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主题阅读 品诗文审美精华

作者: 尤雪梅

【摘要】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这使得审美育人成为中学教育的重要导向。文章旨在探讨审美育人背景下的教学活动特点,并提出审美育人与初中语文古诗文主题阅读的结合策略,从目标确立、读法变化、情境创设、课外延展四个方面入手,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实现高质量古诗文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主题阅读;审美育人

作者简介:尤雪梅(1984—),女,江苏省无锡市山北中学。

古诗文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审美育人的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综合考虑教学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积极探索古诗文主题阅读的教学策略。教师通过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及教育潜力,开展古诗文主题阅读教学,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在语言、思维和精神层面的综合发展,还有助于落实“语文立人”的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知识传授和审美育人深度融合的双重目标。

一、审美育人背景下的教学活动特点

(一)实现“形象性教育”普及

审美育人是按照美的标准,以形象化方式开展的一种情感教育。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均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呈现,古诗文亦不例外。古代诗歌之美,蕴含在古人的智慧与情感中,通过文字、韵律得以体现。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入审美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独特的审美潜力,引领他们以全新方式探索古诗文。此外,将古诗文中抽象的美感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能够吸引、启发学生,陶冶他们的情操,从而推动“形象性教育”的实现。

(二)完成“自由性教育”拓展

审美教育本质上属于一种“自由性教育”,其核心在于引导学生以自由的心态参与和体验审美活动。学生应主动、自愿地参与审美教育,而这种自由贯穿于审美活动的选择及审美体验的整个过程。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主题化阅读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这样一来,学生能够以个性化的视角探索高效学习古诗文的途径,深度领略古诗文之美,从而实现审美拓展的自由化。

(三)提升“个性化教育”效果

审美育人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难以有效满足每位学生的独特需求,使学生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在审美育人理念下,教师探索差异化教学设计方式,如跨学科融合、理论化指导和主题化学习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以审美为引导进行主题阅读活动,尤其是古诗文的学习,能为学生创造思维开放的平台,有利于他们从多个角度理解古诗文,根据自身特点获得全面发展,从而提升“个性化教育”的效果。

二、审美育人与古诗文主题阅读的结合策略

(一)找准阅读目标,链接教材确立主题

在开展主题阅读教学时,首要任务是明确具体教学目标,其次是根据教学目标巧妙且精准地设计阅读教学主题[1]。对于古诗文教学而言,教师应从知识结构、技能掌握、情感体现和文化背景等方面,构建适宜的审美引导模式,从而确立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的阅读活动主题及目的。

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目标主要包括理解诗文内容、领悟情感意境、鉴赏艺术特色和提升文化素养等方面。这些核心要点可与审美教学深度融合,然而,如何构建二者间的有机联系是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在鉴赏艺术特色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古诗文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且不同阅读方式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视角,教师可通过创新阅读形式,如鼓励学生变换阅读方法和思维模式,从多元维度感知诗文的韵律,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即“以变为读”。其次,在理解古诗文内容和体会情感意境时,“情感理解”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关键。教师可精心设计阅读情境,强化诗文背景信息对学生阅读体验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实现“以感为读”。最后,提升文化素养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目标,涵盖审美意识、审美情感等诸多要素。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文化素养,教师可引导学生跳出既定主题的局限,拓展阅读视野,链接课外知识,以促进其个性思维的发展,此为“以拓为读”。因此,教师可将阅读目标确定为“以变为读”“以感为读”和“以拓为读”,并将这些目标与教材紧密结合,确立适宜的阅读主题。以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为例,其中蕴含了丰富多样的古诗文题材,为教师确立主题提供了多方面的思路。以“季节”为切入点,许多诗人常以季节为依托描绘自然景物,进而借景抒情来表达人生境遇与情感。因此,选择“秋”作为主题进行古诗文阅读活动具有实践可行性。教师可从教材中筛选出《天净沙·秋思》《夜雨寄北》《峨眉山月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与“秋”相关的古诗文,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与细致探讨,开启富有成效的主题阅读之旅。

教师开展主题阅读活动的重要前提在于精准确定阅读目标。只有在明确且合理的目标指引下,教师才能有效地设计教学内容,确立教学主题,并将古诗文学习要点融入其中,为审美教育提供充足的实践空间,使审美教育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采用多样读法,感悟诗歌语言色彩

古诗词学习与 “读” 紧密相连。实践表明,朗读是学生感知与体悟诗词情感的有效途径。由于每位诗人的生活经历各异,他们的人格特质与思想情感也大相径庭[2]。因此,在同一个主题下,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运用不同方式朗读古诗。而“以变为读”的理念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能助力学生开展对照性学习。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文内涵,还能使其更好地领略古诗词的文字之美与艺术魅力,提升对古典文学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法来研读诗歌。在诵读过程中,学生应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节奏的疾徐变化,领悟诗歌的韵律之美和情感特质,进一步深化对诗歌审美的理解。以《天净沙·秋思》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整首诗中情感节奏的动态变化。通过默读和分析,学生能够发现,此曲开篇通过“枯藤老树昏鸦”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的景象;接着,用“小桥流水人家”勾勒出宁静祥和的乡村景致,形成强烈对比;最后,“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更加深了情感的厚重和悲凉。经此分析,学生可以认识到,在诵读“枯藤老树昏鸦”时声音应低沉,体现其衰败凄凉的氛围;在诵读“小桥流水人家”时,声音应趋向柔和平缓,展现静谧温馨的感觉;在诵读“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时,声线需逐渐低沉且有力,以加强情感表达。通过诵读诗歌,学生可以更深刻地领悟诗文的内涵和情感。

