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雍亚君【摘要】美育作为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初中各学科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意义重大,初中英语教学更是如此。美育不仅能为相对枯燥的语言教学注入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文章从初中英语教学视角出发,着重探讨美育的渗透策略,旨在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质量,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美育;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雍亚君(1982—),女,江苏省无锡市山北中学。
美育在学科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注重美育元素的教师将更加关注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这样的课堂环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还能够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各种渗透美育元素的策略[1]。
一、依托词汇朗读,感知音韵之美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常常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为了将美育元素巧妙融入课堂教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借助词汇朗读来感知英语音韵之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音标和语音的教学,丰富词汇朗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上册(旧版)Unit 2“Let's play sports!”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单元生词,读准单词音标。例如,“really”的重读音节在前,“come true”要读出舒缓节奏,“of course”要注意连续节奏。学生通过接触这些单词词汇,能够学习正确的发音规则,感知英语音韵之美。其次,教师可以开展游戏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感知英语语音的魅力。例如,在教学“Reading”板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朗读活动,一个学生扮演“Millie”,另一个学生扮演“Mum”。学生在读准单词词汇的同时控制语速和轻重,表现出母女两人初到新校园的喜悦之情。再次,鉴于许多学生只会背单词、读词汇,却对英语听力反应迟钝,不能很好地理解单词和词汇,以及将英语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引入听力训练。例如,教师可以选用基础型听力素材,引导学生跟读课文原文,并提醒他们注意“Wake up, Eddie!”等句子的连读、弱读、失爆及省音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融入英语课文的情境之中。最后,教师还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例如,让学习进度快且学习效率高的学生进行预习朗读;让学习进度稍慢的学生进行巩固训练,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以便更好地领会词汇和句子之间的联系与规律,体会英语学习的音韵之美。
教师应借助词汇朗读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听力水平,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并使其持续积累英语知识,实现听说读写的有机整合。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美育水平,使其能够感知英语音韵之美,真正领略英语学科的独特魅力。
二、深耕句式教学,发现形式之美
初中英语知识点繁杂,包含多样的词义和灵活的语法结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知识点记忆混淆的情况。然而,教师通过句式教学能够将英语语法知识点系统化,并在具体语境中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句子的含义、结构及词形变化规律,从而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2]。
以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上册(旧版)Unit 7“Shopping”的教学为例。本单元以购物为背景,融合购物场景的单词教学和“there be”句式的语法教学。首先,教师应重点讲解英语交际中涉及购买和出售物品的常用句式,如“How much do they cost?”“They are two yuan each”等。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和词汇替换等方式,加深对句式结构的理解和记忆。其次,在教学“there be”句式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该类句式的应用规则,包括“there is”后跟单数或不可数名词,以及“there are”后跟复数可数名词。此外,教学内容还涉及“there be”句式的否定形式和一般疑问句形式,教师应强调变化规则,如否定形式为“there be not”,以及在否定和疑问句中需要将原本的“some”变成“any”。再次,在教学一般疑问句时,教师应强调句首be动词对整个句式结构的影响及重要性。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句式的语法规范,提升句式运用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绘制表格、制作思维导图等方式梳理句式变化,方便随时查阅和运用。在学生做笔记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拓展教学内容,如阐释“there be”句式的就近原则,并引导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英语句式通常具有固定的结构,如主谓宾、主系表等,这些结构反映了英语的语法规则和逻辑关系。通过学习句式的语用规则,学生可以体会到英语语言的严谨性和秩序性,领略到英语语言的形式之美。教师应鼓励学生模仿给定的例句,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创造性造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表达和交流,以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创设英语情境,领略实践之美
通过创设适宜的英语情境,学生可以在真实语言环境中掌握英语知识,这有助于他们在实践过程中真切领略英语的独特魅力。在此情境中,学生将运用既有或新学语言知识进行交流和表达,从而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提高知识掌握程度和语言运用能力[3]。
以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上册(旧版)Unit 7“This is me!”的教学为例。本单元是学生初中阶段的起始课,学生彼此间尚不熟悉。因此,教师可以创设自我介绍的情境,帮助学生在交流表达中掌握初次见面时自我介绍的英语句型与语法知识结构。例如,教师率先示范:“Hello, everyone. I am your English teacher. My name is Miss Li. Now you can introduce yourselves to each other.”。示范结束后,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进行独立思考,构思自我介绍内容及对他人的提问,如“What is your name?”“My name is Mary.”等。在学生问答期间,教师应引导其运用新授句型与语法,并适时进行归纳总结。本单元的“Reading”板块聚焦于撰写自我介绍。在学生完成相互问候与简短介绍后,教师可鼓励他们用英文撰写一段自我介绍并进行朗读分享。例如:“Hi! I'm Lily, a new student at Sunshine Middle School. I'm 12 years old. I am slim and tall. I have short hair. I love reading. I often read after school. I am good at English. Now let's meet my new classmates.”。在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对自我介绍相关句型,如“be good at doing”“like/love doing”,以及介绍所在班级和学校的句型等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记录并内化知识。此外,教师可在这一过程中对各类句型的用法进行拓展,或进行句子改写、邀请学生共同参与句子翻译,激发其英语学习的创造性。在翻译实践中,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课外词汇,进而增加词汇储备,提升英语学习兴趣。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情境进行学习,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还能够促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运用英语口语和语法知识,从而提升英语学习水平,增强学习团体的凝聚力。
