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湾区乐团“音乐里的中国”文化探寻活动与爱国情操培养
作者: 梁杨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如何通过文化、教育、经济等多领域全方位融合,让湾区青少年形成共同的精神价值理念,真正建立祖国意识,是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李臣之,梁舒婷,2022)。管弦乐这种艺术形式因其文化的交融、品味的高雅以及庄重的形式感,受到青少年学生的喜爱,在大湾区中小学影响甚广,湾区内许多中小学建立了管弦乐团。演奏和表演的过程是对作品理解加深的过程,演奏曲目的内容属性对演奏者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
据此,在学生当中开展“寻找音乐里的中国、认识音乐里的中国”系列活动,选用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广东地域风格的乐曲进行排练和演出,使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完成自己的演绎,并由感官逐渐深入心灵,在音乐的了解、欣赏、演绎中增加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本文以广州市铁一中学和澳门镜平学校的实践研究案例,探索学生乐团培养学生爱国情操的路径。
一、“音乐里的中国”曲库结构与自主建设
铁一中学管乐团精心构建了一个长期且丰富的固定曲库,以时间为纵向脉络,以不同主题为横向坐标,进行了细致而系统的分类:壮丽河山、多姿民族、顽强抗争、改革开放、光辉成就、由衷歌颂、深情呼唤、粤音粤韵。迄今为止,已收录了超过100首经典曲目。秉持“集体建立,坚持传承”的核心理念,每年由经验丰富的老团员向初来乍到的新团员深情讲述那些动人的音乐故事,引导他们从音乐的旋律与和弦,探寻那些或许尚未为学生所知的中国文化精髓与历史底蕴。每个新团员也可以推介自己喜欢的曲目进曲库。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中国音乐的理解与热爱,更在无形中搭建起了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二、乐谱研习与沉浸式排练
1. 音乐特征与情感共鸣并重的乐谱研习。通常的乐谱学习,侧重于挖掘曲目蕴含的情绪,进而联系其趋势结构以及演奏特点,以实现对音乐的全面理解和精准演绎。而在研习红色音乐与民族音乐时,我们更应强调以音乐背后的故事为出发点,乐谱研习应是一个充满情感共鸣和心灵触动的过程。这种以故事为引导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演奏技巧,更有助于他们在音乐中汲取力量,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2. 先唱后奏、以唱领奏的沉浸式排练。中国红色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情绪鲜明饱满,这与古典音乐含蓄深沉、难以即时把握的情感表达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排练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先唱后奏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歌词,感受歌曲背后的故事及其情感表达,随后引领乐器的演奏,使音乐与情感更加完美地融合。
三、用记录与回放巩固学生的情感收获
每次演出我们都会录制视频,并且注重录制每个同学的个人特写,尤其是记录他的专注神情和情绪表达,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审视自我艺术表现与情感体验的宝贵机会,直观地识别并改进自身在演奏技巧、节奏把握、情感传达等方面的不足,更能够在反复观看中深化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实现技术与情感的双重提升。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可能会多次回顾这些视频,每一次都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和领悟;学生能够重温历史时刻,深化对国家重大事件的理解与记忆,逐渐内化其中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进而强化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四、充分参与表演
广州市铁一中学和澳门镜平学校乐团间的交流活动,有乐谱共研、共同排练、艺术节互访、校庆日互访、小重奏、面对面座谈、线上交流等。比如铁一中学管乐团赴澳门,与镜平学校共同举办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音乐会,镜平学校管乐团来广州参加铁一中学艺术节等。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直接触摸国家的重要时刻,也是文化传承的生动课堂,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并认同自己的文化根源。因此,参与庆典演出不仅提供了艺术实践的舞台,更是学生们深化爱国情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共同筹备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形成了集体的记忆与体验,这种团队精神和对学校的归属感,进而扩展为对国家的深厚情感。音乐活动后,我们还特意安排了签名环节,强化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学生提供了互动与分享的空间。
五、结语
2020年以来,两校共同设计并开展的系列活动,构建了一个从选曲、排练、演出到回顾的全流程活动路径,旨在促进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爱国情操的培养。对活动前后的调查统计分析表明,通过文化探寻和研习交流,两地学生的中国音乐文化认知水平显著提高,增进了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