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采用比较法进行阅读。在“秋”这一主题框架下,不同古诗之间存在多样差异及共性。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够深入剖析这些作品之间的异同,进而拓展对古代诗歌的理解与领悟。以《夜雨寄北》和《峨眉山月歌》的教学为例。这两首七言绝句皆以秋景为主题,一首描绘了绵绵秋雨之景,另一首则刻画了清朗秋月之景。学生通过朗读前两句会注意到,《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表达细腻且婉转的情感;《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则展现开阔的意境和壮阔之美。诵读后两联时,学生将体会到两位诗人的孤独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通过总结整理,学生将明白这两首诗虽然都以秋景为题,但李商隐借绵绵秋雨,以细腻委婉之笔表达对友人的思念;而李白则凭借清新脱俗、飘逸灵动的语言,借月映秋山的壮美景观寄托对友人的牵挂之情。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洞悉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从文字层面精准把握整首诗的主旨与情感脉络。

教师通过多元化的阅读方法深入探究特定主题,不仅有助于学生领悟诗歌语言之美,还有助于拓展他们的阅读思维。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解读诗歌,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实现更为自由的审美升华。

(三)创设主题情境,提升学生情感体验

在古诗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十分关键。教师应关注学生品味古诗文的过程,从多个方面为其搭建更丰富的情感理解框架。举例而言,教师可以紧扣主题,深挖阅读背景,精心创设阅读情境,并为学生创设合适且新颖的阅读引导环节。此外,教师应明确“以感为读”的目标,深入剖析诗人在诗文中独特的情感表达,让学生沉浸其中,获得更深刻、更多样的情感体验。

首先,教师可从意象角度切入,思考情境创设的策略。若要明晰“秋”这一主题在古诗文中的思想内涵,就需要先精准把握与“秋”相关的意象,进而挖掘古诗词的内涵[3]。在“秋”主题下,诗人常常运用落叶、枯藤、大雁、雨、月等意象来塑造作品的氛围和情感。以《天净沙·秋思》为例,“枯藤老树昏鸦”借助“枯藤”与“老树”两个意象,营造凄凉、孤寂的氛围;在《峨眉山月歌》中,李白利用“峨眉山月半轮秋”这一意象,将秋日的惆怅情绪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创造凄凉的秋景情境,如“秋雨绵绵,细密如织,轻叩着枯木残枝。冷月高悬,倾洒银辉,却无法驱散满地的凄凉。枯木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更衬出无边的孤寂,秋夜的凄清之感愈发浓烈。”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展示秋景图片或播放适宜音乐,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古诗创作时的环境。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深入理解和个性审美体验。以《观沧海》为例,学生初次阅读时,能够感知曹操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与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而当置身于由语言、图片、音乐共同营造的秋之意境中再次研读全诗,学生的理解将更为深刻。部分学生身临其境,仿佛在秋夜中远眺沧海,心中满溢着惆怅与壮志豪情;还有学生体会到曹操身处乱世,诗中苍凉慷慨的情感基调与雄心壮志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其英雄气概。这种情境式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诗文情感的深度理解。

教师运用多角度的古诗词意象分析和多样化的媒介手段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融入独特的主题阅读情境,激发自身想象力。此外,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审美风格,从不同角度体验文学作品的情感,进而深入思考并形成更深刻的见解。

(四)延展课外阅读,实现个性思维发展

古诗主题阅读以特定主题为核心,精心挑选和组合一系列相关联的古诗篇目,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同一主题下的古诗文丰富多样,有利于学生拓展与积累文化素养。教师应积极拓宽视野,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古诗文,联系课内外内容,以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和理解能力,培养其多样化的审美思维。

在“秋”这一主题范畴内,除了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古诗,还有诸多佳作值得学生深入品读与细致推敲。基于此,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广泛搜集与“秋”相关的课外古诗文篇目,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交流,共同探讨阅读心得。例如,某小组搜集杜牧的《山行》、王维的《山居秋暝》和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小组成员运用课堂所学方法,对这些古诗文进行分析。在《山行》中,学生留意到诗人运用“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意象,与课内涉及“秋”的意象截然不同,它们共同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生动鲜活的秋日图景,传递出清新脱俗、高洁优雅的独特气质;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霁、傍晚时分的山村景致,诗人借此抒发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与怡然自得之情;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则以宣城的秋日美景为依托,表达对自然山水的由衷赞叹与深沉感慨。随后,学生反复诵读这些诗篇,并尝试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去理解诗歌的内涵,逐渐领悟到别样的秋日情感。这个过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文学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诗文积累,同时也有效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帮助他们在古代文学研究的道路上更加坚实地前行。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主题教学和审美育人理念的引领下,古诗文教学突破了传统单首讲授的桎梏,围绕主题整合课内外资源。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使他们深入挖掘古诗文的意义,提升审美修养,还有助于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帮助他们从多个方面分析古诗文并形成独特的审美感悟,从而提高语文学科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志坚.指向“减负提质”的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探析[J].成才之路,2024(4):65-68.

[2]唐艳霞.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4(19):90-92.

[3]孙霏.西风卷云秋意浓:谈谈古诗中“秋”的几个典型思想主题[J].课外语文,2023(1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