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思维生长的历史“长周期”作业设计探究

作者: 陈广

历史作业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思维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受应试及传统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大量零乱分散、机械化、简单乏味,囿于书本、限于知识、拘于室内的历史作业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何让历史作业走出“题海”的困扰,使之成为学生探寻、体验和感悟历史的过程呢?本文通过初中历史“长周期”作业的实施试图打破“短平快”作业的局限,以凸显历史作业的思维价值。

一、聚焦思维:历史“长周期”作业的设计立意

“长周期”作业,顾名思义,是指让学生在较长周期内(如一个月或寒暑假期间)完成任务的新作业模式。《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作业要紧扣课堂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在注重理解和应用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性、探究性和创新性,体现层次性”。与历史试题类“短作业”相比,“长周期”作业设计立意更聚焦学生思维生长,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1.整合性思维

在传统历史“短作业”设计中,教师“课时目标”关注多,“长期目标”关注少,因而呈现作业“课时思维”较强、“整合思维”较弱的情况。历史“长周期”作业是在整体把握学习目标的背景下,通过创新作业设计,将各种历史技能、素养、思维整合应用,并适度增加学生思考、理解和研究的过程,促进学生学习的充分展开,能更从容、更深入和更完整地思考和探究问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整合性思维的发展。

2.探究性思维

传统历史作业往往是“识记——复习——迁移”的过程模式。它不是从摸索、实践、试误开始,而是直接指向人们已有的知识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思维活动。历史“长周期”作业不是简单的历史知识建构,而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模式,这改变了传统作业的灌输和强制,给学生创设一种可供思考和探究的情境,加深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主观体验和感悟。

3.发散性思维

从作业内容看,传统历史“短作业”以巩固知识为目的,大多是集中性思维或求同性思维。但历史“长周期”作业内容已从书本拓展到课外,从历史拓展到跨学科融合,成为生动丰富、贴近生活、富有创造性的探究活动,需要学生带着问题与思考去学习,是一种发现式学习,思维更具发散性。从作业评价上看,历史“短作业”大多寻求唯一正确的答案,评价主要依靠分数或等级呈现。而历史“长周期”作业没有确定的答案,呈现的成果是开放性和多元的,教师更关注作业的表现性评价或过程性评价,这有利于学生拓宽表达路径,打开创意之门,促进思维发散生长。

二、外显思维:历史“长周期”作业的实践样态

为了让“长周期”作业更好地顺应学生历史思维的生长,南海实验中学历史科组丰富了作业的实践类型。例如:七年级开发了历史创作类,如历史文物制作、历史漫画创作、历史小剧等;八年级开发了历史考察类,如历史访谈、实地考察等;九年级开发了历史整理类,如历史单元整理、历史思维导图、历史概念图等。通过实施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作业,为学生构建起一个丰富多彩、智趣盎然的作业世界。

1.历史创作类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对历史尚处于感知阶段,但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根据这一思维特点,在七年级我们设计了“制作历史文物作品”的“长周期”作业,于史书中品味过去,用双手重塑对往昔的记忆。从一件件手工制作的原始古屋民居、石器工具、陶瓷器皿、青铜器、甲骨文、活字印刷、古代服饰制作、古代货币仿制中探寻远古时代的文明薪火,铭记礼仪之邦的传世美德,品味匠人先辈的高超智慧。我们要求学生将每一件作品的名称、设计立意、使用材料、制作过程、历史元素用彩色卡片附录在作品上,并举行作品展板和模型展有关活动。从学生上交的实物看,制作的劳动工具石斧、用啃完的猪骨头做成的骨耜、用竹筷做成的干栏式房屋、用龟甲壳做成的甲骨文、用纸板和涂料仿制的青铜器、用木头制作的方字印刷体等,每一个手工创作作业,都符合初一学生喜欢动手、长于想象、乐于表现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征,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触摸和感受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智慧,感悟历史未曾离我们远去,它总是存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2.历史考察类

八年级的学生能初步学会查阅、整理和解读史料,佛山又有丰富的历史乡土资源,这为开展历史考察类“长周期”作业提供了思维基础和实践土壤。考察类作业是以实践考察问题出发,搜集考察资料、总结考察成果、形成考察报告的作业类型。在八年级上学期,我们开展了“访史怀古”的作业:走访佛山一处历史遗迹,如南海博物馆、祖庙、南风古灶、清晖园、叶问纪念馆、陈启沅纪念馆、康有为纪念馆等,感受佛山历史文化底蕴,撰写一份500字以上的历史考察报告,要求写明考察的目的、地点、内容、过程、体会和建议等。

