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有热度的教师,构建有深度的课堂
作者: 林力文新学年开学后,湛江市林力文名教师工作室、韦东名教师工作室对上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制定新一年的工作计划,其中就湛江市中小学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重点项目“‘前置性知识梳理’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2022ZJZD018)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在会上,学员们一致认为最大的收获是到遂溪县第三中学进行跟岗听课和参加了科组教师举办的必修一教学设计讲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与时代发展关系密切的课程,回顾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每个重要发展阶段,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都强烈地反映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信息技术价值及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新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统领课程标准,将信息技术课程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上面一段“看起来很美”的话出自《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但是新课标的要求比较高,是面向义务教育阶段正常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的非零起点的学生。在新课标下,教材的编排以项目为主线,对课堂的建议是尽可能采用“项目教学法”。但多年来受学科评价、硬件配备等方面的条件限制,以及信息技术学科在高中学科中所处“边缘”地位的影响,导致造成现实的情况是:广东省经济发达地区的不少优秀教师在教学中都忽视了新课标的要求,平时上课也多是照本宣科,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进一步学习和思考,难以得心应手地采用“项目教学法”。
遂溪县第三中学是一所普通中学,高中入学分数线居湛江市普通高中招生分数的最低档,生源主要来自遂溪县的农村中学,在2020年采用新教材时,学生有八成是零基础,面对需要非零基础的新课标,教师不仅做到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还形成了一套可供借鉴的完整课例。
这是如何做到的呢?遂溪县第三中学信息技术科组由卜碧芳、卢优莲两位女教师负责教学,这两名默默无闻的教师以高度的热情,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课堂教学,一起观摩相关课程资源,解读、重组教材,结合本校学情进行教学设计。经过课堂验证、交流与修改后,形成课堂教学案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她们的集体备课时刻在发生,一节富有成效的课,或几个课堂上不认真的学生,都能成为备课的素材,她俩手机通话的内容如果能够录下来,必然也都是精彩的备课记录。
认真备课只是好的开始,要想上好不受学生重视的信息技术课,还需要做很多事情。我印象最深的是她们谈到的高中信息技术开学第一课。每一届高一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都会根据当年的信息社会背景来开课,其中有一句话直透人心:“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这门课不能为你的高考加分,但能为你的人生加速!”听到这话,我的心也为之一颤,这实在是太有道理了!实际上,包括一些领导和学科教师在内的不少人都认为,现在是信息时代,学生从社会环境中已经掌握了有关的信息技术知识,我们教的这些,学生早就会了,就算现在不会,但若有需要,他们总有一天会掌握。但教师卜碧芳却说:“信息技术是掌握得越早越好,懂得越多,在这个时代你就越高效、越自由,信息素养也是日积月累的,我们的每一节课,对学生的未来都有积极的意义。”诚然,我们只知道现在的孩子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却不清楚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办公软件和网络浏览为主的内容,掌握最新发展的信息技术,超越一般的日常应用和简单的问题解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各种深层次的问题,成为孩子们的需求。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是把“信息技术的原住民”培养成为“合格的信息技术居民”。
要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精彩的网络中吸引到与高考无关学科的学习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序的课堂纪律、有效的课堂评价、巧妙的课堂激励、行之有效的课堂组织都是一堂好课的必备因素,最具参考价值的是零基础学生如何应对非零基础的新课标。不少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都认为学生基础差,难以开展实施利用新教材。而这两位教师的观点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为什么难以掌握新教材的内容?因为学生的基础技能达不到要求。于是她们就先把有关的基础技能“补”给学生,由“零基础”变成“非零基础”,让学生能够适应新课标的学习。
位于城乡结合部的遂溪县第三中学学生的信息技术初始水平薄弱,但是日常的信息技术已经悄然改变了他们的行为和思维习惯。作为信息时代的“数字原住民”,学生的很多数字技能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卜碧芳说:“学生要比想象中的愿意学,也比想象中聪明。”在她们的课堂上,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与实践,教师教的很少,而把重心放在“学”上,将课堂的主动权交回给学生。她们尝试过最大胆的放手,就是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有一段时间,学校机房升级,失去硬件依托的信息技术课该怎么上?教师把这个难题交给学生,让学生确定学习主题,收集学习资源,对获取的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并在课堂上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们一起认识了阿兰·图灵,深度了解VR应用,见识了无人机操作,了解了好莱坞大片拍摄的神奇技术,以年轻人的视角重新认识了中国神奇的PS技术,感受到了年轻人眼中的网络文化……经过整理归纳,教师将学生的智慧成果整理集结,分为“IT人物篇”“IT文化篇”“IT技术篇”“信息安全篇”,形成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校本资源。这些资源,凝聚着学生的智慧,也是相信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最好证明。
2020年湛江市的信息技术学科教研活动在遂溪县第三中学举行。在教师卜碧芳的示范课上,只见机房里秩序井然,学生认真自觉地进行熟练操作,有凝神思考,有互助共学,像是早就训练有素,没有长期的坚持,不会有如此真实有效的课堂。当时,包括校内其他科组参加活动的教师们都感到诧异,这么亲切自然而又自主自觉的课堂是怎么做到的?我想,是因为两位教师带着对学科和学生的热爱,用心规划课程和设计课堂,用心对待教学,得到了学生的用心回馈。
2021年12月,在遂溪县第三中学举行三个名教师工作室联合教研活动。在教师卢优莲的课堂上,我们再一次被震撼了。而在卜碧芳分享的教学设计案例当中,我们似乎窥见了成功课堂背后的秘诀,如根据Python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一系列的小项目,这些小项目都很贴近生活,还有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好名字”,如“自动售卖机”“取号机”等,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教学,弱化数学基础对编程的影响,从模仿开始,再进行迁移应用,逐渐消除学生对编程的恐惧心理,慢慢地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湛江市教育局教研室信息技术学科注意挖掘基层一线优秀教师的典型事例,因为他们的典型事例更容易引起广大教师的共鸣,更容易起带头作用,成为学习的榜样,更能带动广大教师的成长。突然想起有位教师说的,如果湛江每个学校都有这样的信息技术教师,那该多好啊!作为学科的教研员,我殷切地希望学校能够多引进一些这样有热度的教师,同时挖掘更多基层教师的亮点,让更多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热爱教学,构建有活力、有深度的课堂。我们要让更多的教师践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