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开展传统木偶戏剧活动的有效策略
作者: 邱一霞中国木偶艺术历史悠久。粤西的木偶表演艺术享誉省内外,其体现的节奏美、意境美、形式美等美学原则,融入了乡土、乡音、乡情、乡俗等老百姓的审美追求,构成了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将优秀的传统木偶戏剧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还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了解木偶艺术
开展木偶自主游戏的前提是让幼儿对木偶艺术产生兴趣,让幼儿亲身体验并了解木偶艺术。为此,幼儿园邀请木偶戏老艺人进园,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带幼儿看木偶戏,进一步了解木偶艺术文化,感受木偶艺术的魅力。此外,幼儿园还可以组织品尝本土特色美食等一系列了解本地传统文化的亲子活动,为搜索木偶戏素材、创编并生成剧本做好准备。这些方式让幼儿获得初步的认识与感受体验,在心里埋下传统木偶艺术的种子。
二、创新木偶种类
我国传统的木偶有布袋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根据这些传统木偶的种类,我们结合3~6岁儿童手指肌肉发展和控制能力的特点,开发制作了一些方便幼儿上手操作的木偶种类,例如手指偶、纸杯偶等,还有利用本地的传统手工艺编织的莞草偶、稻草偶和编竹偶等。这些木偶轻巧灵便,制作简单,易学易操,深受幼儿喜爱。
创新手指偶。指偶种类是一种从传统中国木偶中逐渐衍生而来的木偶种类。但普通版的手指形玩偶的操作仅是将摆动手指套在人体形象背后的一个手指形圆环内,摆动后,手指反复运动,提升手指肌肉的运动灵活性。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我园对这种指偶表演进行了二次技术创新和深度改良:将自己的一根手指表演动作形象作为整个指偶表演形象的组成部分,使其表演形象更加生动可爱、灵活易演。经过二次设计改进后,创新性的圆形指偶受到了广大儿童的热烈欢迎。例如在一个小象的头部中间挖开一个小洞,食指从中伸出来,作为小象鼻子;用半截长的纸筒芯做小兔子的头,套在食指和中指上,这两根指伸直了,就变成了兔子耳朵。经过二次技术创新的手指偶,还可以变出跳舞的姑娘,手指变成了小姑娘的腿、会说话的鸭子等。
运用纸杯偶。在我国的木偶艺术中,很少可以看见纸杯木偶,但这些纸杯偶可以用作桌面偶的一种,在桌面摆放、移动等表演。只是这些纸杯的变化少,幼儿在这样的游戏中很容易玩厌。于是,我园进行大胆的创新,把纸杯剪开、对折,画上眼睛、鼻子、头发,手指用力捏着杯底一动,就变成了能够开口讲话的杯子偶。经过二次设计创新出来的杯子偶,不仅丰富了表演形式,而且还能让幼儿与杯子偶进行互动,增添了
趣味。
三、鼓励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能力是每一位孩子都需要具备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进行团队合作。教师可以把幼儿平均分成几个小组,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在游戏中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在探讨问题的互动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对木偶游戏的兴趣,还可以增加幼儿的默契配合,让幼儿变得更加团结。
四、创设文化氛围
在幼儿园中创设浓厚的木偶文化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木偶文化的魅力,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参与其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可以在木偶文化长廊张贴各类木偶的图片、文字介绍,如提线木偶、布袋木偶、杖头木偶、皮影偶,甚至可以在木偶文化室设置电子触摸屏幕,幼儿可以直接点击播放相关木偶视频,了解木偶的相关知识,犹如置身于木偶童话世界里。在各班的教室里,可以悬挂教师、幼儿和家长利用废旧材料一起自制的各种木偶作品,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这种直观的体验氛围,更好地激发了幼儿对木偶文化的兴趣,从而萌发出创作、表演木偶的欲望。
五、改编木偶戏剧
幼儿的天性就是喜欢表演,喜欢模仿,喜欢观看表演剧,所以在幼儿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表演木偶剧是幼儿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合理安排一些木偶剧的表演,帮助他们在木偶剧的表演中学习一些新的知识,从而更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教师在选择木偶戏剧资源时应该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水平,选择健康、优秀、积极向上的木偶作品,改编成幼儿易于理解接受且感兴趣的教育内容,然后组织幼儿排练表演。此外,还要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兴趣爱好,将表演内容向幼儿熟悉的领域拓展,把地方童谣、特色美食等改编成木偶剧来表演,丰富木偶剧的内容,降低表演的难度,给不同层次的幼儿提供更多参与表演的机会。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