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EAM教育在幼儿园实施的优势及路径探索
作者: 罗宝丽近年来,STEAM教育在学前教育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对有效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STEAM教育园本化实践中,笔者通过将STEAM课程融入主题教学和区域活动,采取融合型教学策略,将STEAM教育渗透到园内生活和家园共育等不同范围和领域,并在多元化评价的支持下不断调整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STEAM教育在学前阶段实施的优势
STEAM教育理念认为,学科教育的最终结果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人们解决实际生活中和工作上的困难,如果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相关概念进行有机统一和交叉融合,反而能够更好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并实现解决实际问题的最终目的。幼儿园在这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一)真实情境激发问题意识
幼儿通过直接经验来学习,通过亲身操作、实践和体验来获取知识和技能,而非通过间接的经验来学习。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与STEAM教育理念的核心不谋而合,在STEAM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通过观察,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幼儿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跨领域课程培养融通意识
STEAM教育强调的是跨学科、交叉学科、多学科和各领域的融合教育,还关注幼儿自身经验的互通融合。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实现知识迁移,通过主动建构活动与活动、活动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行联结式的学习,实现有意义的变化。幼儿STEAM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融通意识,使幼儿潜移默化地将这种迁移能力代入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幼儿创新和创造的动力源。
(三)项目式教学提升实践能力
STEAM教育通过跨领域学习,注重培养幼儿的跨学科综合素养,让幼儿面对各种实际问题、参与各种团队合作项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社交能力和领导能力等综合素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STEAM教育在学前阶段的实施路径
(一)嵌入式课程模式
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建设要求教育生态多样化、人才培养多样化,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不拘一格的各种人才。STEAM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自然产物、重视跨学科融合与创新思维,重视问题导向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特征。我院通过引入优质的STEAM课程和材料来助力园所快速学习和落地与实施,并结合岭南文化特色,创设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优秀科创项目。
1.STEAM教育嵌入主题教学
在幼儿主题教学活动中,教师以某一话题为中心,以幼儿五大领域发展为目标,结合STEAM的学科领域,围绕该话题组织开展涵盖各领域的学习活动。教师对主题教学中涉及STEAM领域的内容进行分析与思考,继而将其与主题教学活动进行整合,实现主题教学与STEAM教育的有机融合。如在大班“中国”的主题活动中,“中国传统艺术”是其中的一个子主题,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了解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活动。在这样的主题活动中利用STEAM教育理念,不仅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培养了幼儿的科学素养,提升了幼儿的综合实践能力。
2. STEAM教育嵌入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进行小组化学习和个别化探究的一种途径,在各班级的区域活动中,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幼儿的兴趣需求和游戏中发现的问题,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在区域中开展STEAM活动,通过各个区角来支持幼儿进行探索学习。通过设置STEAM区角,引入各种非结构化材料,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并在此基础上生成相应的区域活动。
(二)融合型教学策略
幼儿在一日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仔细观察幼儿日常生活,善于捕捉STEAM教育契机,当观察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教师要思考如何引导幼儿产生问题,并依此及时开展STEAM活动。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要组织幼儿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和观察,如种植植物、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同时,为幼儿提供实践机会,为幼儿创造实际操作和体验的机会,如制作小玩具、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构建一座小桥、设计一个小房子等综合领域的活动。
例如,当幼儿观看火箭飞上天的视频时非常感兴趣,教师要及时捕捉这一教育契机,引导幼儿思考火箭的结构和发射升空的原理,并通过与幼儿一起制作类似传动结构的“水火箭”来理解这一现象。幼儿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制作、反复验证,很快就理解了其中的科学原理,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培养了科学思维能力。
(三)开放性学习场域
在STEAM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积极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课程资源共研共建共享有效机制,拓展实践空间与场景,联合“家庭-社区”,发挥家园合力作用,借助社区资源,将STEAM活动空间延展至家庭和社区,助力课程实施的系统化,将STEAM教育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
现在的家长学历、素质普遍较高,对科学思维、创新意识、问题导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理念普遍认同,为STEAM教育延展到家庭范围提供了有力支撑。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是STEAM教育在学前阶段实施和推广的动力,良性的“园-家-社”互动有助于STEAM教育不断深化。
搭建“幼儿园-家庭-社区”课程实施场所,要将课程延展至社会场馆,充分利用场馆资源,通过亲子参观、班级活动等形式,丰富幼儿已有经验,让幼儿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运用综合思维解决问题。如在STEAM活动“过滤水”项目中,通过实地参观净水厂,以探究和实践的形式让幼儿了解净水处理流程,掌握净水装置制作方法,并能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应用,尝试自主创新制作净水装置。
(四)多元化评价方式
将STEAM教育嵌入课程、采用融合型教学策略、构建开放性学习场域后,我院采取了多元化评价方式对STEAM教育的课程、教学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建构、生成与发展的重要环节,以课程发展和调整为宗旨,我院对STEAM教育课程进行了以量化为主的评价方式,通过编制《3-6岁幼儿STEAM素养评价量表》《STEAM课程效果评价方案》作为课程评价工
具,经过德尔菲法认证的有效性,按照1:2的比例选择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并分别进行前测、中测,通过SPSS软件分析,获得了包括幼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大板块的STEAM素养指标。量化评价从丰富的数据中获得了普适性的结果,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推动STEAM教育在幼儿园阶段实施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在STEAM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观察和描述的质性评价方法,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和其他行为的观察,采用观察记录、交流访谈、案例分析、作品表征等方式,对幼儿的STEAM学习进行质性描述和评估,通过多种事件的记录对STEAM的学习进度和效果进行跟进和解释,并在不断反思中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进度。
嵌入式课程模式、融合型教学策略、开放性学习场域和多元化评价方式相互作用,为STEAM教育在学前阶段的实施提供了高质量发展的路径。STEAM教育模式在幼儿园阶段的探索仍在进行中,如何将STEAM教育中国化和本土化仍需要深入研究与探索。幼儿园应当在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深化以幼儿发展为先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促进不同知识的融会贯通,引导幼儿在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为发展为“完整的人”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