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会洋:高标准打造伟人故里、湾区一流的基础教育
作者: 黄博彦
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新区(南朗)有怎样的教育发展目标与布局?将如何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哪些值得推广的经验?本刊记者对中山翠亨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南朗街道党工委书记张会洋进行了专访。
《广东教育》:张书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事关我国高质量发展进程,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在建设大湾区背景下,新区(南朗)的发展定位是什么?
张会洋:目前,中山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努力成为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支撑点、沿海经济带的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极。新区(南朗)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地带,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高能级定位、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新区(南朗)是历史的选择、现实的需要,意义重大、使命光荣、影响深远。
打造面向未来的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区、中山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示范区、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是新区(南朗)三大发展定位。做实三个定位,写好“东承”(东承深圳打通深中产业拓展轴)文章,推动经济发展迈向更高能级,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升,社会文明更加繁荣进步,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宜居,民生福祉更加幸福美好,城市治理更加安全高效,是新区(南朗)的发展目标。
《广东教育》:教育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内容。新区(南朗)在实现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方面,有着怎样的目标和发展布局?
张会洋:为助推中山市高标准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回应中山市委“东承”一体化融合发展战略,全面优化区域内营商环境,我们努力将新区(南朗)打造为中山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新高地,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当前,借助翠亨新区与南朗街道统筹发展契机,我们按照“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的愿景,立足新区(南朗),对标教育先进地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进教育强区战略;尊重教育规律,切实提高教育水平和办学效益,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坚持“规模适宜、布局均衡、集约共享、设施完善、品质一流”的原则,积极探索“未来学校”教育发展模式,打造湾区一流教育配套,努力建构适应大湾区发展、具有较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为高标准打造伟人故里、湾区一流的基础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印发了《翠亨新区(南朗街道)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2022―2024年,立足新的发展形势,全力追求新区(南朗)教育事业高品质定位和高质量发展,大胆改革创新,与北京师范大学等一流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同时,通过深度合作,全方位培养培训新区(南朗)专业教师,全面提升教育管理干部和全体专任教师专业水平。
《广东教育》:目前,新区(南朗)要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要破解怎样的问题?
张会洋:目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区(南朗)广大人民群众对接受高质量教育、选择多元化、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一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压力较大。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加快建设,以及公办中小学不断扩容,吸纳民办学校生源,新区(南朗)教育总量持续扩张,但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相对不足,公办优质学位供给面临较大压力。
二是教育资源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优势教育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南朗街道中心片区,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三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结构与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存在差距。高层次学历教师和高级职称教师占比偏低,部分校长、教师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专业素养与优质学校创建、优质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四是教育的内涵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教育理念尚需不断更新,素质教育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在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质量评价等方面与素质教育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在全市、全省层面的综合影响力还有待提升。
《广东教育》:在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方面,新区(南朗)有哪些举措?
张会洋:新区(南朗)始终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教育经费投入、教育基础建设、办学品质提升等方面,坚持高起点建设、高标准投入、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服务。
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截至2022年秋季学期,近5年教育事业经费投入超12.9亿元,合计新增学位3987个,其中学前教育学位356个、小学学位1855个、中学学位876个、高中学位900个,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学位需求。至2035年,新区(南朗)规划小学29所,合计办学规模1002班;规划初中19所,合计办学规模585班。
在教育基础建设方面,启动教体设施综合提升行动,全面升级改善学校,努力将各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建设成中山教育的靓丽窗口。2022年至今,实施了29个项目,对云衢中学、云衢小学、南朗小学、横门小学、翠亨小学、榄边小学、中心幼儿园、博爱幼儿园、横门幼儿园、榄边幼儿园10所学校,分批次、分阶段新建、改建或修缮教体设施,其中22个项目已竣工并投入使用。
在办学品质提升方面,坚持“统筹布局、分步实施,规范管理、确保质量”的原则,着力打造中山纪念中学教育集团云衢中学、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教育集团翠亨小学示范性标杆,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探索集团化办学的新模式、新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着力建设“家门口的好学校”,加快实现“学有优教”目标。
《广东教育》:教师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促进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区(南朗)在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进行了哪些实践?
张会洋:教育事业要高质量发展,教育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是关键与核心。近年来,新区(南朗)不断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2022年至今,总招聘在编教师121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9人,包括市内优质民办学校原教学副校长、市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中山市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第七层次)2人,市初中生物中心教研组核心成员1人,海外留学经历2人,市内外优质民办学校骨干教师8人,有效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
为给优秀教育人才成长创设平台,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我们实施青年教师“135培养模式”(1年合格、3年成型、5年成熟),构建“合格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教师”五位一体教育人才梯次成长机制;争取省市名校(园)长、名教师、名班主任资源,构建省市名校(园)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作室南朗街道工作坊,开展新区(南朗)“三名工程(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培育计划,充分发挥各级“三名”工作室主持人及其学员的专业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
《广东教育》:中山正在创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省级示范区,新区(南朗)将如何积极响应?
张会洋:我们将在优化学校管理模式、引进和培育高水平管理人才、深化“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等方面,积极响应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省级示范区的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建设优质公办学位资源,积极接洽、引进广深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助推深中一体化融合发展,探索教育共建共享机制,完善深圳籍儿童、青少年入读新区(南朗)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制度。继续充分发挥中山纪念中学、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等品牌学校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课程共通、教研共思、队伍共建、资源共享,打造系统完善的小初高基础教育体系,推动新区(南朗)基础教育的优质发展。以强化教育管理队伍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队伍师德与业务水平为关键依托,建立健全教师分类别、分阶段、分层级培训体系,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坚持改革创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破解基础条件约束和体制机制障碍,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学校办学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