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省教育厅党组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指示精神

9月12日,省教育厅党组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专题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指示精神、李强总理批示要求和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精神,研究部署学习贯彻工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朱孔军主持会议并讲话。在穗委厅领导作交流发言。

会议指出,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给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与会教师致信,向他们和全国广大教师及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和诚挚祝福,充分肯定了广大教师作出的重要贡献,鲜明指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殷切期望,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磅礴动力。李强总理作出批示,要求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丁薛祥副总理出席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强总理批示,对学习贯彻工作作出部署。全省教育系统备受鼓舞、倍感振奋。

会议强调,全省教育系统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指示精神、李强总理批示要求和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要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广泛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贯彻氛围,迅速掀起学习热潮。要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自觉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不竭动力,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助力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会议要求,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具体实践,一要加强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二要健全新时代教师发展体系,三要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四要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

(粤教宣)

“双名计划”在粤名师名校长工作室成立

9月3日,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在粤名师名校长工作室成立活动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举行。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广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朱孔军等出席活动并讲话,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建华主持活动。

任友群指出,名师名校长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引领者和带头人,名教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是“双名计划”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对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至关重要。要不断完善名师名校长培养机制,为名师名校长的专业成长形成最大合力;省、市、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个培养基地要以“双名计划”为契机,深入挖掘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形成创新模式,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名师名校长队伍。

朱孔军对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对广东的信任和支持表示感谢,不仅给广东培养国家级名师名校长的机会,还将华南师范大学遴选为培养基地之一。他表示,将继续立足于新时代教育发展需要,以“新强师工程”为抓手,突出高层次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与“双名计划”培养基地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为工作室的建设、管理和运行提供服务。希望工作室主持人能珍惜在全国各基地学习深造的机会,扎根深耕广东基础教育,加强与兄弟省份名师名校长的交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充分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地方教育发展的需要,履行好立德树人的使命。

活动上,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刘剑文致欢迎词;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国家级培训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于维涛、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副主任罗容海分别发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中山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志红、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园长吴冬梅分别代表培养基地、地市教育行政部门、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发言。参加本次活动的还有北京大学等培养基地和新时代名师名校长所在地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等。

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是国家级培养项目,广东共有10名优秀中小学教师、校(园)长入选。

(粤教宣)

聚焦教育数字化,广东教育学会将推出系列学术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要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9月19日,广东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召开会议,聚焦教育数字化,谋划系列学术活动,助推广东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

当前人类已进入以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为代表的智能时代,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意志品质等社会情感能力的提升显得更为重要,对人的数字化生存能力、学习力、创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数字化发展非常快速,教育学会的学术工作也要跟上步伐。”广东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刘达中表示,“学会秉承‘学术性、群众性、服务性、公益性’的宗旨,要适应与超前,把握与满足师生、学校、社会对教育数字化的需求。”

广东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卢晓中表示:“在教育数字化这个新赛道,起跑得好就是领跑。要充分做好教育数字化转型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跨界融合能力和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特别是要有效提升师生的数字素养与能力。”

据了解,学会将聚焦教育数字化主题,举办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面向教育行政人员、校长,通过学术讲座、校长论坛等活动,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路径,以及教育数字化转型如何赋能教育发展;面向广大师生,通过案例研讨、学术年会等活动,开展教育数字化的研讨,提升师生人工智能素养。

课程教材、教法学法变革是教育数字化的核心,正确创新实施教育课程数字化,有利于课程教材的多样化、多层次、多实践、多选择。学会将通过探索实践,将教学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建设数字课程,探索实践数字化教学模式,立项一批课题,推动师生发展创新思维,形成数字化学习能力。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