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音乐跨学科教学路径
作者: 高艳蓉【摘要】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跨学科教学成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自然单元开展跨学科教学,也可以跨单元实施跨学科教学。文章分析了教师如何通过对标课程标准、结合生活实际、强化思维引导、凸显学科特色等策略提升跨学科教学效果,以推动小学音乐教育创新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跨学科学习;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高艳蓉(1996—),女,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龙都小学。
小学音乐跨学科教学,是指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将音乐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如语文、数学、科学等)有机结合。当前,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部分教师采取的跨学科教学方法仍存在较大问题。比如,有的教师不会巧妙融合音乐与其他学科知识,生搬硬套,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为了有效实施跨学科教学,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策略,激发学生的跨学科探究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对音乐知识形成更深入的理解。接下来,笔者以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为例,谈谈自己对小学音乐跨学科教学的看法。
一、小学音乐跨学科教学的应用
(一)在单元教学中的应用
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多以一个主题构建自然单元。教师可以借助这些自然单元直接进行跨学科教学,并逐步补充其他学科的知识,让学生按照教材的编排思路有序学习,同时使教学活动更加系统化。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简谱)第三单元“校园节拍”的教学中,教师基于《乒乓变奏曲》《拍皮球》等曲目融入体育学科的知识,将体育运动的节奏与音乐的节奏结合,引导学生从体育运动的角度感受音乐的韵律。此外,教师还进一步结合科学学科的知识讲解乒乓球、皮球等球类运动的特点,使学生体会到《乒乓变奏曲》等曲目的科学性。如此一来,教师顺利地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单元学习框架,学生可以将音乐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的整合与迁移运用。
(二)在跨单元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果教师仅局限于某一个单元进行教学,学生的思维容易受限,而且这样做会削弱学生音乐学习的整体性与连贯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不同单元具有联系的曲目结合到一起展开教学,并融入跨学科知识,使学生接触到更丰富的学习内容[1]。教师在设计跨单元的跨学科教学活动时,可以根据音乐主题、风格、节奏与旋律等内容整合曲目,并延展介绍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更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教师可以将三年级下册(简谱)第八单元中的《夏夜》、二年级上册(简谱)第八单元中的《小雪花》、一年级下册(简谱)(旧版)第八单元中的《萤火虫》、一年级上册(简谱)(旧版)第五单元中的《小树叶》等曲目整合,设计跨单元教学活动。这些曲目围绕季节和自然景观展开,教师可以通过教授这些曲目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之美,让学生产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跨单元的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曲目的主题、风格和节奏特点,并融入语文、美术等学科知识,从多角度启发学生感知音乐中的自然美。比如,在教授《夏夜》时,教师结合诗歌《夜宿山寺》(李白作),引导学生鉴赏这首歌曲的意境,让学生产生画面感。在教授《萤火虫》时,教师讲解萤火虫发光原理和生活习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词。在教授《小树叶》和《小雪花》时,教师介绍绘画创作技巧,引导学生利用色彩和线条描绘秋叶飘落与冬雪飞舞的画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首歌曲的旋律。
二、小学音乐跨学科教学的策略
(一)对标课程标准,确保目标进阶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以“欣赏”“表现”“创造”和“联系”四类艺术实践为统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2]。根据课程标准,教师在开展跨学科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置跨学科学习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三年级上册(简谱)第七单元中的《爷爷为我打月饼》的教学为例。在审美感知层面,教师设计的跨学科学习目标为引导学生通过聆听与感受,体会歌曲的旋律流畅性与节奏变化,并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初步理解歌曲传递的家庭温情与节日欢愉。在艺术表现层面,教师设计的跨学科学习目标为引导学生掌握歌曲的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并以运动的方式表现歌曲的律动。在创意实践层面,教师设计的跨学科学习目标是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音乐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语文学科知识遣词造句,进行歌词编创。在创编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历与传统节日场景创作个性化的内容,以激发他们的表达欲与创造力。在文化理解层面,教师设计的跨学科学习目标则聚焦于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着重引导学生解读歌曲中的传统节日,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和语文学科知识,理解歌曲承载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这样层层递进的跨学科学习目标中,审美感知是基础,艺术表现是过渡,创意实践是深化,文化理解是升华,各层次目标环环相扣,推动学生逐步提升核心素养。
(二)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情境
