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动学校高质量办学的三大发力点
作者: 黄博彦
冯家传,语文小学高级教师,广东省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第二批名校长培养对象优秀学员、广东省首批基础教育校本教研基地项目主持人、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发表教育教学论文80多篇,著有《幸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走向幸福教育——开放·活力·高效小学课堂》《以校本研修推动学校高品质发展》《趣味创客,智造未来》等。
2023年9月,冯家传从江门市新会圭峰小学调任至江门市新会区平山小学校长。针对新时期下学校如何高质量办学,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热点问题,本刊记者对冯家传进行了访谈。
理念先导,打造学校特色育人体系
《广东教育》:理论指导着实践,学校的办学理念引领着学校的办学实践。您对办学理念有着怎样的思考?
冯家传:苏霍姆林斯基说:“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乌申斯基进一步指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幸福的教育。
首先,幸福是教育的理想,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其次,幸福教育的理想是可以实现的,让学生拥有创造幸福的能力,学生才能真正享有幸福;最后,幸福教育需要通过不懈追求来实现,幸福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是一种永远在路上的姿态。
基于此,我把幸福作为学校培养人、发展人的终极目标,提出了“幸福教育”办学理念。“幸福教育”以学生为本,一切教育目标要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指导,一切教育活动要以学生长远发展、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处处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怀;既要重视知识的扎实学习,又不能忽视对少年儿童健康心灵心理与健康体魄的培育;既要培养家国情怀及科学精神,不能忽视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体验、学会感恩,还要培养出积极向上、有责任担当的人文精神。
《广东教育》:学校应如何将“幸福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冯家传:实施“幸福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而这项工程的焦点就是“幸福课程”。在圭峰小学任校长时,我从两方面进行“幸福课程”的构建:一方面,把学生终身发展与校本课程相融,让学生有获取幸福的体验;另一方面,透过重现课程活力,突出个性主体,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具体而言,开展“幸福教育”理念下的校本课程建设实践,文化课程是主阵地,基础课程是磁场圈,生态课程是分会场。
首先,文化课程引领,陶冶幸福情怀。我们坚持“入眼即风景,随处可读书”,通过建设古诗长廊、《弟子规》长廊、中华英雄壁画、“少年中国说”艺术浮雕,让学生时时处处接受书香文化的熏陶;通过设立班级诚信荣誉栏,每月开展“诚信之星”评选活动,进行年度“十大幸福教师”评比等活动,让师生身体力行,塑造诚信文化灵魂;通过开创“红色打卡基地”、开启“红色三亮工程”、开设“红色先锋讲堂”、开展“红色护苗行动”、开拓“红色义心之路”,推动校园红色文化课程发展。
其次,基础课程引导,夯实幸福教育。我们构建了三特点五模块的“三五”式课堂教学模式。三特点为开放、活力、高效:开放,即课堂活动多元,让全体学生参与体验;活力,即倡导尊重个性,让学生能充分地进行思维碰撞;高效,即重视“教”与“学”的效益,实现学生的持续发展。五模块为“初学感知—自学展示—合作探究—共学解疑—达标测评”,通过先学后教、自主探究、小组学习、互助解答、知识运用,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意识,提升学习质量与效率。
最后,生态课程联动,助力幸福成长。生态课程是拓展性、探究性的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由自主开发并实施的课程。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我们构建起“九大课程”“七大社团”“五大节日”的生态课程体系,实现生态课程联动化。
素养提升,夯实教师专业发展基础
《广东教育》:教师是学校最基础、最重要的教育力量。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就必须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应如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冯家传:我在圭峰小学工作时,通过调研发现,学校教师平均年龄32岁,其中30~40岁的骨干教师占了教师队伍总人数的60%。正所谓“三十而立”,而立之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该走怎样的路?我认为,做幸福教师,办幸福教育,让教师把教育理想与职业幸福链接在一起,消除他们的职业倦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为此,我们秉持“德才齐修、扬长补短”的幸福教师培养观,聚焦教师“五感”的培养——对办学理念的认同感、对学校发展的归属感、对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对专业发展的成就感、对自身价值的存在感,引导教师把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建立职业认同让教师胸中“有梦”,促进课堂改革让教师课堂“有情”,引领专业发展让教师发展“有力”,强化培训学习让教师成长“有望”,完善评价制度让教师工作“有心”,提高福利待遇让教师生活“有味”,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教师对教育、对学校、对学生、对自身发展的职业幸福感,让教师成长和发展落地生根。
《广东教育》: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为广东省首批基础教育校本教研基地项目主持人,您如何创新校本教研?
