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夕阳红遍校园的每个角落
作者: 黎万春
区内区外,经常组织教学研讨及赛课活动,学校从不放过这样一些机会。每次都尽可能多派教师去学习。
这一次市里有一个大型的教学研讨活动,实在是很难得。学校准备派出10名数学教师去交流。我查看派出名单后,发现还有3名老教师从未外出学习过。教导处便安排他们及另外两位年轻教师率先去。
当公布名单后,蔡老师便找到了我,说他不去。我说:“为什么?”“你看我都这把年纪了,回来后还要上汇报课,这我可不行。”“几十年你都上过来了,上这一节课应该没问题吧?”“我们这些人落伍了,我们的课也难登大雅之堂。”“我说蔡老师呀,你才49岁,论年龄,应该是正值当年。论上课,年轻人不如你。不要小瞧自己嘛!”“真的不行,我还是不去的好。”“那这样,还是先去参加活动,回来后不上课的话,办个讲座也行。”“这更不行,我能讲什么呢?”“你的口才不错,再说,你工作都近30年了,肯定有很多内容讲的。去吧,回来再说。”
蔡老师极不情愿地去了。回来后他又找到了我:“课也听了,可我不知怎么来讲。”“参加这样的活动,感觉如何?”“这次去听课,因为想到要办讲座,所以,我听得特别认真,也详细地做了笔记,自然很有收获。”“那就好。”“可我不知从哪讲起。”“这样吧,你把这次听课的收获及这次活动的精神理一理,把自己几十年来的工作也梳理一下,然后对比起来讲。你看如何?”“那好吧。我先拟出个稿子来,到时你帮我看一下。”“行!”
大约一个星期后,他把讲座发言稿交到我的手里。我一整天都在看他的稿子。应该说,这份讲座发言稿有一定的水平与分量。里面有这次活动的主要精神、专家讲座的精髓,也有他对自己几十年数学教学工作的反思,还有对自己的教学手段及方法的深刻剖析,以及结合“双减”精神对数学教学所生发的新理解、新认识。其中也结合本次赛课活动谈了自己的收获及未来努力的方向。但总感觉差点什么,仔细一想,发觉有些泛泛而谈,需要一点理论性的东西作引领。如果加上这些内容后,讲座就会更有说服力。
第二天,我找到蔡老师,和他交换了意见:“我看了一下,总体不错。不过,还需要加点有关理论性的内容。这样吧,你去图书室查查资料,把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好好研读一下,结合这次听课活动,加入一些新的内容,就一定会是一次精彩的讲座。”
新的一周来了。参加听课的几位教师都在周一和周二的上午上了汇报课。周二下午放学后,全校教师在多功能教室听蔡老师的外出学习汇报讲座。讲座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大家听得十分认真,不时还报以热烈的掌声。
会后,很多教师都说:“这样的讲座,不亚于一个专家讲的,而且实在,听了受益。”有的还说:“我们身边有这样的资源,今后就可以不在外面请专家来办讲座了。”的确,听了这个讲座,谁都会有收获的。
蔡老师开完讲座的第二天,他来到我的办公室,说想听听我的看法。我说:“你这个讲座,理论联系实际,讲的都是自己的切身感受,很实在,大家听了都很有收获。看来,你挺适合开展讲座。”“校长你不能光说好听的,你看我还有哪些地方没讲好,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你这样讲是可行的,今后有时间多看看书,把自己的几十年的经验结合起来,多给我们举办一些这样的讲座。你看如何?”蔡老师想了想说:“行,只要大家听了有收获,我一定抽时间看看书,举办这样的讲座。”目送蔡老师远去,我仿佛看见一棵铁树开出了绚丽的花。
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其中,在教育天地里风风雨雨几十年的老教师更是如此。他们的经历、经验必须予以重视。大凡把“老”字挂在嘴边的人,可能是年轻时未能受到重用;大凡老说自己不行的人,可能是自己的才华未能得以充分地表现出来。像蔡老师就属于这样的人。与他共事虽然才几年,但我了解到,他年轻时也是雄心勃勃,工作能力也比较强,只是缺少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平台,可以说是被埋没了。这次参加研讨活动后所开展的讲座,把他的才能发挥出来了。我想,他这次讲座的成功可能会带动更多的老教师,也必定给学校带来更大的发展。
古诗里写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句诗用“无限好的夕阳”与“近黄昏”进行对比,既道出了夕阳的光辉灿烂,又表现了作者空有抱负无法施展的惆怅。在当下的不少学校,那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也有这样的感慨,只不过,他们却不是因为自己有抱负无法施展,而是从心底里觉得自己年龄大了,落伍了,精力不济了,才总会说,“哎,我们老了,不中用了。”当然,上了年纪,精力不济,这是肯定的。但“落伍”一说,似乎不太对,不是说“活到老,学到老”吗?不是说“老当益壮”吗?不是说“老骥伏枥”吗?
