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探索

作者: 周结华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3-6岁的儿童都存在任性、自私、娇气、胆怯等心理问题,这严重地影响了幼儿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发展。现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3-6岁是学龄前儿童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强。因此,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幼儿从小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做人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工作任务。

本文以“悦乐园”儿童游戏工作坊为例,阐述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组织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旨在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寻求教育的有效策略,促进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

一、设立“悦乐园”儿童游戏工作坊

“悦乐园”儿童游戏工作坊是一个致力于为幼儿提供自由且受保护的空间,在具备专业化师资队伍的情境下,通过游戏形式,让幼儿从认识和感知层面激活内在力量并增强自信心,从而培养幼儿情绪情感、个体意识、自我认知、需求表达、情绪调控和发展潜能的活动课程。

“悦乐园”以自我认知、人际交往、学习素质为培养目标,设置了相应的心理健康课程。为了让幼儿准确地认识自己,我们设计了“悦纳自己”“生活自理”的课程;为了让幼儿勇敢、灵活地进行人际交往,设计了“需求表达”“互相谦让”“协商合作”的课程;为了提高幼儿的学习素质,设计了“积极参与”“动手动脑”“探索创造”的课程。而在课程的构建过程中,注重环境、兴趣、认知和实践方面的建设。

环境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条件。在“悦乐园”里尽可能地创设各种愉快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以期改变幼儿的不良行为和心态。

兴趣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动力。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好奇心,为养成良好的品质打好基础。

认知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各项活动内容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并依据他们的认知水平,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情景,让他们通过活动获得知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

实践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要引入各种适宜的游戏让幼儿亲自尝试,鼓励幼儿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做一做,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

二、探索“悦乐园”儿童游戏的途径

1.合理使用儿童曼陀罗绘画

曼陀罗绘画能够帮助不善言辞的幼儿表达和宣泄情绪,能够帮助幼儿稳定情绪并提高专注力,是一个有助于幼儿建立规则、整合自我并探索自我生命潜力的过程。常见的儿童曼陀罗绘画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幼儿在已绘制好线条的曼陀罗模板上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笔进行涂色;第二种是幼儿自己设计和绘画曼陀罗图案,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涂色。

2.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成长的重要载体,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游戏这一媒介。通过游戏,幼儿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培养合群性和独立性。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尽可能把每一个环节都融入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相关环节游戏的设置,必须切实体现和全面渗透“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包括游戏活动内容的选择、时间的安排、规则的制定和团队的组合等,都必须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比如小班幼儿刚进入幼儿园时,与其他小朋友的沟通能力明显欠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设计了“猜猜我是谁”的小游戏,让幼儿通过自我介绍强化口语表达能力,同时细心观察身边同学,彼此熟悉后,他们自然有了更好的沟通。

3.体育活动和感觉统合训练

适当的体育活动既能有效促进儿童脑部的成长和发育,还非常有利于促进儿童与朋辈的沟通、交流与友好相处。为此,我们对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的体育活动进行系统梳理与科学设计,对早操的设计、编排、教学和练习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实验,形成了本园特色。如在幼儿材料的提供方面,可就地取材,提倡一物多玩和废旧物品的有效利用。为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兴趣需求,教师鼓励幼儿借助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同时使用几种材料,创造出许多丰富多样的游戏方式,大大拓宽了材料的利用效率及综合锻炼的作用。各级组根据本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有意识地将本年龄段幼儿的走、跑、跳、跨、爬、滚等动作训练,融合在体能训练中,通过混龄体能活动,培养幼儿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与环境教育进行有效融合

良好的心理环境是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能使幼儿在欢乐、温暖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在“悦乐园”,我们尽可能为幼儿的游戏活动创设适宜的条件,以创设“关爱与安全”“健康与丰富”“自由与宽松”的教育环境为出发点,营造自由舒畅的氛围。在环境创设中,采取整体布局分步实施的方式,让每一个墙角、每一面墙壁都成为一个教育阵地,对幼儿园的每个活动室、室外场所、梯间的墙壁、走廊等每个角落都加以利用,设计各主题教育的宣传画,开辟了“心情角”“悄悄话室”“私密屋”等区域,给幼儿充分表达心情的机会,让幼儿在这里宣泄情感,保持其心情的平和与顺畅。同时利用橱窗、张贴画册等文字环境,播放歌曲、讲述小故事等,为幼儿提供环境知识或信息刺激的机会和条件,提高幼儿无意学习的能力,与周围的环境构成了一个立体空间的教育网络,让每一面墙、每一扇窗都发挥育人功能,使幼儿进入幼儿园就受到环境的熏陶,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5.沙盘游戏

沙盘游戏能够有效让幼儿展露其内心世界。沙盘是幼儿内心世界的画布,瑞士心理学家卡夫卡认为,沙盘能让幼儿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帮助幼儿更完整地表达内心的原型世界。触摸柔软的沙子,挑选喜欢的沙具,在专业心理教师的引导下,在各种沙盘游戏主题情境下自由游戏,摆出具有心理意义的场景或图像。幼儿在沙箱里自主游戏,在无意识中运用沙具呈现有意义的场景,无形中给幼儿植入积极的心理暗示,不着痕迹地帮助幼儿宣泄并释放情绪。

以“悦乐园”儿童游戏工作坊为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幼儿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幼儿、教师和家长发生的变化只是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初显成效的第一步,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究,不断地改革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