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质量小学体育课堂的实践策略
作者: 黄轶鹍 张珮琪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要求教师依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以往学校教学中,学生体育活动时间短,运动兴趣不高,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对此,教师应当积极采用多样教学方式,激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一、丰富教学方法,营造良好氛围
1.创建适当情境,吸引学生兴趣
情境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中广受关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体育课堂进行情境教学时,可以综合利用音乐和游戏创建故事情境。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体育跳跃这一体育项目时,教师可以引入学生喜欢的动画、游戏等,将体育课堂转变为一个冒险故事,播放冒险游戏的配乐,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在游戏中,学生需要利用跳跃运动的相关技巧通过关卡,使用立定跳远跳过“悬崖”;借助跑步单脚起跳,拿到通关钥匙;以跨越式跳高越过荆棘。小学生乐于进行新奇的冒险游戏,因此,在故事情境中,大部分能够迅速进入上课状态,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2.适当采用微课,提升教学效果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现代化教学设备进入课堂,极大丰富了课堂,教师应当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创新教学。小学体育项目中存在一些较为复杂的动作,仅仅依靠教师示范,学生很难掌握运动技巧,因此教师可以将微课引入课堂,将教学的重难点录制成微课,并播放给学生。
例如,在立定跳远这一运动项目中,学生需要掌握的运动技巧是:摆臂、下蹲、起跳,并在跳跃过程中展开身体,收腹提膝伸腿。学生很难迅速掌握这一运动技巧,然而教师的跳跃示范也很快,无法将动作分解暂停。对此,教师可以将立定跳远的跳跃过程制作成微课,在课堂中向学生播放,并将关键动作暂停,让学生充分理解动作要领。
3.开展小组教学,调动学生热情
小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荣誉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以将不同特点的学生分为一组,从而形成优势互补。也可以将同一层次的学生划分为一组,为不同能力小组安排符合小组能力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例如,四年级的学生学习跨越式跳高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划分小组。在运动技巧教学结束以后,教师可以将能力不同的学生划分到小组中,展开小组竞赛,让学生自行安排出场顺序,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活跃体育课堂氛围。
二、优化教学评价,尊重学生个性
1.明确评价标准,内容简明易懂
在体育课堂中,教师首先应当明确评价标准。不能用“好”“一般”“差”这类概括性的评价,这类评价忽略了学生的运动过程,也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巨大差异性,容易降低学生的热情。
例如,在学生进行立定跳远时,教师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摆臂方向与身体摆动方向是否准确;跳跃过程中是否收腹屈膝;落地之后是否保持平稳。教师在学生训练时,从以上三个角度展开评价,并及时指出学生出现问题的地方,从而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2.注重鼓励评价,提高学生自信
教师应当展开鼓励式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大胆进行体育活动。
教师首先充分了解班级学生,并对学生的运动能力、运动技巧、身体机能进行评价,并划分学生层次。同时,可以着重表扬每个层次的优秀学生,构建竞争氛围,提高学生的运动积极性。
3.丰富评价方式,尊重个体差异
小学体育教学的体育项目种类丰富,同一类体育项目又涉及不同年级,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当丰富评价方式,注重评价内容多样性,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采用符合学生需求的评价方式。
例如,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低,识字量少,难以理解复杂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给“五角星”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竞争、写评语的方式进行评价。
三、结语
总之,小学体育作为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课程,具有重要意义。为有效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及时转变教学理念,重视课堂教学,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