冯家传:我构建了“研教、研学、研训”的“三研一体”校本教研体系:“研教”,通过课例展示聚焦教学问题,以教促研开展教研活动;“研学”,通过理论学习化研为学,引发思想交流和思维碰撞;“研训”,把校本研修作为培训模式推进,最终指向教师的专业发展。
实施“青蓝工程”。以“师徒结对、以老带新”形式开展“青蓝工程”,实施一对一“传、帮、带、引”辅导;落实“首席教师”制度,以首席教师的专业引领,示范指导,带动本年级本学科青年教师开展教学教研;实行“巡课+听课+评课”推门听课制度,全面听课,个别指导;开展对新入职三年内教师的“一周一培训”工程,立足教学实际,聚焦教学现象,让受训教师看得见、学得会、用得着。
实施“名师工程”。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通过上下联动、内外互动,引导骨干教师把教学实践提升到学术研究的高度,最终实现从教学型名师走向研究型名师。
实施“智囊团工程”。完善“赛课+智囊团”高级教研模式,以赛课为契机开展种子选拔和课例研磨,以集体智慧打造精品课例,以赛前磨课促进校本教研,以个人赛课带动团队教研能力提升,形成“一人赛课带动科组集体教研”的良好教研氛围。
示范引领,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
《广东教育》:当前,促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对于区域品牌学校而言,学校如何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引领、带动其他学校共同发展?
冯家传:以圭峰小学教育集团为例,集团由圭峰小学为领衔学校,东区学校、古井小学、司前小学、黄冲小学为成员学校,采用“质量共建、资源共享、平台互联、师资互动、教研一体”的策略,主要聚焦教研、视导、资源三方面,推动成员学校优质发展。
教研共建。创新教师流动机制和培养机制,建立送教交流机制、赛课联动机制,成立集团中心教研组和学科核心智囊团,有效促进成员校青年教师提升教育教学专业素养。
视导共建。实施教学诊断新机制。成员学校行政班子、学科骨干教师代表组建教学视导工作小组,从教师教学样态、学生学习状态、学校办学生态等方面,多管齐下了解成员校办学情况,为下一阶段制定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资源共建。我们通过建立学科微信群交流平台,构建教学资源库,以及建立纸质出版物、印刷物互赠共享机制,集团学校之间“三位一体”的信息互通体系,实现集团内教学、教研、资源的共思共享。
2023年9月,我调任平山小学校长。为传承平山小学教育集团优秀传统,我们突出高质均衡办学这一集团核心,彰显集团“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集团办学特色,通过平山小学领衔校“品学为先、体艺领航、身心俱健、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输出,鲜明集团“多元融合,高质发展”的成长理念,形成高质量发展共识;通过“研训一体”的集团教研模式,整体提升集团师资专业水平;通过工作室主持人专业引领、师徒结队、基地教研等系列措施,打通集团师资成长快车道;通过领衔校平山小学“高质课堂”教学模式的输出,定期开展教学诊断和教学视导,提升各成员校的教学质量,最终目标是实现集团办学高质量发展。
《广东教育》:作为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您如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学员的专业能力?
冯家传:我们工作室依托“管理共融、质量共建、资源共享、平台互联、师资互动、教研一体”的发展模式,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围绕管理、教学两大环节,打造新型成长共同体,形成学员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
一是组织集体研修,夯实发展基础。工作室的集体研修活动每月一个主题,如“课题开题报告会议暨管理工作经验交流研讨”“从管到办的经验谈”等。学员在学习管理工作经验的同时,就学校的教学管理理念、提高教学质量的抓促方法、教学管理中的热点、难点等共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分享各自的经验和做法。
二是深化互活互动,突破发展关键。工作室开展多元化的培训活动,如专题培训、对口帮扶、互动交流活动等,同时针对“青年教师成长之路”“凝炼和践行办学理念”“一校一品”“学校文化细节化管理”等主题,开展沙龙活动,引导学员不断转变观念,提升办学水平。
三是推进考察学习,提供持续助力。工作室组织12位学员校长所在校的诊断工作,通过互相走访交流,实地调研各学校在“学校办学理念凝炼”“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文化管理”方面的办学情况,帮助学员确立清晰的研修目标,落实系统学习培训和持续的学校管理实践,实现学员从“管学校”走向“办教育”的观念转变。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