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何以在教研中收获幸福?

作者: 李文送

教师何以在教研中收获幸福? 0

教师在参加各级各类教育培训过程中,当涉及教研内容时,常有授课专家和学员教师分享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名言:“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然而,有不少一线教师产生疑惑:“为什么我在教研中,特别是做课题或写论文的时候,收获的不是幸福,而是辛苦,甚至是痛苦呢?”这引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研究真的是教师的幸福之路吗?教师何以在教研中收获幸福?

教研究竟是什么?

诚然,教师能识别真教研和假教研的前提是知道究竟什么是教研。可能有教师会说:“教研不就是教学研究或教育教学研究的简称吗?”要理解透彻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教研”这个词的字义上入手。“教研”一词由“教”和“研”两个字组成,前者有教育、教学、教师、教材、教具等之意;后者有研究、研讨、研修、研学、研发等之义。由此可知,“教研”既不是教学研究的简称,也不是教育研究或教育教学研究的简称,而是关于教育、教学、教材、教师,乃至课程、学生、学习和作业等方面的研究或研讨、研修、研学、研发的统称。

教师要认识到,教研不能被窄化为做课题、写论文,前者只是开展教研的一种方式,后者只是教研成果的一种表达形式。对一线教师而言,与日常的集体备课、上课、听课或观课、评课或议课、命题,以及主题研修、专题研讨、课例分析、课程研发、校际交流等相比,做课题或写论文可能挑战性大点。但是,无论什么形式或方式的教研,教师要认真做好的话,都不是容易的事。当然,教研也没有教师想象中那么难,那么高不可攀。正如李政涛教授所言:“教研绝对不是高深的难以理解的工作,而是每个一线教师日常工作中的修行。”可以说,教师无不在教研之中,就看教师是否意识到,是否有目标、有计划地去开展。因此,教研应成为所有教师生活的一种常态,而教师则应以“研究”的姿态去追求专业成长,去开创一方教育的风景。

教研能带来幸福吗?

为什么不少一线教师不仅无法感到幸福,且多是感到辛苦、痛苦?难道这个假设不成立?难道只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个体感受而非教师的共性体悟?非也!许多在教研上颇有建树的教师是幸福的,这说明教研能给教师带来幸福。

那些在教研道路上只感到辛苦或痛苦却没有收获幸福的教师,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获得教研所结出的果实,或者果实过小或偏少,又或者果实尚未成熟就急于摘取和品尝;更有甚者,可能旧问题尚未解决,还涌现许多新问题,这样就难免苦不堪言。当他们能在教研中收获成熟的果实特别是累累硕果,那时那刻,幸福一定会来敲门,并且成果越大或越难得,幸福的指数就越高。

无论对什么学段、什么学校、什么学科的教师而言,教研都是辛苦的。从来就没有不辛苦的教研,不辛苦的教研是伪教研、假教研。真教研才会真幸福,假教研则会真痛苦。在真教研的田野里或高山上坚持深耕,教师就能不断收获理论之真果、实践之真果、成长之真果……他们的辛苦就能换来愉悦的幸福体验。

教研究竟有何作用?

从整体上来看,教研被国家教育部定位为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在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对教研进行“追根溯源”后发现,教研不仅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独特经验和优良传统,也是中国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就关系而言,教研重在“研”,其对象是“教”。也就是说,“研”之种子萌发、生长、开花和结果要根植在“教”的土壤里;而在“教”的土壤上栽花种树的教师,要有“研”的心态、姿态和状态。在某种意义上说,“研”正是洒向“教”的土壤之阳光和雨露,有了“研”的阳光才能照亮“教”的方向,有了“研”的雨露才能涵育“教”的沃壤。正因为如此,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广东省自2021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分批遴选教研基地,并大力支持基地建设,以辐射和引领全省各地的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为教师专业成长赋能。

就教师专业成长来说,教研不仅能提升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而且能让教师找到教育教学的制高点和着力点,使教师可以解决且解决好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还能助力教师发现教育规律、教学原理及师生生命成长的节律,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能和育人效果。教研可看作教师课堂教学的“优化剂”、职业倦怠的“消除器”、专业成长的“催化酶”、职业幸福的“生发场”。

如何教研才能幸福?

“研”是教研之魂,承载着教研的生命和使命。“研”字由“石”和“开”组成,意思是指“把石头打开,求真事物的本质”。那么,教师如何教研才能幸福呢?

首先,幸福之教研要能“把石头打开”。“把石头打开”不是“把石头打碎”,也不能“打而不开”。不同的教师需要打开不同的石头,这就要求教师选择科学的方法、合适的工具,并从恰当的位置着力和着手。这样的教研,目标是明确的,主体是主动的,内容是系统的,方法是科学的,问题最终得以解决。

其次,幸福之教研要有所见、有所长。当顺利“打开了石头”,有的人发现化石,有的人发现玉石,有的人发现石头中的科学原理,还可能有的人什么也没有发现。没有发现的教师可能就会认为此前的付出毫无意义,甚至还浪费时间和精力;而有所见的教师,则认为开石之辛劳是有收获的,都是值得的。一线教师开石的意义不仅仅是发现,而且更重要的是找到生命成长的“那束光”,并成为“那束光”。

再次,幸福之教研要形成共同话语体系。幸福不可能是孤芳自赏,幸福之教研也不会是单弦独奏、单人独唱,而应是一种众人和弦、琴瑟和鸣,方能共创美妙之乐曲。这就意味着,幸福之教研要形成共同的话语体系,教师之间和师生之间方能同频共振,相互辉映。这样的教研,需要在思想上达成共识,主题上形成共同聚焦,行动上做到合调合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