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其教育策略研究
作者: 王艳“问题学生”是教育中备受瞩目的群体,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受其个体生活经历、家庭环境、思想认知的影响,其问题行为也各有不同,此类学生在班上所占比例虽小,但活动能量大,影响面广,常常妨碍班级活动的顺利开展(杨文凤、马维振,2009)。“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 它与学生自身素质和心理状态紧密相关, 也受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影响。
一、“问题学生”的成因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随机性、终身性、多样性、情感性的特点,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但很多现实因素导致家庭教育出现了偏差。其一,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过于注重孩子的成绩,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和补习班,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德行教育;其二,家长自身的不良行为,如抽烟喝酒、表里不一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其三,家庭结构变化时,孩子缺少父亲或母亲的关心,从而变得面冷言横、桀骜不驯。“问题学生”背后存在着问题家庭。家长良好的素养、端正的教育态度、完整的家庭结构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为人师者应该具备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准确把握教育时机,在课堂上适时促进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达观的生活态度及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养成。但部分教师走入“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误区,对逃课旷课、影响课堂纪律的学生缺少关注和正确引导,给他们扣上品行不端的帽子,那么,学生更容易出现问题行为。
3.社会歪风的习染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与环境相互创造,学生是社会中的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制约决定其发展(董小甜,2018)。新媒体时代,人们在享受高效快捷的信息服务的同时,“读书无用”“金钱至上”“利己主义”等不正之风也随之出现。学校附近的不良娱乐场所会荼毒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些不务正业、好逸恶劳的社会人员滋扰校园,受他们的影响,部分意志薄弱、是非观念不强的学生误入迷途,成为所谓的“问题学生”。
4.自我意志力薄弱
“问题学生”多在介于少年和青年之间的中学阶段出现。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处在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总是由内而外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浮躁。知道“薄志弱行难成事,志在必得需发奋”的道理,渴望独当一面,有强烈的表现欲,但意志不够坚定,抗压受挫能力差,情绪稳定性和自我把控能力较弱,容易意气用事,缺乏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随波逐流,交到损友,沾染社会恶习。
二、“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策略
“问题学生”是教育领域不容小觑的大问题,其形成原因纷繁复杂,却也有章可循。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和转化是破茧成蝶的漫长过程,精彩和挑战同在。对此,提出对“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三大策略。
1.转变教育理念,落实素质教育
引导“问题学生”走向正轨,关键一步是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贯彻“五育”并举。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摈弃“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辩证看待“问题学生”的存在。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认识到“问题学生”只是一个相对概念,通过多策并举、循循善诱,“问题学生”也可以实现教育转化。
教育家夏丏尊强调:“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教育手段,是软化“问题学生”的重要武器。教师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也是引导“问题学生”步入正道的过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当秉承人人平等的施教原则,巧妙运用赏识激励的教学策略,捕捉教育契机,积极劝勉,循循善诱,扎实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2.聚焦家庭教育,强化家校合作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人生的厚德之所。要想实现“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需要家长提升教育素养,增强责任意识,密切家校合作,坚持慈爱与教育并行。一方面,家长要明晰家庭教育的目标,明确培养方向,多参加相关讲座,采用更贴近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方法,明白教育不是简单的复制,“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与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是背道而驰的。另一方面,为人父母,当躬先表率。家长要努力提升涵养,培养良好的家风,用锲而不舍的恒心、宽仁大度的胸襟、力学笃行的精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家长还要密切配合学校教育,为“问题学生”的转化创造良好契机。
3.优化成长环境,构筑安全屏障
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大熔炉。它包含事物的正反两面,其中一些不健康的东西时刻都可能会侵蚀学生的心灵(刘任,2020)。为避免“问题学生”自暴自弃、破罐破摔,需要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协同作战,聚焦重点,靶向发力,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一是要依托网络开展远程教育、少年讲堂等活动,加强社会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要多部门协同联动,全方位开展“护苗”专项行动,重点巡查和整治校园附近的不良娱乐场所。三是强化网络宣传教育,进行“净化社会环境,共享网络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向家长、学生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同时,网信部门统筹协调筑牢网络安全屏障,守护清朗网络空间,使“问题学生”得以迷途知返。
“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与家庭、学校、社会乃至个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其教育转化也是一个栉风沐雨、羽化成蝶的过程。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秉承长善救失原则与疏导性原则,凝心聚力,通力配合,实现“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