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为本:AI赋能小学“三融两线N点”育人实践

作者: 张泽林 邓心怡 江伟英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秉承“美好教育”的办学理念,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学校以馆校合一·融合共生为理念,以信息化赋能为抓手,打造五育融合的馆校智慧校园生态,并通过信息化赋能,开展了一系列教育管理信息化新举措:积极应用信息化教学工具,赋能数字化办公;发挥场馆优势,开展非遗常态智能教学;以手机教师网为载体,探索青年教师培养范式;应用高清互动录播平台,助力资源共建共享和集团化办学。从2004年开始,面向全校1500名学生和100名教师实践“三融两线N点”育人模式。学校《馆校合一·融合共生:打造信息化赋能的学校智慧管理新样态》的案例入选《2021年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集》。

一、保障机制与措施

“三融两线N点”育人模式的实施效果取决于全体学生的参与度。为有效提升全体学生的参与度,学校从不同层面制定了系列措施与行动。

1.认知与熏陶

全体师生和家长学习教育部对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的要求,以及《〈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中的全面把握体育的“育体、育智、育心”综合育人价值;以《运动改造大脑》为理论支撑;以国家领导人、名师、名医、名家对体育人的价值论述为素材;以苏炳添、郭士强、冯运等体育明星进校园活动实现认识的升华,激发学生锻炼热情。

2.行动与渗透

通过课堂常规和事件实现以体育人;学校拥有全国首个智能跳绳家庭体育作业平台,同时引入体质健康管理平台,对学生体质状况科学管理并将个性化运动处方推给家长;家长会的《体育是最好的教育》讲座,校运会的《以体育人》征文活动,“三好学生”“十佳学生”“十大体育名星”“活力家庭”等评选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协同发展。

3.反思与升华

在智能平台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家庭体育作业进行评价,实现多主体评价、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肯定优点,改正缺点。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过程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锻炼行为进行多维规划。

二、体育特长生培养方法与路径

体教深度融合,对于有自主竞技体育需求的学生,学校和校外职业俱乐部通力合作,为学生搭建体育职业化平台;学校课外锻炼,利用自有师资力量组建田径、篮球、跳绳、飞镖校队,培养体育特长生。学校还引进了众多优质的体育课后辅导机构供学生选择,如乒乓球奥运冠军陈静创立的乒乓球俱乐部,篮球全国冠军李群创立的篮球俱乐部,足球全国冠军郜林创立的足球俱乐部。

在特长学生培养上,首先,立足地方特色,打造跳绳运动品牌。一方面,将地方运动特色与科技工具有机结合,形成了全域、全时的训练模式;另一方面,发挥日常运动与竞技运动统一,形成了运动训练、比赛与表演三位一体的成效检验模式。

其次,立足学校特点,打造篮球运动,形成“一趣”特色,充分发挥篮球运动对于学生竞技运动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育功能,打造具有吸引力的运动队。

第三,放眼学生未来,以“田径运动会”“小飞人”短跑比赛为方式,组建规范的田径队。以赛促练与以练保赛的有机结合,既充分发挥田径运动提升素质的功能,又呈现田径比赛的表演性,还强化田径锻炼的全面性。在学生以加入田径队为荣的运动氛围中,选拔运动员、打造德育、体育和智育“三优”标兵,真正做成特色体育范式。

三、实施效果

十几年来,通过家校社协同共育和AI赋能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育人路径,注重“以德为先,以智为源,以体为本”,创新了“美健(体育与健康基础)+美优(特长训练)+美满(特色发展)”跨学科主题式“美好体育”课程,“三融两线N点”创新育人实践取得良好效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运动员、全国以及省市优秀少先队员和三好学生;近年智育获奖1000余项,体育获奖800余项,德育获奖300余项;体育学科组近5年申报了7个省、市级课题,发表人工智能以及学校体育相关育人论文十余篇;学校开展太极拳、南海醒狮等非遗活动,公开出版《非遗在附小》。

注: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利用智能跳绳提升育人价值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13868)、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利用智能跳绳提升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YQJK624)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