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视角育人,“理”对策促学
作者: 刘佳
“刘老师好,今天中午毛毛在学校食堂与小胡产生了冲突,还请刘老师帮忙劝解一下,都是同班同学,希望他们能和睦相处。”刚回到家午休就收到来自毛毛父亲的微信,我立刻电话过去了解事情的原委。毛毛父亲反映,今天中午毛毛从饭堂出来,与小胡有身体冲突,毛毛比较木讷,不善言辞,没有向老师讲明事情经过,直接向家里大人进行控诉了。
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小胡高大的身躯将不足一米六的毛毛逼到墙边的情景,心想小胡是不是太冲动了,怎么能这么粗暴地解决问题呢?
下午来到班级,我分别将两名学生单独叫出教室进行谈话,没等我开口,小胡就低着头向我承认错误:“老师,我知道我不应该冲动,但是我没有碰到他。他在语文课上胡说八道,哗众取宠,影响老师讲课,现在都是高三了,他还是死性不改,我想给他点教训。”而毛毛也陈述了自己作为受害者的感受,并表示收到了夹带在书本中的威胁字
条。
原来,毛毛在语文课堂上总是接老师的话茬,高声大叫,脱离课堂主题,常常引来同学们一阵阵尬笑,严重影响老师上课的节奏和心情。但是毛毛高二一年都是这样的习惯,同学们见怪不怪,已经习以为常,因此他自己并不认为有什么问题。
然而,步入高三紧张的学习后,小胡整个人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想要认真听课,把成绩追赶上来。于是毛毛所有的表现都变得令他非常厌恶,他找毛毛理论,毛毛一开始沉默不语,慢慢地也开始在语言上挑衅:“有本事你打我啊!”结果就有了食堂冲突的一幕。
一、问题分析
从以上个案可以知道,高三学生学习压力增大,是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突显的关键导火索,结合案例主人公行为分析,可知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人际关系产生的心理问题
高中学生的人际关系网主要包括同辈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三大类。案例中的小胡只身在外求学,与父母并不在同一个城市,他基本上报喜不报忧,与父母之间沟通少,不会主动去透露自己的心思;而另一主人公毛毛自幼在父母身边长大,母亲极其溺爱孩子,且母亲文化程度较低,随着孩子的长大并不能很好地给予教育和指引,也无法与孩子进行深度的交流和沟通,这样的溺爱直接导致了本能起到良性作用的父子关系得不到恰当的处理和维护,加剧了家庭沟通的成本和代价。
其次,两名学生在与老师相处的过程中都比较敏感。而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小胡因性格外向而朋友众多,但是敏感、自尊心强的他真正遇到事情却不愿意与同学诉说;而毛毛的朋辈关系比较糟糕,他木讷,沉浸在单一的游戏爱好中,在学校结交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经常通过违纪行为来赢得他人的关注。
2.由青春期特点导致的心理问题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案例中的小胡一样,他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做事冲动、鲁莽。但是因为自我认知的成熟和成长,处理事情也会顾及最终导致的后果,这就是两人起了冲突,但是小胡控制住了自己,没有动手的原因,是他知道动手打人性质恶劣,情节严重会处分,得不偿失。
其次,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有自己的想法,往往不喜欢大人的干涉,对于家长的控制通常以沉默或激烈的言语来进行对抗,出现典型的叛逆。案例中的毛毛是家中的独子,从小娇生惯养,母亲比较宠溺他,虽然父亲通情达理,但是在家庭中母亲的地位相对较高,话语权较大,因此毛毛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剑拔弩张,母亲的溺爱让他逐渐不受管制,在家中经常与父母发生争吵。亲子关系的恶劣导致毛毛在学校的表现也越来越差,形成了恶性循环。他以上课睡觉、不完成作业、利用课余时间打游戏等行为对抗老师的劝诫和教导。
此外,青春期的学生也容易表现出敏感、孤僻、自卑、自傲、焦虑、恐惧等特点。
3.由学习引发的相关心理问题
高三学习压力陡增,来自学校、家庭对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再加上学生自身学习态度的转变与成熟,使其在以往高中阶段学习过程中隐藏的心理问题一下子暴露出来。正如案例中小胡受到毛毛的干扰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落后的他在课堂跟不上、难以理解知识,便容易表现出暴躁情绪。
其次,在高三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经历数不尽的考试,在每次考试前后都会有紧张、焦虑的情绪,同时也夹杂着对未知的恐惧,这些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调适,不仅影响学生考试的发挥,而且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疾病。案例中的小胡学习成绩排名靠后,他很自卑,学习无动力。特别是有一次物理成绩全班倒数,他情绪崩溃,号啕大哭。勤奋努力但是得不到回报的无助感和对未来的迷茫让他无所适从。
二、对策研究
充分了解高中学生的心理常见问题,能及时疏导学生的情绪。针对常见的高三学生心理问题,我采取了如下方法。
