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适切”教学体系实践反思
作者: 黄日暖“双减”之下,既要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又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重中之重就是课堂提效。笔者所在区域的小学教研,仅10人的团队需指导全区近160所小学(含小学部学校)的教学发展,在体量大、欠均衡的现状下,笔者以“切学教适”为目标构建了“适于学科切合思维,适于学生切合发展,适于校情切合实际”的《指向学科育人的小学“适切”教学体系》,其中,以“目标明确,内容准确,组织有序,当堂落实”为“适切”教学的基本标准,以此指导全区小学教师“上准上实上活”每一节课。
一、目标明确
一要确立大单元目标。教学要有整体视域,在小学教学的落实上,以大单元为抓手是切实可行的。“素养导向下要实现素养目标,一定要通过大观念、大问题、大项目、大任务来组成一个单元和单元结构化”(崔允漷,2021),这是现在非常重要的导向,在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后,这一个角度很多专家都阐述过,在此不再赘述。
二要分解明示课时目标。大单元视域下,结合素养要求分解单课时目标,确定学习任务,每节课前期明示目标,以目标为导向,从小培养学生的目标感。
三要引导学生发现驱动性问题。学生要产生真正的自主学习,一定要引导学生发现驱动性问题、产生求知欲,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成综合性素养目标。本专题《问题引领下的“多样化”与“优化”》一文就阐述了如何提炼与优化驱动性问题。
二、内容准确
一是基于儿童精准的内容把握。例如2017年1月后,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将《观察一种动物》从三年级下移到了一年级下册,看似同样的内容,相对于三年级学生,一年级学生心理不同,有的对蜗牛这种动物还有一点害怕,需要教师有消除畏惧心理的设计;一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需要教师有在记录单上标注拼音、领读记录单内容的设计;一年级学生的文字表征理解有限,需要教师做好图形表征支架,比如给出一个轮廓图。所以同样的学科知识点怎么进行精准的内容组织,基于儿童的学情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基于学科特点的内容组织。同样是两节教科版小学科学《弹簧测力计》的课,一节是传统地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基本结构,分组操作,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另一节则是聚焦核心问题后,发给白纸、凤尾夹、橡皮筋、等量的砝码等实验材料,让学生依据原理自己动手去做弹簧测力计。显然,第二节课更基于学科特点,更符合科学探究实践的课程理念。
本专题《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的科学课情境创设教学策略》一文更为详细地阐述了如何在科学课的情境创设中契合这两个基点。
三、组织有序
一要形式为目标与内容服务。教学形式多种多样,但都应该为基于儿童、学科精准确定的目标与内容服务,比如学科思维导图是一种基于系统思考的知识建构策略,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但是如果没有有效的学法指导以及评价反馈,则易适得其反,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本身就还不具有建构导图的认知水平,如果学法指导还没有到一定的程度,就布置这样的作业,加之有的教师在评价反馈这样的作业时容易在作品“是否美观”上给出评价,往往会忽视本学科要素,越是低龄段的学生,教师表扬什么,学生就会在什么点上发力,那么极有可能带来的就是为了“漂亮的导图”而花费大量的时间,成了教师看不见的课后作业负担,甚至是家长作业,而并没有真正为需要习得的内容服务。本专题《指向学生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小学英语实践》所用到的语言支架策略,则能有效地为学生语言输出服务。
二要指令简洁明晰可见。教学指令要简洁明晰,并且通过PPT或板书,在默化的环境中可视。如在数学中组织一个测量图形的小组活动,要将“选: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量:用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记:将数据记录在学习单上”“要求:四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这些明确的关键动作与要求明示于PPT上,利用默化的指令信息提示学生每一步该干什么,以免学生遗忘指令而提问,干扰探究活动的有序进行。越是低龄段的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时越需要能在默化的环境里获取可视的指令信息。
三要有学习方式的变化。通过学习方式的变化调动学生脑、手、口等感官全方位浸入课堂,如在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位置与顺序——左右》的课堂上,教师不断通过辨析物品的左右、左右同学互动、做韵律操等游戏活动,让学生理解、使用“左右”,连鼓掌都是“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左手拍右手,送给自己掌声”。一节课学生完全沉浸其中,既注重了用游戏、活动、体验来幼小衔接,又达成了该课知识目标。
四要有具体的指向性评价,以正向评价为主。一段时间的课堂评价可以集中于某几项具体指向性的评价,如“书写工整”“坐姿端正”“音量适宜”等,以一段时间的强化形成习惯,某段时间之内最好不要超过三项,每一项评价赋分还要具体。同时,小学生的课堂应以正向评价为主,用好的行为与表现以优促优,尽可能减少学生之间相互挑毛病指问题,避免形成学生专挑他人“毛病”的话术。
五要控制好教学节奏,重难点突破置于学生精力最集中的时间段。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上课的节奏要把控好,一上课就要通过目标明示、情境设置、问题驱动等快速将学生带入课堂,然后用新知与旧知关联、知识与生活体验关联等精准突破重难点。
四、当堂落实
一要基础性作业尽量堂内完成。将教材上的课后练习、一教一辅上的作业尽量融入课堂,读背任务也尽量随堂完成,越是低龄段学生的作业越是要在课内完成,如此才能更好达成“一二年级无课后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课后书面作业平均不超过60分钟”的“双减”政策要求。
二要重视堂内落笔。低年段利用堂内落笔,可以逐步推进书写姿势、工整、正确三层价值的达成,以此夯实基础、培养习惯。文字书写有困难的年龄段可以通过勾、画、连、描等来保障堂内落笔。高年段通过落笔来静思、清思、促思。
本专题《“读写静思”阅读与鉴赏作业设计策略》一文就明确提出以“三静心”即静心读背、静心书写、静心示范,来落实当堂读写背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