四、开展读后仿写,体会创新之美
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读后仿写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和借鉴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并积极思考创新,进而完成个性化表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读、仿、写三个步骤,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他们的英语综合素养。
以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上册(旧版)Unit 5“Let's celebrate!”的教学为例。首先,在完成“Reading”板块的教学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与思考,并提出一系列具体问题:“Wendy在信件中详细描述了‘Hallowmas’的哪些庆祝内容?其中最令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Wendy运用了哪些句型来表达这些内容?请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这种问题引导形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考能力,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其次,在复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布置仿写任务,要求学生模仿Wendy在阅读材料中的书信格式,向英国朋友介绍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为了帮助学生确定仿写主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并标注相应的英文单词,如“中秋节(Mid - Autumn Festival)”、“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等,让学生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节日进行仿写。再次,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教师应明确仿写的要求。学生在撰写过程中需要巧妙地运用课文中典型的句式,如信件开头的“Thank you for telling...”和感叹句“what a...day!”等;同时,文章的结构必须符合课文信函的模式,包括问候、庆祝方式、最喜爱的庆祝活动及结束语。需要强调的是,仿写并非简单地抄袭课文内容,而是鼓励学生展现创新思维,如使用更丰富的表达方式,或融入节日起源的背景故事等,以增强文章的独特性。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其个性化指导,如提供引导性问题“The origin of the Spring Festival”“What will I do on Mid-Autumn Festival?”“If my friend came to China in the Lantern Festival, what would I take him to do?”等,启发学生的思路,鼓励他们进行发散性思考与创新写作。此外,教师还可以对信件格式进行详细指导,如信件开头可以使用“I hope this email finds you well.”“I am writing to...”等表达,结尾句可采用“Best wishes”“Lots of love”等常用语。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上台朗读个人信件。这一环节既可以及时肯定学生作品中的创新点,增强其写作自信心,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又能让教师当场纠正学生写作中的语法错误,从词汇、语句、逻辑等方面给出更具深度的写作建议,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与语言综合运用水平。
教师开展读后仿写活动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在英语的阅读与写作中感受语言运用、语言创新之美。
五、挖掘语篇主题,感受家国之美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教师通过挖掘各个语篇的主题,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语言学习技能,还能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的融入能够让英语学习更具情感色彩,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拓宽国际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升英语学科综合素养。
以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上册(旧版)Unit 5“Let's celebrate!”的教学为例。本单元聚焦中外传统节日的介绍,教师在教授新单词、句型和语法时,更应注重将多元文化内涵融入教学过程。例如,在教学“Reading”板块时,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进行相应拓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索外国文化的求知欲。绝大多数节日的庆祝目的皆为正面,旨在追求安宁与幸福。基于此,教师可向学生拓展一些万圣节祝福语,如“Wishing you a Halloween filled with fun and treats!”“May your Halloween be frightfully delightful and deliciously spooky!”等。同时,教师可补充万圣节的背景知识,让学生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拓宽文化视野。例如,万圣节起源于古代凯尔特人的驱魔仪式。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凯尔特人认为10月31日是冬季的开端,也是鬼魂出没之日。于是,他们在这一天熄灭炉火和烛光,将自己扮成妖魔鬼怪以吓走亡魂,随后重新点燃灯光与炉火,开启新的生活篇章。此外,“Reading”板块中还提及Mid- Autumn Festival(中秋节)。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撰写一篇向外国友人介绍中秋节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文章内容可涵盖中秋节的习俗、相关神话故事及文化内涵等,学生可在文中抒发家国情怀,并相互交流,如“The Mid-Autumn Festival is a fun time in China. It happens in September or October. We celebrate the big, round moon and the harvest. Families get together and eat special cakes called mooncakes. They are yummy and often have sweet fillings.”。通过撰写此类文章,学生既能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感受家国文化之美,又能在学习过程中将中华传统节日与其他国家的节日进行对比,体会不同文化的异同,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语篇主题中感受家国之美,这样的做法既能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还能唤醒其责任担当,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助力其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美育元素具有重要意义。美育的渗透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的浓厚兴趣。教师通过优美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能够增强课堂吸引力。同时,美育的引入有助于学生感知英语中的美学要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展望未来,初中英语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化美育融合,探索创新路径,为培养综合素养高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孙萍.初中英语朗读教学的几点做法[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8):55.
[2]高丽.自然拼读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4(10):132-134.
[3]张浩天.高中英语读后仿写的意蕴理解与实施策略[J].英语教师,2022,22(16):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