“年龄不是问题”,的确,年龄也不是问题的根源之所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郑哲敏,90岁高龄还坚持在科研第一线学习、研究;语言学家、经济学家周有光110岁笔耕不辍;杨绛先生103岁还出新书……这样的事例很多。对于学校的老教师来说,主要还是学习和实践没跟上。在改革的进程加快,理论、理念不断更新的今天,他们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自然也就没了自信,便借着年纪大了来放松自己。
其实,对于多数老教师来说,他们中“上有老”的也不是很多,而“下有小”肯定存在,但“小的们”大多已成家立业,操心的事少了许多。虽然精力、身体和年轻教师差了不少,但如果完全让他们放松下来,对身体反而不好。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其实也是生发了职业倦怠,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职业倦怠更加严重。郭元祥教授曾说:“我觉得职业倦怠就是缺少了职业激情,缺失了新鲜刺激,缺乏了职业的理想或梦想,失去了对卓越的追求,失去了真我的深刻职业理解和情感体验。”
绝大多数老教师,他们有较为丰富的人生经历,育人无数,也肯定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管理者如果不把他们这一批人利用起来,对学校的发展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老教师们总说自己“老”了,其实那是心态老了,而其教育智慧依旧在线。所以,管理者必须为他们找到新的生长点,以重树其职业理想,唤醒其教育激情,走出职业高原期。
首先要为老教师们开好方子。人都是有差异的。对于老教师,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一刀切,更不能想当然。让哪个老教师从哪方面发挥余热,不是管理者拍脑袋能决定的。必须通过诸如问卷调查、跟踪观察、真切交流等渠道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并将所获记录在册,再邀请学校的相关人员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切实把握其长处,循着其长处着力,他们才更容易且更愿意参与学校安排的相关工作(事情),也才更能让他们找回当年的自信。
其次要为老教师们搭好台子和铺好路子。有人说:“给巨龙一条江,给猴子一座山。”所以,管理者要善于给他们梦想,善于给他们一个展示和起飞的平台。学校的教学和教研(科研),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给予恰当的位置,让他们去经历,去实践,于实践中总结收获和发现存在的问题。在他们上了一节观摩课,成功做了一次讲座时,为他们喝彩;在他们信心不足时,则“举着火把走在前面”给予引领;他们需要什么资源,学校也应尽可能满足。就像蔡老师一样,不给予其舞台,不为其指明方向,不提供相关的方向和资源,他又怎能举办那么精彩的讲座?
每个人都是一颗待发芽的种子,不为其备足相关的条件,他又怎么能生根发芽向上生长?同时,“当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吻合的时候,个人的潜能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大大提高目标实现的效率。”循着学校的发展目标给予老教师们平台,让他们在这样的实践中激发自身的潜能,充分实现个人价值。
夕阳虽不像朝阳那么光芒四射,但它依然能红遍校园的天空。老教师们的教育初心犹在,管理者最需要做的就是,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切的方式,唤醒他们的教育情怀,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平台,让他们再出发,让他们教育教学的激情再次得以燃烧,从而掸去蒙在他们教育初心上的尘埃,让他们的教育初心之光重新照亮校园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