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型”教研:打造区域高质量教研模式

作者: 陈坚 管佩磊

“众筹型”教研:打造区域高质量教研模式0

2019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提出,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2023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指出,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采取“教师出题、专家答疑”“众人出题、能者答题”思路,引导广大教师在参与教研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基于以上文件精神指引,深圳市南山区探索构建“众筹型”教研模式,以教研工作的专业化、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域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

一、构建模式,“众筹型”教研模式的内涵

众筹型教研借用了经济学“众筹”的概念,旨在集中教研参与者的智慧、能力和渠道,通过一系列参与、研讨、辩论,求同存异,达成对某个教学实际问题的共同认知,解决教学问题,进而提升一线教学效率的教学研究活动。

1.教研主张。“问需一线”形成真实问题,“众筹教研”产生集体智慧。以教师为主体,通过问需于师、问需于校,汇聚形成教学一线亟需解决的真实问题,制定高质量区域教研活动计划,以真实任务需求驱动,教师共同参与、共同研究、共同解决问题。

2.教研策略。实现系统化思维、结构化推进。系统化思维是指将南山区域、学校、学科教研看作一个整体,重视不同学校学科组之间的校际联系、相同学科不同备课组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通过综合、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学校、学科与教师中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系统性思考与研究的一种思维方式。借鉴系统化思维的原则和方法,制定结构化的教研计划和策略,以指导教学实践,同时注重持续的反馈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教研策略。结构化推进主要包括加强教研制度建设,完善“区域—学

校—学科”联动的教研工作体系。

3.教研意识。形成统筹意识、专题意识。统筹意识要求教研员、教科研主任、学科教研组长对教研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和协调,包括确定教研方向、制定教研计划、组织实施教研项目等。专题意识是指针对教育教学中的重要问题或热点问题,强调教研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聚焦研究方向,开展专题研究。

二、实践创新,高质量“众筹型”教研模式的路径

(一)推行调研机制定主题——“问需一线”

1.问需于师。在开展区域教研过程中,先通过座谈或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和需求,再聚焦问题,组织学科专家与教学骨干进行“众筹型”研讨,形成对策。

2.问需于校。区域教研要服务于校,调研学校在落实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需求,了解学校在突破课程、教材、教学、作业、考试评价等教育教学改革难点方面的做法,形成学科教研问题,开展区域众筹型教研。

3.问需于数。区域教研要结合各类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和问卷调研数据,开展精准的归因分析,形成教研真问题,实施众筹型教研任务,引领教学改革。

(二)构建众筹集体备课模式——“三备三研三共享”

高质量集体备课是区域高质量教研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实施三备三研三共享的众筹型集体备课方式,有助于提升区域集体备课能力。

1.个人初备形成“一阶备研享”。个人根据备课内容进行主备,个人深入研究,集体共享,形成初次备课。

2.众筹再备形成“二阶备研享”。集体备课,众筹研讨,集体共享,围绕“素养要求、学生需求、知识讲授、思维训练、能力提升、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目标达成度、效果预期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形成集体智慧。

3.结合学情形成“三阶备研享”。个人根据集体备课共享内容,结合自己教学特点与班级学情进行高效二次备课,重点突出学生参与(主动积极、思维饱满)、课堂生成(体验课程、知识增值)、有效信息(容量合理、聚焦效益)、逻辑思维(学科逻辑、认知规律)、目标闭环(及时反馈、达成目标),形成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开展课后反思,分析目标达成情况,进行组内分享。

(三)开展众筹研课流程——“五步十二节”

无论是新手教师、骨干教师还是资深教师,上课、上好课既是基本功也是教师们教研实践的最好平台。“五步十二节”的研课流程(如下页图),为众筹教研提供了可执行的一般方法。

研课是常规教研的主要方式,最终常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呈现。教学研讨的目标是让教师理解和运用当前的主流教育理念与方法进行示范教学,授课教师既是研究的主体也是被研究的对象,在教学研讨中既是“老师”也是“学生”,在众筹型教研中博取众家之长。当一节课按“五步十二节”的方式进行研讨时,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将更完善、教学目标将更聚焦、教学流程将更清晰。研课也是教师集体成长的过程,也是每位教师锻炼和提升的过程。在研课过程中,教师们可以共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互相学习借鉴。研课中的模拟上课环节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课堂管理能力,教师们讨论如何处理学生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些都是提高课堂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最后,授课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进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综合自己的研究形成案例或撰写论文。

