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思,在忙碌中收获成长
作者: 张树驹“当下的教育有太多的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干扰了我正常的教学,每天都有忙不过来的事情,我哪有时间去成长?要成长为市级、省级名师就更是遥遥无期了。”这是近段时间,不少教师在忙碌中发出最多的感叹。究竟教师都在忙些什么?为什么觉得这种忙碌是成长的“绊脚石”?教师又应如何在忙碌中收获成长?
教师究竟在忙什么?
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学生……教师们真的很忙碌,网上也曾以“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的活比牛累”来形容这种忙碌。
“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太多了,都堆在了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案头上:扶贫、禁毒、消防、交通安全宣传、文明城市创建、社区卫生检查、社区演出、慰问老人……所以,有班主任戏言“有时间死,没时间病”。细究之,教师真的很忙:每天除了在学校陪学、陪吃、陪同监督学生午休外,还要参与集体备课会、全校科组学习会、年级例会、学校例会等;披星戴月回到家后,还要根据当天的班级情况与家长联系,班级微信群几乎每天都有“家长会”;每月一素养展示、每学期一素养展评……教师像陀螺一样连轴转。
为什么这么忙?
这种“我很忙,但又好像不知忙些什么”的感觉其实就是“瞎忙”。这种“瞎忙”就是一种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瞎忙;这种“瞎忙”,只能让教师感到辛苦和痛苦;如果教师只“瞎忙”而不会反思改进,的确成了成长道路上“绊脚石”。“瞎忙”得越多,就会越“找不到北”。
诚然,这种辛苦与痛苦是因为教师在工作中没有紧紧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牛鼻子”,没有“把定位目标想透,把方法举措想清”的原因。一位名师曾说:“牢记自己的奋斗目标,无论什么时候,越是忙碌,越要学会观察,越要学会对所忙碌的事进行反思。”的确,没有奋斗的目标和方向,不讲究方法,只是被动地去忙,只会越来越“忙”,最终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疲于应付的辛苦与痛苦中,何谈幸福感?
教师要认识到成长的幸福不会从天而降。要成长,就要咬定目标,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托尔斯泰说:“人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教师只有把个人成长的目标定位在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名师和明师上,才能“把最终效果做实”。
成长之路怎么走?
坚持读书博览
特级教师吴泓说:“老师要‘非常厉害’起来,就得阅读,就得思考。”读书成就名师,人生因阅读而出彩。在中小学,善于应试教育的教师浩如星海,但爱读书的教师却占比不大。名师钟志农视书如命,将读书与人生规划紧密结合起来,直至退休了仍大量读书。名师于永正多次提到“一辈子做个读书人”,他规定自己每天读50页书,睡觉前要翻一翻、看一看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文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和《论语》三本书。全国模范教师窦桂梅说:“文学素养的获得,精彩课堂的生成没有他途,唯有广泛阅读。”吴非、吴正宪、李镇西等名师都是“读书之于我,像吃饭一样,是一种需求,一种精神的需求”。
坚持观察实践
“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借鉴、模仿窦桂梅、薛法根等名师,能让成长中的自己不同凡响,能让不断努力的自己少走弯路。笔者在刚入职时,网络和电脑还未普及,为了把课上好,除了阅读名著外,还自行订阅了《小学语文教师》等杂志,邮购名师的教学录像。如果杂志和教学录像中有和所教年级相同的课堂实录时,先是完全模仿,一言一行,照本宣科;上完课后,进行反思、咀嚼、写札记;然后,进行有模仿、有借鉴地备课,再而根据学情,独立思考,借班上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入职的前三年,这个方法很有用,这个过程也很辛苦,但成长的速度是非常明显的。
处处有高人,留心即学问。身边的同事,尤其是“经验型”的教师,他们可能没有“名师”头衔,但在教育教学中肯定有“一招半式”甚至更多的“压箱底”的绝招——一个神仙一把刷。在他们上课的时候、处理学生事情时,不妨多留一个心眼,在对比中求精,有的放矢在本班实践,往往能少走弯路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擦亮眼睛,以“空杯”态度去感悟、咀嚼,见贤而思齐,在实践中出真知,促成长,就如下雨天走路——一步一个脚印。
坚持写研反思
美国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 = 经验 + 反思”的公式。将观察、读书与实践中的感悟以一种对象化的方式去审视,继而写下来,就是辨析、批判、总结与归纳的“内自省”过程,就是成长路上从平凡走向卓越的修行过程。
反思研究,就是教研,就是聚焦教育教学上的“硬骨头”。只要教师眼中有光,心里有爱,用细心与爱心在调研中找问题,在问题中学会改变,在改变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学会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发现教育规律,就能提升工作效率,增强育人效果,就能确保在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上“不摔跤、不掉速、不跑偏”。
收获成长幸福
教育,它不只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志业。坚持读书博览,坚持观察实践,坚持写研反思很重要。在忙碌中,用三个“坚持”经营好自己的现在,幸福就会在未来向你飞奔而来。
幸福,就是用三个“坚持”的厚积,在课堂上为学生点灯明理;幸福,就是用三个“坚持”的厚积,在奋斗时为自己助力加油;幸福,就是用三个“坚持”的厚积,在治学时为真理为仁由己。
幸福,就是在“做事”的忙碌中,且行且思,把“瞎忙”,变成收获成长幸福。
本栏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