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灵深处漫溯

作者: 曹加明

文字,有时不仅仅是外在的言语表达,也是心灵的“泉源”在“跃动”。真诚坦率的书信更是书写者情感的流淌、生命的脉动。文字,是向心灵深处漫溯的重要载体。像一百多年前的林觉民先生的《与妻书》就是在向时人和后人袒露他的真挚情怀和心声,亦是林觉民先生在梳理自我、发现自我。

笔者引导学生致信老师、致信父母、致信自己,并非期望学生一定要成为林觉民先生那样的名垂千古者,而是希望学生在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书写中,学会省察自我,学会梳理生命中重要的人与事,学会在叩问自我心灵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成就自己。

一、首致老师——在求知、回望中发现自我

高二学期结束前的最后一节课,笔者没有大谈考试技法,亦没有再次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更没有给学生灌输“多考一分,挤掉千人”的应试口号,因为这些本就不是教育的宗旨,亦不是笔者从教的目的。

笔者只是赠给学生“君子慎独、自强不息”,并以此与学生共勉,同时,请学生写一篇以“致语文老师”为副标题的书信。如此安排活动,一方面以学生们的书信为鉴,烛照笔者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得失;另一方面,更是以此活动来触发学生以书信的方式梳理自己一学年的学习生活、特别是梳理与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交往、互动过程,进而促发学生在求知、回望中发现自我。

学生小杰在信中写道:“一年来,您让我知道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让我读懂了‘认识你自己’;还让我读懂了‘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您尊称许多人为先生,而此刻,我只想称呼您为先生……” 小杰的书信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意义不止是为了高考,真正的教育自有关乎生命的意义。

学生小瀚写道:“您对语文的热爱,对我们精神的培养,真正为我叩开了语文的大门。因为您,我喜欢上了阅读;因为您,我对生活更加憧憬。您对我的关注、对我的鼓励,我十分感动;是您一直在为我照亮前行的道路,您的话语、您的精神、您的态度,对我的学习乃至以后的生活都有莫大的影响。《仰望诗词星空,绘就心灵法则》与《阅读,寻觅精神家园》等您发表的作品,您所谓的‘拙作’,在我这都是无价的精神财富。与您,渐行渐远,但我的余光中都是您。”

笔者其实只是踏踏实实地教书,尽力地教学生做一个坦坦荡荡、光明磊落的人,并没有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亦没有在高考事业中力拔头筹,但是我的学生却给予我极高的评价,这让我在诚惶诚恐的同时,亦认识到——引导学生在求知中回望,发现身边的人,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而一位对身边的教师有着清晰的认识和认可的学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意味着他开始了借助认识他人而发现自我的历程。

二、再致父母——在感恩、理解中发现自我

在学校生活之外,学生接触较多的无疑是自己朝夕相处了十多年的父母,而父母又常常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恰切地理解父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学生心灵成长的重要一环。笔者在教学《陈情表》《项脊轩志》等文章之后,及时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父母,让学生以“致父母”为副标题,给自己的家人写一封书信,以期引导学生在感恩与理解父母的过程中,走进家人的内心世界,并帮助学生重新发现自我。

学生小妍写道:“曾经,我对您的‘吝啬小气’很是瞧不起,甚至会因为您和商贩讨价还价而觉得很没有面子,直到那天我嚷嚷着要和您一道下水田栽水稻。那天,我只栽了二分地的水稻,就腰酸背痛得再也撑不下去了。而您却只是笑着让我去田头坐下好好休息,自己坚持到月亮初升,栽完了剩下的一亩五分地的水稻秧苗,连午饭都是在田头匆匆吃完的……我终于明白了农民的不易,知道了您维持家庭生计、供我上学的艰难。”

学生小王写道:“爸爸,出门在外打工的您,总是在回家后乐呵呵地对我们说:‘我做工不累,只要你们姐弟俩认真读书,实现你们的大学梦想,我就知足了!’那时,天真的我以为建筑工人真的不累,如果不是去同学家玩时无意中瞥见您的身影,我恐怕会一直如此天真下去。那天,在路边的建筑工地上,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背影悬挂在离地近二十米的五楼窗边粉刷外墙壁,在火辣辣的阳光的炙烤下,您汗流浃背,却顾不上拭去额头的汗滴……”

学生在致信父母的过程中,重新发现了父母,真正理解了父母的不易和艰难,感受到父爱、母爱的无私,也在发现父母的过程中重新认识了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审视了自己的人生,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多了一份自觉。

三、又致自己——在憧憬、定位中发现自我

人生,最重要的是发现自我、定位自我。教育的终极追求,其实也是引导受教育者从内心深处觉醒——发现自己。因而,笔者在引导学生致信老师、致信父母之后,决定引导学生致信自己,在梳理过往、憧憬未来中,定位自己、发现自我。

学生小颖写道:“高中两年的生活,是我成长最快、体验最多的两年。曾经对自己有过太多的期许,而今天,我却只想着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感悟我的高中生活。我不再纠结于知识点的积累,而是更关注自己体味、理解了多少;我不再将理想的高校锁定为具体的一两所,而是只想着埋头‘耕耘’,笃定向前……”这种自我梳理,可见小颖逐步从功利的迷雾中走出来,开始专注于成长。这样的转变,貌似不够“积极”,实则更加从容;看似目标模糊,实则更加清醒,因为她发现了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

学生小浩写道:“如果心里没有栖息之地,只是一味地追寻他人的脚步,回首过去、憧憬未来时,除了遥远仍将一无所有。没有踏实建立起来的东西,就无法形成精神上的支撑,就极容易受到外界‘熏陶’,睡倒在历史虚无之中……”也许有人会质疑,这样的文字是在发现自我么?然而,我要为小浩同学这类致信自己的内容点赞——志在寻觅自己的精神的栖息之地的高中生,难道是不接地气的“高蹈者”么?一个不甘于“睡倒在历史虚无之中”的青年,难道会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惘与彷徨吗?

引导学生致信自己,并非要走个过场,更非让学生提前感受一份“虚无”,而是要让学生早日思考、定位自己的人生之路;亦非让学生过早地在世俗之路上选定目标,而是要让学生在精神的星空中仰望繁星,甚至是期望学生在“仰望星空”的过程中真正地发现自我、发现人之为人的价值所在。

人的成长,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一线教师摒弃世俗的、速成的功利追求,拿出教育者的耐心和智慧,营造逐步成长的氛围,慢慢地倾听学生生命之花绽放的声音。笔者引导学生郑重地书写三封人生之信,正是期望引导学生在此向心灵深处漫溯的过程中发现自我,以期在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引领学生确证自我、完善自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