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为什么会反感新概念

作者: 杨操

近日,有关“大概念”“大单元”“大任务”等新概念的争论,引发众多一线教师的关注与讨论。打开中国知网,搜索与“大概念”相关的文章多达数千篇。这说明这些概念的提出与推广并非个人臆想,也并非没有群众基础。那么,为什么现实中一些教师对这些新概念还是反感排斥呢?

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在一定程度上“知”是理论,“行”是实践,“合”是沉浸在理论实践中,“一”是超越原有“知”“行”所形成的新的价值认同、新的认知。“知”与“行”本是一个整体,真“知”是能“行”,不“行”不是真“知”。当下不断涌现的新概念停留在“知”的层面,若寄希望于教师去“行”,实属一厢情愿。毕竟,很多教师都还没有实现“知”,更谈何“行”?更遑论“合一”?

从教师自身角度看,教师对新概念有排斥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教师还没有完全理解“真实情境”“核心素养”“深度学习”等概念,又得面对一批对以往教学经验持否定态度的新概念。教师对新概念的排斥与其说是对新事物的不信任,不如说是对身处信息时代所产生的知识焦虑的一种外显。教师不是不想自我变革,而是时间过于紧迫,教师需要喘息消化的时间。教师自我变革需要过渡期,一线教师本就面临升学压力,加之教师本就是一个习惯将自身多年积累的经验当作核心竞争力的职业,多年的沉淀付诸东流,换作谁都不愿意轻易接受。

回到新概念本身,这些新概念的涌现本身并没有错。随着信息时代向纵深发展,数据、信息、知识呈现爆炸性增长,社会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多元化所带来的影响是能对世界进行抽象概括的概念越来越多,原有概念变得越来越乏力,或不断消失,或融入新的概念体系。教学层面的新概念的不断涌现,反映了原有教学模式正在失去话语权,在应对社会激烈竞争中变得乏力,变革是必然趋势。因此,无论教师有多么排斥这些新概念、新理念,无论“大概念”“大单元”等概念的生命力有多么短暂,都无法改变新的、更“大”的概念的涌现。

当下,一线教师不能持观望态度,应不断学习,选择合适的新理念,自我变革,勇于教学实践,这样才能克服职业倦怠,重塑自己的教学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