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中山实践”

作者: 韦英哲

初中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中山实践”0

2023年5月9—10日,人教版化学教材经验交流暨培训会在浙江杭州举行。面向全国400多名初中化学教研员,广东省基础教育初中化学教研基地(中山)(以下简称“基地”)负责人、中山市教研室初中化学教研员邱惠芬以“初中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的‘中山求索’”为题,分享了基地在跨学科实践活动取得的初步成果,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跨学科实践活动教学“四要素”逻辑概念,即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追求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一致性,明确跨学科主题的学习定位,通过设置前置性学习任务、情境性课堂活动等途径让学生真正参与调研、设计、实践等,在课堂中内化知识。

202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提出“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学科实践(实验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业设计、考试命题、综合素质评价等教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探索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和学校有效推进教学改革的实践模式”。从2021年5月启动以来,基地紧紧抓住核心素养落地和新课标实施的契机,聚焦“双减”背景下的区域学业质量提升,探索初中化学学科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业质量提升。

课题研究,指引改革方向

基地以课题研究为抓手,追求先导性解决新课标落地难题,深入研究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寻找突破学业质量体系对教学指导作用的实施路径,实施促进发展的评价,处理好“教”与“研”的关系。

2020年7月,中山成为新时代广东省中学化学深度学习教改实验项目示范区,承担起先行先试、创造经验的任务。中山“深度学习”项目研究团队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2023年7月顺利完成6个省级“深度学习”项目课题研究。

其中,邱惠芬承担“中山市中学化学深度学习区域推进的实践研究”总课题,并组织5所实验学校有序开展课题研究,包括“中学化学深度学习的问题情境创设与实施研究”“新时代化学课程育人价值的开发与实施研究”“中学化学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中学化学深度学习的课堂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中学化学深度学习的评价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5个课题。

邱惠芬介绍,课题组通过“学校互动—片区实践—区域推进”三级联动,各校结合师生实际情况,在不同层面构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共同体,以“众筹众研、多方互动”的教研形式,开展多层级、立体化的教学实践,为区域推进中学化学深度学习、推进新课标在中山初中化学课堂落地生根指明了方向。

化学作为初三才开设的学科,如何合理评价学生学习化学的效果显得颇为迫切。针对当前过于强调纸笔测验造成评价单一的困境,新课标提出反映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学业质量标准,考试评价改革势在必行。

为此,基地立项“粤港澳大湾区初中化学学业质量评价的实践研究”课题,对课程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提出了新的建议,率先提出基于学业质量评价框架,确定评价一级指标为研究对象与问题情境、主要学习内容主题、学科能力活动要素、学科认识方式,将化学学业质量转化为可落地、易实践的能力素养评价指标,成果已在中山初中化学课堂运用多年,相关论文《基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评价实证研究》发表在《中国考试》。

学科实践,提升课堂质量

基地主动与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对接,聚焦课堂、立足课程、关注师生,通过研究课例、探索命题、教学比赛、学科实践(实验教学)等,始终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解决好“研”与“学”的关系。

首先,主动加强实验教学研究。创新性地将初中化学实验内容进行系统划分,基于实验能力研制初中化学实验内容的学习进阶,构建基于初中核心素养的命题模型,对新课标实验内容进行指标编码,根据指标编码建立试题库;根据PTA标准确立每个实验的PTA量表,建立实验操作考试标准,编写《初中化学实验操作考试研究》专著,编写《理科实验操作教程——化学》《初中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指南》实验教程教辅,该研究成果获中山市第十二届教育科研成果奖特等奖,已应用于2023年开始的中山市初中化学实验操作考试。

其次,以赛促研夯实课堂阵地。2023年4月10—11日,中山市第五届初中化学教师现场课堂教学比赛决赛在中山市坦洲实验中学举行。比赛立足新课程标准,以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基点,以新课标新设立的10个跨学科实践活动为主题,以赛促研,以研促教,带动全市初中化学教师形成一股研究和践行跨学科实践活动教学的热潮,促进教师构建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素养本位的教学,使教师们对跨学科实践有了更深的认识。

同时,鼓励师生积极投身化学实践活动研究,包括学生自己动手做家庭小实验、师生共同参与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利用假期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等,并将优秀作品在“中山初中化学教研”微信公众号推广。

“新课标的课程内容变化之一是设置了跨学科主题,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邱惠芬说,“跨学科实践活动理念确立、方向明确,如何从课标体系理解跨学科实践活动,是教师教学的必然需求。”

教研联动,强化队伍能力

基地建设立足“教”、强化“研”、关注“人”,面向全市遴选5所基地学校,包括中山市第一中学、坦洲实验中学、南朗云衢中学、沙溪初级中学、五桂山学校,组成28名化学骨干教师的核心团队。

在带动区域教学教研改革、提升学业质量的同时,培养了一批优秀教研人才。近年来,基地成员共有2人被确定为广东省“百千万”名师培养对象、1人晋升正高级职称、1人获评为中山市名教师、2人获评中山市名班主任、2人获评中山市学科带头人、3人获评中山市骨干教师、2人获评中山市青年教师领军人才培养对象。成员多次受邀赴省内外初中学校交流送教、开设讲座近百次,将基地教研最新成果成功辐射到惠州、潮州、茂名、梅州、河源以及西藏林芝、贵州六盘水等地。

基地主要成员、沙溪初级中学副校长肖林森说:“两年多来教研基地很扎实地开展工作,作为基地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我们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还发挥了引领辐射的作用。”