(四)创新众筹教学巡导机制——“三段八备闭环视导”

常规的教学视导是指教研员到校听课、诊断课堂问题,将问题与建议反馈给学科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众筹型教学巡导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教研员面向一所或几所学校持续开展的涵盖“三段八备”全流程闭环式管理的视导方式。“三段”是指教研员到校开展的“问需—众筹—浸入”三个阶段的具体工作,即问需形成问题、众筹研讨解决问题、浸入科组教学实施形成实践成果。“八备”是指在众筹视导过程要有充足的准备工作,视导前“四备”(调研分析学校科组需求、分析学生问卷调研情况、分析上次视导情况或质量监测数据、整理重点视导问题清单);视导中“两备”(开展听课评课和查阅科组教学计划、习题选择、作业批阅等);视导后“两备”(形成两份文字材料:视导学科教学情况反馈、学校和学科组针对性改进措施)。“闭环”是指最后文字材料反馈给学校,同时形成区域教研真实问题,为下次视导和教研提供新的问题清单,形成闭环管理。

(五)探索数字赋能教研——“数智融合”

定期开展数字化赋能的众筹式教研培训,利用相关数字化产品将教师重复性劳动和程序化工作进行人工智能处理,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提高备课质量。开展基于数字化平台的区域众筹教研活动,突破时空的限制,相关素材有序按类积累,让教研参与度可视可控,让教研全过程透明可借鉴,让教研数据留痕可追溯。通过建立南山智慧教育云平台的教研功能创设众筹讨论区,持续问需一线征集问题、确定待解决的问题形成教研主题,定期开展线上教研和专家答疑讲座的互动教研活动,教研任务支持智能化发布与统计分析,提升区域教研效率和质量。

三、区域开展高质量“众筹型”教研模式的反思

(一)提升教研主题的真实性、典型性和实效性

众筹型区域教研的主题应聚焦一线课堂教学,主题的产生和凝练是来自学校、学科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问需”形成的主题,应该集中反映一线广泛教师的诉求和建议,能够真实反映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引发更多教师的共鸣和参与,确保主题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意义,而非个案问题;教研主题应当是结合现阶段区域教育发展的实际,能够通过教研加以解决或优化的问题。

(二)实现众筹教研的多元激励与资源整合

1.建立多元的激励机制。新一轮课改要求教学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区域—学校—学科”三级联合开展众筹型教研,应当敢于创新教研氛围,例如教研活动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教学观摩、主题演讲、成果展示等方式,增强教研活动的互动性与有效性;还可以通过合理设置奖惩、提供培训机会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提高“众筹型”教研活动参与度。

2.促进区域的资源整合。众筹型教研应当在实施过程中提供和整合多方资源,如教学设备、教学材料、专家指导等。同时,借助高校教育机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等单位的资源,开展深度融合指导,发挥教研供给侧的功能,搭建各级联合教研平台,推动“众筹型”教研活动高质量开展。

(三)形成教研转型的循证意识和监测评估意识

众筹型教研需要教师在教研过程中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教研角色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寻找证据并对其进行申辩式判断,在充分考虑个人专业成长经验、学情诊断、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整合证据、设计行动方案并开展研讨。众筹型区域教研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对教研活动进行定期监测、评估和总结,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研策略和方法。

(四)推动数智教研的多元化发展和适配性更新

相较于线下集中教研, 利用数字化平台的众筹教研更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基于数字技术赋能的众筹型教研,可以继续增强线上交流与协作空间,持续探索应用技术和应用场景的多元化,及时更新换代新教研技术。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众筹教研分享至更大的区域,实现异地联合教研,基于大数据实现多地课堂教学、集体备课、教学质量的智能化评估和反馈,以保证更加精准地开展区域教研活动。

注:本文系2023年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区域深化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zdzz23015)和深圳市南山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