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表现性评价设计与实施

作者: 林琛

崔允漷教授在《教—学—评一致性: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之关键》中指出:“在宏观层面上,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新评价设计应注重变革传统的纸笔考试评价,注重表现性评价的运用。”表现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指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是素养导向下评价改革的着力点。

一、表现性评价的设计路径

1.表现性评价的出发点——指向素养、确定目标

评价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匹配程度,其核心在于评价所评的学习目标对课程目标的代表性。课程标准是数学教学的纲领性文件,通过研读课标,我们可以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教材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主要载体。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前要从解读课标、教材、开展学情分析入手,叙写目标时,要突出学生“主体”,评价目标的表述用语要准确、描述要规范,凸显核心素养。

2.表现性评价的落脚点——对应目标、拟定任务

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解决,需要学生在深度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在真实情景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深度理解核心概念,激发学习潜能,提升核心素养。

任务的表述要有“行为表现过程”与“行为表现结果”的要求,任务的撰写需要体现四个要素:任务的背景、开展的活动、实施的条件、达成的结果。基于评价目标达成的“表现性任务”设计要对应评价目标的要素,通过“目标+任务”的一体化规划,实现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一致性。

3.表现性评价的观测点——科学分层、开发量规

针对学生展现出来的不同思维层级,将其思维能力水平按低到高、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划分,将每一项表现性评价任务达成程度以可观测的描述性语言分层次陈述,让学习者与观测者能够对应自己的完成情况进行水平定位,并依据自己的水平定位,找到继续努力的目标。

二、表现性评价的案例实施——以“包装的学问”为例

1.整体规划,搭建学习框架

“包装的学问”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从“综合与实践”学业要求中,可以提炼出这一领域的3个关键核心素养: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模型意识”的目标是“对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有清晰的认识;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应用意识”的目标是“能够感悟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有意识地运用数学的方法解释现实中的现象与规律,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创新意识”的目标是“初步学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运用归纳和类比发现数学关系与规律,提出数学猜想,并加以验证”。

“包装的学问”中,学生对包装的问题有充分的生活体验,此前,学生已经通过“数学好玩”的学习,感悟数学优化思想,有充分的数学活动经验。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经历分析、比较、推理的问题解决过程,感悟数学思想,提升核心素养,是本节课重要学习目标。综合以上对课标及学情的分析, 依据表现性评价“三步走”设计路径,本课时的表现性评价规划如下。

表现性目标:①能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优化策略,形成模型意识;②在猜想、摆放、讨论、验证等学习活动中,有序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感受优化思想,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③能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应用意识。

表现任务情境:“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老师要给小朋友寄两份礼物,需要将礼物进行包装。

表现任务1:用包装纸将两盒糖果包成一包,怎样包装最节约包装材料?操作:请借助学具展示出你能想到的包装方案。汇报:哪一种包装的方案最节约包装材料?请解释你的发现。

表现评价标准:我能借助学具找到多种包装方案(1级);我能借助学具找到多种包装方案,能判断哪种方案最节约包装材料(2级);我能借助学具找到多种包装方案,能判断并合理解释哪种方案最节约包装材料(3级)。

表现任务2:将四盒磁带包成一包,最少需要多少包装材料?操作:请用学具摆出你能想到的包装方法。猜测:选择一种你认为最节约材料的方案,向小组同学解释你的猜想。验证:分别计算出各种方案所需要的包装纸的大小,并说说自己的猜想是否得到验证。

表现评价标准:我能摆出1种方案,会计算1种方案需要用多少包装纸(1级);我能摆出2种方案,能判断并解释哪种方案最节约材料;会计算至少1种方案分别需要用多少包装纸(2级);我能摆出3种方案,能判断并解释哪种方案最节约材料;会计算3种方案分别需要用多少包装纸;能总结节约包装材料的方法(3级)。

表现任务3:结合评价表,在组内汇报自己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表现评价标准:会独立思考,能参与小组合作;会分享自己的观点(1级);会独立思考,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并会分享自己的观点并认真听同学的观点(2级);会独立思考,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会完整地分享自己的观点,能听懂同学的观点,能比较大家观点的相同或不同之处(3级)。

2.任务驱动、关注探究过程

包装物品时节约材料问题涉及几何知识的应用,设计有效的探究任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数学原理。以包装物品需考虑的因素为切入点展开谈话,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需要考虑美观、便于携带、材料成本及节约包装材料等问题,成功将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联系,为探究奠定基础。

在“六一”儿童节给小朋友寄礼物的情境下,提出表现任务1,明确操作要求及评价标准后,学生借助学具开展探究活动并进行自我评价,在小组内交流方案,并结合评价表对同伴的探究成果进行讨论和评价,通过任务的探究感受“最大面重叠”优化策略。然后,提出表现任务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学具开展探究,对自己和学习小组成员探究情况进行评价,汇报交流探究结果。学生在运用“最大面重叠”的策略中进一步理解优化策略。最后,通过综合性评价表,引导学生从学习习惯和参与情况进行反思评价,提升学习内驱力。

3.评价赋能、聚焦目标达成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目的是通过积极的反馈、个性化的建议,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评价为学习赋能。依据对本课学习的整体规划,评价量表的设计要聚焦目标达成,分层标准要清晰、可观测,评价指引要清晰、易操作。

评价机制要贯穿始终。首先,同步解读活动任务与评价量表的要求,让学生明确做什么的同时,还知道要做到什么程度,带着目标开展探究。引导学生在探究时对照评价标准,及时调整、努力达成更高水平的探究成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增强信心并明确改进的方向。其次,分享交流时,学生对自己及同伴的探究情况进行评价,以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促进学生有目标的反思与改进。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教-学-评一致性: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之关键[J].中国基础教育,2024,(01):18-22.

[2]胡中锋.教育评价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40.

[3]王少非,崔允漷.试论评价对学校课程实施过程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20, 40 (10): 30-36.

[4]周文叶,陈铭洲.指向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 (09):36-43.

[5]钟志贤,曹东云.网络协作学习评价量规的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4,(12):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