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掘客家新山歌教学资源,为高中音乐课堂增色
作者: 张春晓千百年来,客家先民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在迁徙——定居——迁徙的反复过程中,经过不断的交叠、认同、变迁、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方言和客家文化,谱写、造就了以客家方言为载体的客家山歌。然而,原生态客家山歌旋律单调,形式单一,在学生当中很难推广与传承,所以,挖掘客家新山歌教学资源,为高中生量身定做一套客家新山歌教材,通过学唱与音乐实践,可以在传承和弘扬广东本土音乐文化的同时,提升高中生的音乐素养。
客家新山歌较原生态客家山歌有以下特点:运用现代流行音乐的作曲技法进行创作,旋律优美动听;运用中西结合的乐器,音响效果更丰富;歌词内容多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具备时代气息,并且有客家方言与普通话两种版本,更利于传唱;将原生态唱法与流行唱法结合,不仅保持了山歌的原汁原味,又使歌曲更加深入人心。
一、调查现状,研究策略
通过对广东的东莞、饶平、梅州、河源,江西的赣州等地的调查,我们掌握了当地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情况。随着劳动条件、经济条件和文化生活的变化,群众唱山歌的机会愈来愈少了,青少年不了解山歌,不喜欢唱山歌、听山歌,更不会唱山歌。随后对学生进行了纸质和微信小程序等方式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客家新山歌的了解人数占比在1/3左右,我们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制定了下一实施阶段的研究目标、研究计划等。
二、田园采风,丰富编选资源
为了搜集不同地区客家新山歌资源,课题组前往东莞樟木头、凤岗、清溪等镇,梅州市梅县区,潮州市饶平县,江西省赣州市采风。对象为客家山歌民间艺人或专家、当地广播电视文化中心负责人、客家山歌民间团体等。采风内容包括:当地客家新山歌传唱资源,主要为艺人传唱的新山歌;当地有关客家新山歌演出的视频资料;当地作曲家创作的客家新山歌资源,如录音及歌谱等。我们将采风的内容及材料做翔实的记录、整理,作为客家新山歌编选的资源。经过多次采风,把采集的作品按照采集地区分类;把采集的素材按照音频、视频等分类;按照歌曲演唱内容以及创作类型分类。
三、科学选材,建立资源库
科学选择素材是确保课程开发资源质量的前提和保障。根据多年的音乐教学经验,我们确定了选材原则。(1)旋律优美动听、悠扬的作品,如《山歌唱出好兆头》,旋律既有高亢的山歌风格,又有小调的婉转抒情。(2)不同地区传唱的代表作品,如《火红的日子火热的情》。(3)音域跨度不是特别大的、适合高中生演唱的作品,如《你有心来涯有情》歌词工整,旋律简单易学,音域只有小字一组的c到小字二组的c八度,朗朗上口。(4)歌曲内容健康向上,歌颂美好生活,反映当代社会生活内容。若某些山歌表达爱情,或内容涉及封建迷信,我们就在选材时直接否决。(5)语言口语化的作品。因一些客家古训歌曲的歌词为文言文,比较拗口也难以理解,便不选入。(6)考虑语言的兼容性,如《我是客家人》歌词以普通话为主,只有最后一句“涯是客家人”用客家方言演唱,这样的作品没有语言障碍,非常易于传唱。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反复推敲、对比聆听、优中选优,最终确定第一轮试验教唱的20首客家新山歌曲目。课题组合理制定教学进度,分配教学任务,撰写教学设计,为更全面了解学生课堂接受情况,推敲所选作品,定期开展音乐公开课,并在课后收集课堂反馈情况,调整方案。经过大量的课堂实践,反思、总结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调整教学策略,为接下来第二轮甄选歌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经过反复研讨、推敲、对比,甄选了10首客家新山歌资源,建立资源库。
其中,《客家老妹山歌多》《客家妹》《喜事好运滚滚来》《你有心来涯有情》《我是客家人》《山歌越唱越红火》《围屋圆圆一家亲》,使用教唱课型;《梦里客家》《呵嗨一声歌成河》《放歌樟城》,使用欣赏课型。
四、普及推广,全面开花
我们通过音乐常规课进行新山歌授课教学,在调查的各地区各学校间开展公开课教学,并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及第二课堂等方式教学。把握学校的艺术节晚会、社团节、校庆晚会等时机,选出歌唱能力较强的学生,组织开展客家新山歌音乐会,展示给更多的学生欣赏。还邀请客家山歌专家到成员学校作相关知识普及讲座,教唱新山歌。
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和推广,既保留了原生态,又适应了普通高中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学生传承和发扬了客家山歌文化,在享受本土音乐文化魅力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音乐素养,增强了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