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教育的实践路径

作者: 彭建忠

东莞市大朗镇三星小学以“星星闪亮、颗颗光彩”为办学理念,通过推进星光教育,充分激发办学活力,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内化与外显奠定根本底色。学校致力于探索新课程改革,不断探索“双减”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路径,在依托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深入推动品质课堂建设,不断开拓新领域、拓展新空间、创造新资源,通过全面、系统、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努力让每一位师生都像星星一样闪亮。

一、落实星光理念

星光文化浸润。设计校徽、校歌和吉祥物等标识文化,打造楼层及楼梯主题文化,制作工作手册、宣传图册及宣传片等。

星光评价引领。完善教师评优评先制度、推动学生“星系列”和“星级”评价活动、借助信息化赋能推动科学评价。

星光管理增效。不断探索新课程改革,探索“双减”背景下学校发展的新路径,推进品质课堂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

星光队伍协同。通过专家引领、校际联动、课题带动、平台推动等措施,走语数英学科“一专一辅”和综合学科专职化道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星光课程育人。既重视显性课程渗透,也重视隐性课程熏陶;既重视文本课程的开发,也重视实践课程、活动课程、行为课程的创新。

二、构建星光课程

星光特色课程主要包含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大类,并形成了“1+5+3”的课程体系。其中“1”即基础性课程,为国家规定的各类学科课程;“5”即拓展性课程,是由基础性课程拓展衍生出来的星明养德课程、星亮启智课程、星动健体课程、星熠尚美课程、星行创造课程五类课

程;“3”即研究型课程,在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基础上延伸和深化后,为学生进一步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的科学发明创造、种植栽培培育、社会实践研究课程。

2022年,学校建设了星光创客室,升级了海陆空模型基地,开发了海陆空模型、小小科学家、机器人等科创社团及课后服务特色系列课程,并与4间公司签订了校企科普教育基地,定期开展科普研学活动。

三、培育星光少年

学校通过文化体系的提炼与打造、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教学体系的改革与优化,努力培养“五星明本,十有强基”的“星光少年”。

以星正德。一是通过狠抓落实“入校有规、入室即静、入座即学”,开展常态化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二是以班级及个人“星系列”(卫生之星、礼仪之星、习惯之星)评价为主要依托,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三是开展“三礼十节四主题”等活动,不断丰富德育内容。通过系列化、主题化的多种活动开展,让学生在快乐体验中提升德育素养,实现“德比星亮,明人格健全之本”的校本德育培养目标。

以星启智。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下教育评价的新主张与新维度,在“双减”背景下,我们通过课程建设的优化与开发,课堂教学的研讨与打磨,深度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引领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培养相协调、身心健康与知识能力相协同、思维认知与动手实践相协作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实现“智如星明,明学有所长之本”的校本智育培养目标。

以星健体。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努力为学生一生健康的生活打好基础。我们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上好每一节体育课;每天开展大课间活动,尝试分年段实施体育技能项目;利用课后服务、社团体育项目课程及课间活动,努力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逐渐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以星尚美。艺术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力提高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最能体现求真、求善、求美、求新的教育真谛。学校通过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的课堂教学,各类学生艺术社团及“430”美育社团活动的开展,每年一次的声乐专场、舞蹈专场、器乐专场等才艺大赛,以及师生笔墨挥毫、学生绘画作品、硬笔作品等展览,推动全校学生审美情趣不断提升,实现“美若星空,明积极审美之本”的校本美育培养目标。

以星育劳。学校以劳动课、综合实践课、“三礼十节四主题”活动为主要依托,通过校内外劳动基地实践、家庭德育作业、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等为重要抓手,开发适合各学段学生的劳动项目,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和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和认同,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和方法,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完善年级劳动评价体系,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实现“劳像星行,明吃苦耐劳之本”的校本劳动教育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