五邑名师大讲堂“导用、导训、导学促成学用一致”的总思路,形成高品质成果并作为培训内容,形成自上而下的高端引领及自下而上的示范展示(训前调研、训中示范、训后反馈),为教师培训注入新动能。
4.协同设计
教学设计是培训工作的灵魂,教研联合体基于数字化赋能协同开展教学设计,一是基于培训内容准确制定培训目标。目标全过程与发展教师的素养挂钩,与知识技能、思维训练及操作实践挂钩,形成知识、思维与实践的统一。二是设计任务表单为小组合作提供精准任务。基于学习目标分析,分解为任务,生成任务表单,为活动激趣及评价诊断等环节提供有效策略。三是设置嵌入评价量表功能拓宽教学设计应用。评价量表通过信息采集与分析并形成诊断数据,在课前、课中及课后的学情分析、反馈及预警功能,及时掌握学情,当学业表现评价达成值低于预设值时提出预警,及时调整下一步目标,为精准评价提供支撑。
5.打磨提升
基于培训目标,将培训内容中综合性的知识运用融入教学任务中,强化学科内容知识的整合,强化涉及核心概念、大概念的综合设计,强化知识之间的关联,培养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综合性的教学实施,培养师生的创新力,形成创新思维。
二、培训与递进
1.结构化思维培养
策划“研—训—用”一致性训练项目,实现学用衔接,促进内化经验发生,设计产生思维互动和实践探索的典型训练问题,引导参训者绘制思维导图,开展系统化结构化思维生成训练。
2.支架搭建
基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设置工具支架及进阶式学习支架,根据参训者认知水平发展,设计与参训者认知程度一致的临近发展区问题,应用学习进阶式思维型教学,促进参训者思维能力发展,为螺旋上升的教学活动激趣。
3.合作沟通
营造教、研、训、用合作沟通环境,激发教师积极参与的愿望。基于大讲堂开放性特征,创造适合不同思维习惯者的研训理念及环境,既要考虑概念化思考者的学习习惯,又要兼顾具体经验学习者的思维习惯,设计开放性、互动性、实践性、探究性问题,让参训者融入培训课程合作研究,交流沟通,提高参与愿望。
三、实训与迁移
1.迁移条件铺设
新课标强调学科实践,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第三次研训聚焦迁移应用能力培养,一是营造培育跨学科思维成长的氛围,提供跨学科问题、设想或内容的情境;二是设计同一问题不同情境下的成立条件的应用,培养参训者阅读力;三是设计项目训练,让参训者从一个问题情境迁移到新情境,运用知识技能运用解决现实情境问题。
2.教师素养赋能
针对培训对象开展教学策略、教学技能及工作态度三个维度的赋能。一是结合教学设计将教学要素内容具体化、明确化,提高可操作性。二是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策略,合理运用各种手段方法,高效组织素材与调用媒体。
3.应用转化
传道先研道。一是案例应用可操作性提炼优化。培训者以“探未发明的新理,入未开化的边疆”的态度探索新方法,形成新策略,对案例应用的操作性进行检验、修正与完善。二是在研用的基础上,促进“以用促训”发生。培训者进一步整合选用案例的概念定义、概念关联及相关技能实操等,搭建知识技能结构,理清从应用到培训之间问题迁移的关键,清晰应用迁移路径,促进“用训一致”。
四、实践与共享
1.应用情境变换训练
应用情境变换分析是学生的短板,一是训练对情境定义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阅读力与读题能力;二是训练同一问题不同情境的关联与区别,培养学生理解力;三是训练旧情境迁移到新情境的应用策略。
2.学情分析应用
在学情分析应用上,采用应用评价量表收集小组合作形成的过程性数据,通过数据分析调整教学支架及教学策略。
3.课堂组织
关注班级组织及管理,建立课堂规则,制定行为评价量表开展过程性评价;关注课堂文化建设,促进良好氛围形成。
五、评价与推广
1.评价实施
大讲堂从数字化赋能、循证研训、深度学习三个维度开展评价。数字化赋能将学生学业评价与教师研训评价数据互动互证,经历多轮次迭代的区域“评估、反馈、改进—再评估、再反馈、再改进”的螺旋式发展性评价,形成五邑名师大讲堂多元评价机制。
2.推广策略
一是提升案例的典型性与价值性,选取的案例涵盖教育教学改革热点难点,强调案例的可迁移应用性与思想性,能促进思维课堂、教学策略及专业技能等进阶,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产生改变量,形成可复制可迁移的应用。二是共享应用的便捷性,数字化赋能为“训”“学”双方交流提供便捷应用。
参考文献:
[1]崔允漷. 教—学—评一致性: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之关键[J].中国基础教育,2024,(1):18-22.
[2]陈寒.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筑牢职业教育根基[J].教育科学论坛,2024,(30):1.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重点项目“建构与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以江门市为例”(课题编号:2022ZQJK05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