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时代,如何让师生生命舒展

作者: 裘建浩

社会内卷的大背景下,家长、学校和社会对教育成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但优质教育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加之教育评价体系的单一、学校管理工作的“错位”,导致师生身心俱疲,教育热情难续。

教育应当引领而非迎合时代,疲态的教师教不出快乐的学生。美国思想家梭罗在《种子的信仰》中说,如果你在地里挖一方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荷花等。你一旦挖好了池塘,自然就会往里面填东西。这里的“池塘”就好比学校,每一个学生和教师在其中自然发展,展现生命舒展的状态。其实,这“一方池塘”,应成为教育者追求的理想教育场景,这是师生个体在校园的应有精神状态,也是教育教学幸福而有意义的彰显。

建立让教师发光发热的点燃、助推和自驱机制,使其爱校乐教

点燃工作激情,引导教师在职业成就中发展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情感、归属和尊重的需要,印证了非物质因素对人的巨大作用。笔者所在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下称“集团”)以“让学生拥有幸福、快乐而有意义的人生”为办学使命,以“办成受人尊重、令人向往的卓越学校”为发展愿景,引领教师感受教育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教师更加看重“这份工作是有重要意义的”,而非“这份工作能获得高薪”。

为此,笔者定期面向集团全体教师开设“越己讲堂”,以凝聚教育理念上的广泛共识。在集团层面开展卓越教师评选,更注重教书育人事迹和学生在教师教导下取得的进步和成绩,让教师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在与教师利益和学校发展相关的举措出台之前,学校会与教师平等对话,倾听教师的声音,营造平等民主的文化氛围。同时,加强人文关怀,为退休教师举行充满集体温暖和关怀的荣退仪式,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

赋能教学服务,助推教师在主动作为中成长

面对拥有较高准备度的教师,集团要求学校变“管理”“约束”思维为“引领”“赋能”思维,学校由传统的管理者转变为高效的服务者,帮助教师由被管理者变为主动作为者。

针对当下教师在校工作时间显著增加的现实,同时考虑到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许多教师还利用休息时间辅导学生、在家备课、批作业等实际情况,集团推行弹性坐班制度——每周或者每天的部分时间段内,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弹性上下班,以更好地兼顾工作与家庭的平衡,提高工作效率;推行项目化管理,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挑战,让有专长的教师主动参与相应的项目管理,变“外在指令的被动执行”为“内在价值的主动追求”,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与此同时,集团保障教师自主开展教学的时间,减少对教师教学的无关干扰,让他们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空间和教学研究;让教师有喝咖啡的时间和文体活动的空间,多享受一些温暖,多获得一些感动,以更多地释放他们的创造力。

在与教师的不断讨论中,集团自下而上建立了“新·动”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构建起“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基本规范,践行“以学定教”“小组合作”“互动探究”“当堂训练”等基本策略。又根据教师们的总结研究,发起“新·动”课堂2.0行动,共同优化教学结构及关键要素。此外,集团还聘请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为学科导师,作为教学指导和学科引领者,通过持续的跟踪观察和反馈,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

优化评价体系,激励教师在自我驱动中提升

在荣誉体系上,集团取消评选的人数限制,用达标认定取代“你上我下”的竞争,有效增强了教师的发展动力。同时营造协作文化,建立起星级科组、卓越级部评选等捆绑评价机制,形成“美美与共”的合作场景,以同事的向优而变促使教师更加努力。

为让评价更客观、全面,集团实施多元评价方式,一方面将评价数据以及每一项的平均值反馈给每位教师,供教师自我比对以改进工作,学校管理层也会据此与相关教师沟通,共同寻找优化之策;另一方面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教师的独特性设置个性化的评价方式,让评价更客观。

提供让学生飞高飞远的环境、课程和评价标准,使其爱师乐学

营造温暖的环境,呵护每个生命的精彩绽放

集团在附属学校实施全员育人的“1+N”学生成长导师制,力求让每一个孩子得到生活上的指导、心理上的疏导、学业上的辅导、思想上的引导。这里的“1”是指一名导师,“N”是指导师跟踪指导的若干名学生。导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家访,开展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经常与学生谈话谈心;注重挖掘学生“闪光点”;每学年向学生及家长书面反馈;在学生非在校时间需与其保持畅通无阻的联系,随时提供指导和关怀。

人人都会犯错误,学校是孩子犯错成本最低的地方,集团要求全体教职员工用发展的眼光、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让学生在试错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成长和发展。集团推行“如水德育”,让温润美好的德育如水一般浸润每个孩子的心灵,使学校德育从“权威管理”“说服教育”转向“平等对话”。教师以同理心对待学生,与学生心平气和地对话、沟通、协商;教师成为一名倾听者,宽容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能言而有信,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

为了更好地营造学生身心舒展的成长环境,集团要求附属学校通过定期的家访、家长会、“两家讲堂”等形式,向家长传递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导家长了解并尊重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建立更加和谐美好的亲子关系。

当一种温暖和尊重的环境建立起来,学生感到安全和被支持,就有可能更喜欢学校,更积极参与学习。

提供选择性课程,激发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

课程是育人的载体,集团围绕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开发开设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多样化的校本课程,构建起“一体两翼五类”的“博约”课程体系。“一体”是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两翼”是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和集团特色的“博文”课程群和“约礼”课程群,“五类”是指具体落实到学校实施层面的基础类、拓展类、探究类、活动体验类和人格涵养类课程。多元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集团还立足特色场馆资源和教师个人特长,开展了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各类社团活动,为每位学生创造适合其个体优势展示与发展的空间和舞台。目前集团各附属学校均开设了上百个有特色、高品质的社团,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报,每周定期参加主题活动。部分具有传统优势的社团,例如书法社团,已经形成从1年级到9年级贯通培养的课程体系。

改进评价的方式,给予每个学生出彩的机会

传统评价方式过于重视考试结果,容易把学生引向功利化、内卷化、模式化的发展路径。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

因此,集团要求将评价由注重学习结果转向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二者并重,将学生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作业完成情况等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也作为评价内容,采用发展性视角直面学生的不同起点,从结果导向评价向发展导向评价转变,由终结性评价向增值性评价转变,更加强调学生努力和进步的过程,有效实现“不比基础比进步”“不比背景比努力”,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努力构建不唯分数的文化氛围,凸显“港中深味道”。

学校乃一个重要文化场域,其中的师生两大主体是教育发生的神经末梢,师生的生命状态直接影响学校品质。善待学生与教师,把学生放在学校这“一方池塘”中央,把教师放在最高位置,方能彰显人之为人的生命情感与美好心灵,进而把学校打造成教师爱校乐教、学生爱师乐学的生活乐园与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