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创新作业管理

作者: 唐芬

为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广州市白云区同和小学坚持“聚焦核心素养”,让作业总量做减法,让作业质量做加法,夯实“双减”精神,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作业管理规划的创新

1. 作业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作业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如何让作业从低效管理到高效管理,从随意管理到有意识管理,学校对此做了全面系统的规划。

首先在课程作业统筹上实现三级审核制,其次是课堂作业的监管实现三级公示,第三是通过校本教研创新作业形式,系统、科学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减负提质增效赋能。

2. 课程体系的规划与构建

优化国家课程,开发拓展性、探究性的校本课程,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的构建,提高教师教学素养与教学能力,实现作业管理的有序化。

3. 课堂模式的规划与构建

每个孩子都是校园管理的“小当家”。学校尝试在课堂中引进“小当家”管理的理念,构建“三同智慧小当家”课堂模式,让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小当家,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然、和谐、智慧地生长。课堂模式的建构,使学校的作业管理更高效。

4. 作业管理架构的搭建

学校围绕学习培训、调查研究、实践反思、改革提升、总结表彰等五个环节,分别由课程教学中心和素质教育中心两个部门落实作业管理工作,从作业设计与管理的方案,到作业设计与管理的实施细则,加以统筹和规划,确保作业管理工作有序地推进。

二、创新作业管理机制

学校从作业的设计、布置、批复、讲评、研究、监控六个方面对作业制度、规范和细则进行细化。

作业管理的“六个无”是学校作业管理机制的一个创新尝试。一二年级无书面家庭作业,无手机打卡作业,无不批改的作业,每月一次无作业日,无家长批改作业,无批改后不讲评的作业。这“六个无”很好地规范了作业的布置方式,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创新作业的设计管理

学校把作业设计管理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作业设计的管理调控,确保作业设计的难度不超过课程标准的要求。

作业的设计从学校层面的调研稿,到科组层面的建议稿,从学校层面的修订稿,到科组层面的试用稿,整个过程都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规范和细则,学校本着尊重教师的原则,通过优化作业管理实现作业的育人功能。

每学期末,组织优秀作业的评选,并根据各年级学科的实际需求,由学校出资印制一批校本作业集,作为教师备课参考资料。

四、创新作业类型的管理

根据各个学段、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作业类型的管理,合理统筹课时、单元、周末及假期作业的管理。深入探索分层作业、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建设“作业超市”,将教师设计的作业统一管理,实现资源共享。由学科工作坊主带领经验丰富、威望较高的教师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

以学科工作坊为单位创编符合学习规律、适合学生发展的学科特色作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年级组为单位,为学生的寒暑假、节假日、双休日定制了粤剧与学科融合,涵盖阅读、写作、锻炼、劳动、科技、艺术等多门学科、多种类型、多个维度的特色作业。学校每学期联合课后素质托管第三方机构及同和社区少年宫为学生搭建学科特色作品、素质特色作品的评价、表彰与展示的平台,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从作业到作品”的过程中,绽放最好的自己。

五、创新作业监控管理

作业的监控是作业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校层面,以课程教学中心为主导,对有效监控并减轻学生课外学科作业过重这一问题展开了校本研究。学科层面,运用每日课外作业量化表、作业量化反馈表、家校联系卡来进行作业的监控管理。不管是学校层面还是学科层面,对教师要有限制和提醒的作用,要让学生的负担减轻,要有利于家长与教师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要有利于促进作业管理的优化与高效运转。

课外作业量化表是我校教师自主研发的课外作业监控小工具,在使用过程中,每班指定一名学生负责记录,每班选定一位做作业速度中等的学生做记录员,记录员每天记录在家完成每门课外作业的内容及完成的时间。同时,在每个班的教室里面设置各学科作业公示专栏,各学科教师作业的种类和时间主要由班主任负责统筹。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