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范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路径

作者: 张蓁

教师自古便存在于人类社会。但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状况下,社会对教师的价值、作用与定位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不同的教师发展范式。教师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表现为不同形态,当代社会的主流认识是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化的工作职业。换言之,教师是经过专业培训,掌握专业技能,在专业伦理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工作的职业群体。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师专业化制度经历了快速发展,国家先后建立了规范的教师培养制度、资格证书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以教师专业化建设为主线,形成了教师发展的基本路径。专业化理论指导下的教师队伍建设,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群体的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为我国的现代教育体系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然而,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重视技能教学而缺乏综合素养、重视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引领、重视专业规范而压制个性发展等。这些问题凸显了专业化视角下教师角色的内在局限,也体现了当代社会背景下国内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

由叶文梓撰写的《觉者为师:教师发展新范式》(深圳出版社,2023年7月)一书,从梳理教师范式的历史沿革出发,在分析专业化教师范式的成就与不足的基础上,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立场,提出“觉者为师”的教师发展新范式,并为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等制度的完善以及教师自我修养的锤炼提出兼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建议。

作者首先论述了社会对教师认识的历史转变,指出教师范式先后经过“神本位”“职业本位”和“专业本位”三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教师发展的路径、特点与意义。在此基础上,作者系统剖析了“觉者为师”范式的创新意义及其内涵,并通过阐述“觉者为师”在当代中国得以可能出现的教育、社会和哲学基础。其次,作者根据“觉者为师”的范式内涵,进一步提炼了“觉者为师”对于教师发展的具体要求,作者特别提出在人学立场指导下,教师的自我发展是首要关注,而在专业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社会性发展,形成“个人—专业—社会”多层次的教师发展要求格局。最后,作者为了推动“觉者为师”与当前的教师教育体系的整合,提出教育目标、教育课程、培养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以及建立创新型的教师应用制度体系,作者也就教师个人素养提升提出了全面发展的实践路径。

本书提出的范式具有理论深度,对推进中国教师发展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启示,同时对教师教育政策与制度的完善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第一,理论扎实,凸显教师职业的人本立场。作者以教育学的教师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同时,融入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在教育领域,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觉者为师”范式超越了教师专业技能化和简单化等对教师职业的片面理解,提出理解教师个人的职业尊严与个人幸福,并在人本立场上倡导教师的自我个性、专业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

第二,立足国情,前瞻教师发展的实践方向。“觉者为师”范式是作者在回顾了国内外教师职业演变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中对我国教师群体的时代变化有凝练的刻画和介绍。同时,作者将教师个人与专业发展的意义放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与中国教育转型过程中进行分析,全面梳理影响教师范式的国情背景。作者指出了在“觉者为师”范式影响下中国教师发展未来可能的实践路径,指出中国社会个体化呼唤教师自我崛起和自我发展,教师专业活动的技术与伦理困境需要人文素养的补充,当代教育缺失的公共性指引教师成为优秀公民和公共知识分子。

第三,系统全面,启示教师教育的制度变革。在教师教育政策方面,作者认为教师培养方向应该从“学科教师”转向“觉者之师”,以强化人文素养、综合素养、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同时,需要优化课程,设置更多通识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前沿性的课程。最后应该大力发展五年一贯制的教育模式。此外,作者认为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和教师准入制度也需要调整,应聚焦于教师的人文素养和内在要求。在教师自我修炼方面,作者认为“觉者之师”需要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性和精神性,教师不仅是教学工作的承担者,更应培养教师自我对品德的追求、对美好的认同、对社会的开放和对本真的向往。

综上,该书对专业化教师发展范式的本质及发展进行了全面论述,对于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教育发展变革作出积极贡献。

本栏责任编辑 王思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