中山市第一中学:探究学业质量评价改革

参加基地项目后,中山市第一中学教育科学研究室副主任郦淼坤的专业能力得到长足发展。他承接了中山市重点课题“基于PTA标准的初中化学实验操作考核评价研究”,在省级刊物发表相关论文1篇,还参与编写了《新课程学习辅导》一书。

中山一中教育集团有5所成员校,辐射西区、南区、横栏、坦洲等镇街。集团总校积极推动每月一次的集团校集体大备课教研活动,总校与成员校联调联动,基于大数据分析学业质量达成效度,有效指导集团校的化学教学。

依托分层教学走班的优势,中山一中开展基于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作例研究”,解决了作业为什么留、留什么、怎么留、怎么评价等“双减”政策之下减负提质的核心问题。

“分层作业设计对标核心知识点,体现学业质量要求。”郦淼坤介绍,作业设计分为“达标体验—学习·理解”“能力提升—应用·实践”“拓展创新—迁移·创新”三大版块,能力要求进阶式提升。作业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题量约12题,其中“达标体验”5题,以选择、填空为主,重在应知应会的基础;“能力提升”5题,以选择、填空、简答题为主,重在关键必备的技能;“拓展创新”2题,以实验探究、计算、综合题等大题为主,重在思维进阶的素养。

坦洲实验中学:在教研中带动科组成长

坦洲镇每学期定期组织教师教学比赛,公开课示范课活动,聘请专家到校进行指导。坦洲实验中学副校长、坦洲镇初中化学学科中心组组长蔡权明表示:“通过培训和指导,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了更新和优化,学生在课程中的收获和反馈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化学科组的教学成绩在学校中是最好的科组之一。”

成为基地学校后,蔡权明带动科组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主持的省级课题“中学化学深度学习的评价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市级课题“初中化学实验生活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均已结题。他在广东省中学化学深度学习教改实验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中,被特邀作优秀课改经验报告并参与研讨;还在中山市对口支援帮扶潮州市送培活动中,开展专题讲座。

在科组的训练和指导下,坦洲实验中学青年教师欧淑仪、史华俊分别获得中山市化学教学比赛二等奖,化学科组教师张敏在坦洲镇“教学评一体化”专项培训活动中执教示范课,在河源市2022年升中考试复习备考研讨会上展示复习备考现场课。

南朗云衢中学:开展跨省教研联动

云衢中学化学科组长刘梅红、教师孟祥凤近期赴贵州省六盘水第二十中学进行交流学习,将基地校的经验带到对口帮扶的学校。

10月10日,他们一同听取了第二十中学张老师的一堂化学课。张老师课后反思道:“本节课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反应和对于问题的理解和回答无法达到自己的预期,无法和学生有效地沟通和融合,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听课后,两校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刘梅红和孟祥凤向张老师提出了“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机会,多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把重要问题设计到课件里并给予提示,教学情境的提出不应该只出现在引课部分,应该有一条情景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把碎片化的知识点系统化”等建议。他们还对如何处理“化合价”这节课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互相交流教学中好的方法和存在的问题。

在贵州,来自中山的支教教师还通过公开课以及备考策略的研讨,让当地教师看到了复习课不同的处理方法,以及如何将跨学科实践活动融入中考复习课,这对他们今后复习课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沙溪初级中学:课题引领让教研出成果

沙溪初级中学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申报了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2项,镇级课题1项,带动沙溪全镇及周边古镇、横栏、东凤、西区等教研组一起加入教研团队,营造了浓厚的区域教研氛围。沙溪初级中学化学教研组长庞刚志说:“通过课题的引领,让教师们的教研有主题、有方向、出成果。”

比如,省级课题“中学化学深度学习的课堂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带动区域整体教研,聚焦课堂深度学习,围绕“教学评一体化”为主题的课堂学习活动,开发了包括跨学科实践活动在内的多项课例;课题研究团队在核心期刊《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发表论文6篇,参与编写的配套教辅《新课程学习辅导》在全市推广应用。

市级课题“初中化学实验深度教学研究”带动全镇化学教师围绕实验教学进行深度研究,开发了实验教学课例“利用‘袋泡茶’原理探究催化剂二氧化锰的作用”、创新实验“运用新能源、新材料电解水实验的创新设计”、自制教具“质量守恒定律验证”及学生实验案例“自制灭火器”等20多项。

五桂山学校:区域合作研讨实验

教学

成为基地学校以来,五桂山学校积极承办市、区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参与编写《初中化学实验操作考试研究》《理科实验操作教程——化学》《初中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指南》。

依托基地的平台,五桂山学校与中港英文学校、龙泉学校、桂南学校3所区内民办学校,打造区域“学习共同体”。五桂山区中心教研组初中化学科组长黄丽萍说:“我们组织几所学校的教师各自分析校情、学情,通过线上线下研讨交流,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

在实验教学方面,五桂山学校组织区内教师开展一系列关于实验基本操作如何规范的研讨。以课外小实验和家庭小实验为抓手,通过集体讨论,教师们一起梳理汇总人教版教材中的课外小实验。比如,五桂山学校负责“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寻找催化剂”“自制酸碱指示剂”“绘制思维导图”“制作分子原子模型”“自制净水器”等探究实验,中港英文学校负责“制作手工皂”“制作叶脉书签”等课外小实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效带动区域教研氛围的提升。

作为基础教育学科教研的重要平台,教研基地紧贴热点、聚焦课堂、扎根一线,让教研知道往哪走、怎么走、到哪了,走出一条有效推进初中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中山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