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师工程”:架起教师成长“立交桥”
作者: 林景飞
教师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基石,校本研修是教师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途径。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实验中学立足学校实际,把握教师成长规律,针对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层次,提出“三师计划”,即名师示范辐射计划、中层教师提升计划、青师成长种子计划,实施对应的“三师工程”即名师工程、强师工程、青师工程,为教师专业成长架起“立交桥”。(见下图)
一、创建品牌让名师团队领航,发挥名师示范作用
名师促名校,名校育名师。名师是教师团队的领头羊,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如何用好用活这笔宝贵财富,让名师“修己安人”,成就自我的同时发挥“头雁效应”,带动整个教师团队的成长,学校启动了“名师示范辐射计划”,实施“名师工程”。让学校现有各级名师示范带学,凝练教学风格,形成教育思想,并以名师工作室为龙头,形成名师聚群,围绕“专业影响力”和“课程建设力”开展研修活动,扩大名师影响力和学校名师团队品牌效应。
学校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成立科技创新工作室和名班主任工作室,助推涵盖各级各类名师工作室群体的形成: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佛山市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工作室——南海区名校长工作室、南海区名师工作室——桂城街道名师工作室——南海实验中学名师工作室和班主任工作室,更好地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其中陈海锋科技创新工作室创建了佛山市第一个校内家电博物馆,被《佛山日报》《珠江时报》等媒体多次报道。
以名师工作室为龙头,举办校内名师示范课、名师解课比赛、名师微讲座等,定期开展名师名家“智慧讲坛”活动,让名师活跃在学校教育教学的最前沿。名师工作室牵头积极参加广东省“千校扶千校”、佛山市“百校结对”活动、桂城街道“教研共同体”活动,开展跟岗交流、同课异构、教学联动、统测联考、同步评价、联合教研、跨校交流等活动,热心帮扶薄弱学校,实现共赢共享。
名师工程造就了一支德高业精、充满活力的名师队伍,逐渐形成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林景飞校长领衔的,贯穿省、市、区、街道各级,涵盖德智体美劳各领域各学科的优势学科领军人物及名师团队。学校有广东省特级教师4人,正高级教师2人,广东省名班主任或南粤优秀教师4人,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3人,省、市、区、街道、学校名师工作室主持人8人,省级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及市级基础教育名教师4人,南海区级(街道)名师或教坛新秀39人,南海区高层次人才(三、四类)5人,华南师范大学本科师范生兼职导师和硕士兼职导师20多人。名师们发挥了名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有效推动了我校教师队伍整体快速成长,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提升教育品质、成就教育品牌。
二、搭建平台为中层教师续航,壮大骨干教师队伍
中层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教育经验丰富,专业积淀厚实、精力充沛创造力强,是学校各项工作主力军,更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一环”,关系着学校名师队伍是否后继有人、接续成长,青年教师能否学有榜样,获得有效的传帮带。而现实中,不少中层教师面临专业发展瓶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也有因为职称、家庭、身体等原因“躺平”或变得“佛系”;学校校本研修往往又重两头轻中间,难以兼顾或没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针对中层教师发展“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切实为教师团队建设和学校发展“壮腰”,学校提出“中层教师专业提升计划”,实施“中师工程”,关注教师队伍的“大多数”,尤其是中高级教师,以学科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通过开展“一组一示范”“一师一风范”的特色教育,围绕日常工作主抓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班级管理、职业规划、提升阅读等方面开展活动,为中层教师专业成长续航。
让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成为提升中层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抓手。本着“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态度,结合教学热点、难点和办学特色,开通“中层教师课题绿色通道”,由名师指引开展各级各类课题研究,教师发展中心落实课题全程管理,加强各级别课题的指导、申报、研究、结题和推广工作,及时总结、积累研究资料和发挥成果辐射作用,把实效性、可操作性放在重要位置上,实实在在出效果。据统计,近三年中层教师主持、参与的大小课题约计83项,通过课题研究切实有效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专门针对中层教师开发多种形式的校本研修课程,中层教师既是问题的提出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他们成为各类讲坛的常客、主角,就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班级管理、专业成长和师德建设、教师心育等进行交流和经验分享,增强问题意识、研究精神,对教育实践进行理论层面的思考、提升、凝练。
近年来,李心伟、吴永红、方雨、吴婕、陈红春、郭红梅、聂霞、罗小红、黄妍虹、胡财玉、周双莉、张静、吴蔚宁、曹益瑰等一大批中层教师荣获各级各类奖励,或成长为科组长,或走上行政管理岗位,或被评为街道或南海区名师,受聘为市区学科教学研究中心组成员、兼职教研员、基础教育科研基地学科教师等。
三、系统规划为青年教师导航,助力青年教师迅猛成长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生力军,为学校发展输入新鲜血液,是学校的希望和未来。青年教师成长有多快,走得有多远,学校就能走多快、走多远。青年教师的成长具有迫切性、特殊性,为帮助青年教师用好“站上讲坛的黄金三年”,“扣好”职业生涯的“第一颗扣子”,学校实施“青师成长种子计划”和“青师工程”,主要针对入职0-5年的“新”教师,通过落实青蓝工程,撰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入职一年研修计划、召开读书沙龙、参与课题研究等,促进他们快速成长。
学校进行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需求问卷调查、定期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发现真问题,了解真需求,深入推进“青蓝工程”,充分发挥“师带徒”的“传帮带”作用,除日常教学外,指导教师认真指导青年教师命制学科试题、日常备课、开展教研教改活动等,引领青年教师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落实在日常,贯穿于全年。每年8月学校对新入职教师进行为期3天的系列新教师岗前研修,包括佛山地方文化研学和团建活动;9月举行师徒结对总结表彰大会暨师徒结对仪式,表彰优秀师徒,开展师带徒经验分享;10-11月举行“南实好课堂”青年教师过关课比赛或说课比赛,12月-次年1月进行读书沙龙及征文活动;3-4月开展教育教学开放日,青年教师进行精品课堂展示;5-6月进行青年教师做题、命题、说题、评题比赛等系列活动;7-8月进行教学论文写作培训和征集活动。青年教师的班主任专业能力培养实施月培训、周例会制度,全方位提升班主任管理能力和德育科研水平。各级各类技能比赛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核心竞争力,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在佛山市优秀学科青年教师评选中,我校先后有19位教师荣获佛山市优秀学科青年教师称号。陆慧敏、刘锋、张菲、唐聪、吴伟岳、王晨等教师成长为教坛新秀,龚晓庆还出版了教育专著,一大批青年教师在省市区各级各类比赛中斩获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