八年级下学期我们又根据学习内容设计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家庭或家乡社会生活变迁”社会访谈或考察的作业,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考察主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家庭或家乡社会生活变迁

考察对象:1.搜集与主题相关的文献、图画、照片、新闻报道、录像等资料;2.寻找家庭老物件、家乡老旧建筑、遗迹等;3.访问家乡老人,搜集新中国成立以来家乡社会生活变化的口述史料。

考察步骤:1.成立考察小组,确定考察内容和对象;2.制定考察细则或访谈纲要,开展考察或访谈;3.整合搜集资料(如文献记载、历史图片、实物照片、访谈内容等)。

考察汇报:1.总结考察成果,撰写考察报告;2.绘制一幅反映社会变迁的漫画(如家庭房屋的变迁史);3.制作历史展板或手抄报展示成果。

考察类作业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发现身边的历史痕迹,捕捉历史细节,了解其变化发展,使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活色生香。同时,学生在实践作业的过程中,学会多途径地搜集史料,区分不同史料类型,进行整理归纳、辨析史料,从而逐步形成证据意识,最终达到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3.历史整理类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知识储备丰富,但碎片化现象明显,如何让学生挖掘“碎片”间的内在联系,将历史学习中的各级主题关系或者相关层级关系清晰地表现出来,构建一种“大通史观”,从而培育学生历史“贯通感”?我们在九年级设计了历史整理类“长周期”作业,让学生通过历史单元整理、历史思维导图、历史概念图等多种可视化思维工具呈现。例如举办了世界史创新作业征集活动,要求学生从世界区域文明多样性、资本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运动史、殖民地斗争史、世界大战史、大国崛起历程、大国关系、世界历史人物等主题中任选其一,通过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形式展现出来。从收集的学生作品中,我们发现学生能围绕某一主题,构建出与其具有较紧密联系的、层级性的基本概念,然后借助词汇、线条、符号、图片等方式进行组织,犹如一张张“心智图”或“脑图”。一方面,强化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整体认知,使其更加清晰、系统、深刻,历史视野更开阔、线索更清晰、重点更突出;另一方面,学生从单一线性思维有效地扩展为多维发散思维,有效地提高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内化思维:历史“长周期”作业的价值意蕴

1.赋义:让作业走向作品

初中学生的个性与特长、需要与追求、态度与能力不尽相同。高质量作业设计必然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个性化的菜单”。历史“长周期”作业本质上是一种“自定义”作业,还给学生自由选择作业的权利,让作业更具针对性和弹性,可让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从本校三个年级的实践看,作业变“做”业,作业变成“作品”,更好地绽放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克服了传统作业的抽象和呆板等问题,让历史上的“人和事”变得更生动,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欲望,更有利于历史学科素养和思维的培育。

2.赋能:助力思维生长

“双减”政策之下,历史“长周期”作业实现了学生从“机械性练习”走向“有意义练习”。一方面,历史作业不再单纯以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呈现和推进,而是以情境、问题、任务、项目的方式予以呈现和推进,这样就倒逼着学生去参与、思考、探究、完成,而不是简单地听、记、背、练。另一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将学科知识、技能和思维进行整体设计和深度融合,提高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综合性、发散性、创新性和完整性。

3.赋效:促进学习进阶

学习进阶强调学习是逐级深化和思维转变的过程。历史“长周期”作业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由低阶向高阶发展。一是明确进阶起点,精准把握学情。作业的实施是基于学生历史学习经验、知识储备、思维水平、学习兴趣、学习风格的差异性而设计的。二是探索进阶路径,实行层级设计。根据不同年级和班级的学情,设计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作业,在实施过程中,又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活动、情境、资源、工具等要素,以确保作业的顺利完成。三是搭建进阶阶梯,达成进阶目标。作业设计以问题、项目或表现性任务为载体,实施中时间开放、内容开放、形式开放、成果表达开放、评价开放,这就为学生创设可选择、可合作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习进阶目标的达成。

注:本文系佛山市南海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年度重点课题“基于思维生长的初中历史‘长周期作业’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NHZD2021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黄铭钊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