1.提升对高三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高三的重心落在学习上,但只学习并不能保证高效。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而是有独立思想的生命体,会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不论是自身性格还是人际交往中带来的影响都会产生连锁反应,使学生处于与当下学习情境疏离的一种状态。因此应该从学生自身和教师两个角度来提升对高三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就学生而言,他要有情绪感知力,充分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知道自己的性格特征与学业之间存在正相关的联系,掌握必要的调适自身情绪的方法,意识到拥有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心理会助力学习成绩的提升。反之,消极的态度和不良的心理状态容易使自己深陷情绪的泥沼,导致上课容易分心,无法进行深度思考,学习效率低下。
就教师而言,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深刻意识到现在的学生在物质上并不匮乏,但是精神上的贫瘠容易引发不良情绪或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使教学大打折扣。
2.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齐用力
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的直接管理者,承担着育人的重要工作,倘若学生日常行为出现一些违纪,仅就行为本身去进行惩罚或奖励,只能起到暂时性的约束或激励作用。只有透过行为现象去探究学生的内在需求,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并对其进行良好的引导,才能真正使学生内省自身的行为,唤醒学生心中的积极动力,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在一件件具体的小事当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获得成长。
班主任可以通过日常观察、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人际关系,提前预判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行为表现,阻止情绪问题严重化。对于学生共性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主题班会进行教育;对于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进行单独辅导。
此外,科任教师应该承担起学科维度的育人工作,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带领学生“以德促学”,走上健康、高效的学习之路。
3.推动心理课程建设,加强辅导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除了要抓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阳光、积极、乐观,有坚强的意志力和抗压耐挫能力的学生。
学校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化手段记录追踪学生成长的心理变化,以便及时做出预判并提前干预。同时,设置常态化的心理课程和灵活的心理辅导讲座,不定期向家长推送有关学生心理方面的线上和线下的讲座;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咨询辅导,鼓励学生在察觉到自己情绪异常且不能自我调整的情况下积极寻求帮助,将不良影响和风险降到最低。
4.借助校外力量,共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的良好心理状态离不开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作用。社会机构应该多与学校联动,为温室里的花朵们提供真实丰富的生活体验,如支教、社区义工、城市志愿者等,帮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提升责任感,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其次,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仅凭校内心理教师一己之力并不能有效解决时,应鼓励学生寻求校外的专业心理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
毋庸置疑,一切校内或校外力量的调动最终都需要学生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因为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大部分是来自于家庭,来自于早期的成长生活经历,只不过心理问题的表现有延后性,有可能在学生时代也有可能在成年之后才表现出来。
三、总结
高三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心理问题日渐凸显。要想帮助他们高效地学习备考,提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离不开对他们的心理的关注。而且学生的学习成绩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若要心无旁骛地学习,就需要各方力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在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去学习也能唤醒巨大的学习潜能,从而事半功倍。
因此,如果能通过“心”的视角去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真正的需求,及时排解学生的不良情绪,那么肯定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栏责任编辑 王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