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善敬仁”校本研修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作者: 郑建忠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校本研修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湛江市寸金培才学校着力建构“乐善敬仁”校本研修模式,明确校本研修内涵,提高教师价值认同;丰富校本研修形式,激发教师参与热情;明晰校本研修路径,提高教师研究素养;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培育教师教研成果。
一、明确校本研修内涵,提高教师价值认同
不少教师在备课中喜欢借鉴同行的课件、试卷、作业设计,长此以往,教学设计缺少新颖性与针对性。学校曾针对本校教师开展校本研修的需求调查,需求最大的是希沃白板的使用方法及外出听课,需求最少的是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调查从某种程度反应了教师不重视理论水平的提高,对增进教学生动性的技巧感兴趣。所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有鉴于此,学校在开展校本研修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与丰富相结合,长效与随时相结合。
以校为本,扎根土壤,立足课例开发,充分开放课堂,鼓励跨学科学习,搭建交流平台,教师渐渐体会到理念先于行动,行动贵在坚持的道理。大多数教师认同“教育无小事”,用“知其所以然”代替“理所当然”。教师的态度在行动研究中变得谦逊自律,对教与学的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历经10余年探索,学校构建了“乐善敬仁”校本研修模式。如下页图所示。
二、丰富校本研修形式,激发教师参与热情
1.乐教,热爱则真诚
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活动,重视理论学习、支持学历提升、鼓励参加高端研训,促进教师自觉成长。理论学习一改无主题、不聚焦的做法,力邀专家开设以学年为周期的“研究型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序列课程,该课程涵盖课题申报、研究方法、论文写作等。理论学习建基于实践,注重理论重构的深刻性。支持教师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支持教师考取心理健康教育A证等资格证书。能力提升建基于反思,讲究学以致用的实效性。鼓励教师参加高端研训,拓宽视野建基于交流,融汇博采众长的丰富性。促进教师自觉成长,通过教学反思、阅读文献、在线学习等方式自我提升。拔节成长建基于自觉,贵在持之以恒的长效性。
2.善教,钻研求专业
遵循“基于问题—深研课堂—思维碰撞—总结经验”的教研思路,聚焦学校场域中发生的真实问题、家长关切的痛点问题等,展开合乎规范的行动研究。坚持问题导向,深研课堂,凝聚团队智慧,通过分享经验、思维碰撞,突破教学困境,突破学习瓶颈。例如,针对作业设置僵化、作业成效低下等问题,对作业目标、设计方略、实施路径、效果检测等环节展开研究。学校正视作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痛症,设法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在尊重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了涵盖基础性、拓展性和个性化的作业,学校多个学科的作业设计样例被主管部门评为优秀并在市内推广。
立足学科组专业特点,突破学段壁垒,发挥团队引领作用,打造特色鲜明的学科研修案例。例如,语文学科开发了序列化的名著导读校本课程,指导海量阅读、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并以阅读涵养全校师生的人文精神。又如,物理科组开展实验教学的创新实践研究,课例《浮力》在南方教研大讲堂播出,点播量累计39.68万次。物理科组致力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深研课堂初见成效。生物学科探索项目化学习的实施案例,学生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屡获佳绩。尊重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教育研究方法,坚持课堂一线,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凝练成果并优化行动路径,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3.敬教,谋教育公平
教师心中有榜样,学习有积累,实践有案例,课题有规范。学校鼓励教师敢于出类拔萃,走向专业发展的自主与自觉,最终谋求的是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促进教育公平。
教师心中的榜样是本学科的权威专家,是身边的同事,是自己的学生,促使教师成长的标杆既在眼前,又在远方。教师学习有积累,聚焦所关注的课题,研读核心期刊权威文献,用科学的方式思考,用逻辑的方法表达,积累实践案例,勤于动笔成文。教师实践有案例,打磨“一校一案、一科一策、一师一题”。扎实学理,深耕课堂,规范研究,用专业成长提升个人成就感与自信心。一位被成全、被托举、被支持的教师将会更热爱教育事业,更愿意坚守和建设学校。
4.仁教,致恒远发展
发展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干部队伍等群体,从学校“输血”,团队“造血”到个人“满血”,实现了师生有成长,校际有交流,省外有辐射,研究有成果。以研促教生活力,以赛促研求卓越。学校教师参加广东省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取得优异成绩,连续三届比赛共有13位教师获得省一等奖。学校先后成立省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4个,市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作室10余个。校本研修为教师成长带来增值效应,形成“成全、互助、认同、沉淀”的教研氛围,使学校更为健康、恒远地发展。
三、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培育教师教研成果
学校重视校本研修制度保障,采取学时学分认定的办法,对表现优异、积分较高的教师给予评优评先、推荐培训、荣誉表彰、职称评定、晋档升级的优先资格。在制度上引领教师的专业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提升,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学校以广东省校本研修示范校、广东省基础教育校本教研基地为依托,凝聚工作室合力,以深耕课堂为依归,围绕痛点解决、减负增效、作业设计、学习评价等内容,开展省内外、市内外、校内外联动教研活动。通过在线课例展示、专家诊断指导等形式,实现与乡村、海岛学校之间的互助共建。2022年,学校承办的省级骨干教研员、校长、教师跟岗研修活动20余项。近年来,学校教师申请通过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8项,获得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4项。
注:本专题作者所在学校为广东省校本研修示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