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推理”班会: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班会课实践

作者: 方思佳

“剧本推理”班会: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班会课实践0

班会课是德育的主阵地,创新主题班会形式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实际效用。无论是“孟母三迁”的故事还是近代教育学中“直观教学”的理论,都强调情境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由此可见,情境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主题班会课的创新。笔者基于情境认识与学习理论,将“剧本推理”的游戏形式引入班会课,为开展主题班会课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剧本推理”班会简介

“剧本推理”又称“剧本杀”,该词起源于西方宴会实况角色扮演“谋杀之谜”,是一种玩家到实景场馆体验推理的项目。由角色选择、剧本研读、查找线索、推理判断、揭示结局等环节构成,参与主体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游戏,成为游戏情境中的一部分。剧本推理游戏之所以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是因为剧本题材新颖、情节起伏、贴近用户心理需求。把“剧本推理”的游戏形式引入班会,通过直观的形式呈现问题,丰富学生的体验,能有效调动起学生参与主题班会课的积极性,发掘学生在编写剧本、戏剧表演等方面的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班会课的主体。

二、开展“剧本推理”班会课

1.仿照剧本编写,建立情境

要将剧本推理游戏的形式引入课堂,第一步就是仿照剧本编写,建立情境。首先,教师选定的主题应适合此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防范电信诈骗”这一主题就十分适合采用剧本推理的游戏形式,相较之下,“感恩父母”这一主题就不太合适。其次,确定好班会课上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后,用话剧简本的形式将其还原成一个故事,并且考虑学生的接受度和可操作性,不应过分追求剧本的难度而忽视学生自身的实际水平。同时,剧本编写应注意留白,教师可以给出相应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以“防范电信诈骗”主题班会课为例,剧本的主人公应与学生的年龄相仿,使学生能够代入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剧情的开展产生同理心。

剧情简本如下:

春节后的一个周末,某校14岁的学生小韩刚收到压岁钱,看见有人在售卖中考绝密辅导资料,便向所谓的“老师”汇了一笔款;又在玩手机游戏的过程中看到有人低价出售皮肤,于是在QQ上进行了交易;群聊时,看到“发红包返利”的活动,又向陌生人进行了转账。完成一系列操作后,他接到了妈妈的电话,有人给妈妈发信息声称“你儿子出车祸了要交医药费”,小韩在教育妈妈的过程中幡然醒悟……

假如你是小韩同学,此时你醒悟了什么?假如你是反诈小警察,你会怎么教育小韩同学呢?

由于班会课面对的受众是全体学生而非个体,无法像剧本推理游戏一样给每一个人安排不同的身份。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请一部分学生进行短剧表演,给进行观看的另一部分学生分类设置身份,引导大家自主思考,实现主动学

习。

2.仿环节构成,体验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最早提出了“沉浸式体验”的概念,称之为“心流”,指一种将个人的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特殊感觉,进入了一种全神贯注、犹如沉浸于惬意的水流中而不受打扰的状态,甚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到结束才发现已经过了很久。人的心流产生时会伴随着高度的兴奋感和充实感,在事后也会留下难忘的记忆。剧本推理游戏中环节的切换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主观性会对游戏的进程、结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提升参与兴趣和投入感,可以解决学生在班会课上注意力分散的

问题。

剧情推理班会一般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先进行剧本创作,选好主题后编写剧本及润色,最后学生确定剧本内容;第二部分由学生演绎剧本,创设情境,搜证和思考,找出真相,最后进行知识复盘。这种形式的主题班会课,学生既是观众,又是故事中的参与者,学生可以暂时摆脱现实身份的束缚,全身心地投入这场互动当中,“沉浸式”体验班会课,在环环相扣的情节设置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注重目的的教育性,超越情境

无论何种形式的班会,教育性要摆在第一位,自始至终都需要贯穿教学目标。在剧情推理的新颖形式之下,更要格外重视对内容和价值观的把控,不可让班会课的重点发生偏离。值得注意的是,剧本推理班会中设定的问题要充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创设情境教学的本质是贴近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以“情”为核心,将情感延续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能够自主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再形成新的

知识。

三、班主任的角色担当

1.剧本的把关者

“把关者”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的。卢因认为,在群体传播的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在剧本推理班会中,班主任也应承担起这样的角色。

剧本是剧本推理班会的第一道关卡,要体现明确的教育目标、正确的价值观、适宜的表达方式。学生由于受年龄、视野和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在此类活动中会优先被趣味性吸引,而较少关注活动的目的、意义、效用等深层问题。因此,班主任除了给学生分配与班会相关的工作之外,还要参与工作过程。这不意味着教师要干涉学生的判断和选择,而是要求教师在该把关时严格把关,在该放手时果断退出,这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在剧本创作时,不需优先考虑剧本的艺术色彩,而是要始终坚持活动的教育意义,做好剧本的第一道把关人。

2.环节的助推者

剧本推理游戏中有主持人(裁判)一角,主要负责游戏的组织、线索的解读、环节的推进,参与者在陌生环境中沉浸式体验游戏是需要由主持人引导的。在“剧本推理”班会中,创新的情境和层层相扣的环节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学生对于这种新颖形式或者是剧本故事中的某个情节是未知的,就会对作为组织者的班主任有着天然的依赖性,因此教师有必要且有责任在班会课中担当环节助推者的角色,创设切合德育主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体验,给予学生情境的安全感。

教师作为剧本推理班会中的一员,也需要在剧本设定的情境中有一个身份定位,教师对于情境的融入程度高,学生的配合度也会更高。乌申斯基曾

说:“教师是过去和未来之间一个活的环节。”当教师承担起环节助推者的角色时,就搭建起了过去和未来间的桥梁。通过动作和言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临场发挥,更好地把握班会课的走向,更加顺利地完成课堂活动,更加圆满地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只能承担推动环节的任务,在需要提示时给予相应的帮助,在课堂活动遇到卡顿时引导学生,而不能采用命令式口吻破坏情境。

3.成果的欣赏者

卡耐基曾说:“促使人将自身能力发展到极限的最好方法就是赞赏和鼓励。”剧本推理游戏作为一种班会课的新形式,在教师的操作和学生的完成方面存在一定难度,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欣赏和肯定,帮助学生树立成就感和自信心,学生才能在下一次的相似境况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以达到培养思维和养成主动学习习惯的目的。

将剧本推理游戏应用于主题班会,符合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基本规律,能够让班会课变得更加丰富有趣,但对教师也有较高要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德育主题,创设剧本推理游戏的情境,环节构成的过程中也要始终注意班会课的教育性,努力将教育成果延伸到情境之外,真正贴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班主任应做好对剧本的把关,推动环节的顺利进行,并且能够充分地鼓励和肯定学生达成的学习成果。

“剧本推理”班会课在实施过程中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和人力。班主任要把握好娱乐和教育之间的分寸。在班会课之外,班主任还要进行反思,将活动形式与教育内容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本栏责任编辑 魏文琦

实习编辑 杨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