音乐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音乐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学习延伸至对作品文化内涵的感知、理解和表达[3]。这也是跨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进而加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
以三年级下册(简谱)第七单元中的《打字机之歌》的教学为例。根据乐曲中对机械节奏的生动描绘,教师可以设计“声音大比拼”实验活动,让学生结合科学学科知识探索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特性。首先,教师播放人们使用打字机的视频,让学生聆听敲击打字机键盘的声音。接着,学生分组选择不同的材料(如木板、金属盒、塑料瓶等)开展敲击实验,模仿打字机键盘被敲击的声音,分析不同材料被敲击后产生声音的音量、音高及延续时间等。在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金属材料发出的声音比较清脆,而塑料材料发出的声音比较沉闷”“敲击材料的力度是如何影响声音的强弱的”等问题。通过思考与回答,学生能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不同材料的密度和硬度会影响声音的传播特性等科学知识。随后,教师让学生将敲击各种材料的声音录制下来,组成一段“敲击交响曲”,并在课堂上播放,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此外,为增强学生对机械节奏的感知,教师还创设“机械运动会”的情境,让学生将音乐学习与体育运动结合。教师先播放《打字机之歌》的片段,然后带领学生用手指的动作模拟打字,用双臂的动作模仿传送带滚动,用脚踩地的动作模拟滚轴旋转,等等。接着,教师设置分组任务,让学生合作用身体动作模拟打字机的工作流程,并注意配合音乐节奏表演动作。
(三)强化思维引导,推动迁移应用
在音乐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思维引导,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构成,还有利于学生借助不同学科的知识灵活理解音乐知识。可见,在音乐跨学科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强化对学生的思维引导。
以六年级下册(简谱)第七单元中的《白兰鸽》的教学为例。教师的教学设计以“理解歌曲结构—联结多学科知识—实现创意表达”为主线展开,逐步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迁移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先提出问题:“你见过白兰鸽吗?在你们的印象中白兰鸽象征什么?”学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鸽子象征和平、自由等。接着,教师介绍《白兰鸽》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歌曲表达的情感。此后,教师将歌曲分为三个部分,让学生认真聆听歌曲,分析歌曲三个部分的旋律特点及表达的情感。最后,教师设计以“鸽子的故事”为主题的创作任务,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有的小组结合美术知识表现白兰鸽之美;有的小组结合语文知识改编歌词,讲述自己与白兰鸽的故事;有的小组结合道德与法治知识,讨论鸽子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意义,并得到了调查报告。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后,在班级内部展示学习成果,分享音乐知识迁移运用的思路。这样的跨学科学习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的魅力,并且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凸显学科特色,深化评价影响
在音乐跨学科教学中,教师需明确,自己融入其他学科知识仅是为音乐学科教学服务,不能消解音乐学科的特色[4]。尤其是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要基于对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评价学生,而不应过分关注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情况。具体而言,在评价学生时,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还要考查学生迁移音乐知识的能力、情感表达的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还要将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结合,全面评价学生从音乐理解到能力提升的成长路径。除此之外,教师要构建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组成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以帮助学生发现跨学科学习中的不足,优化音乐学习策略。
以六年级上册(简谱)第八单元中的《阳光年华》的教学为例。在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设计与歌词意境相符的背景图,理解歌曲传达的拥抱理想、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在演唱时借助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展现歌曲昂扬向上的特点,然后创作以理想为主题的小短文。在评价时,教师除了基于音乐学科知识评价学生的艺术表现力,还可以适当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开展跨学科评价。比如,教师从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出发,结合美术学科知识评价学生创作的画作,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将音乐的旋律、画面、情感等可视化的能力;结合道德与法治知识和语文知识评价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歌曲中的爱国情感,以及是否能够以结构清晰、生动的文字写下自己的音乐感悟。同时,教师还关注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考查学生是否能在跨学科学习中展现创造力与探究能力。教师也借助学习档案记录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如学生写下的音乐感悟、创编的歌词及课堂发言的亮点等,并据此有效评价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发展过程。教师的反馈在跨学科评价体系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进一步提问帮助学生优化跨学科学习策略。例如,发现学生在创作画作或者小短文时未能准确表达歌曲主题,教师及时利用问题引导学生重新思考,提出“怎样才能更充分地表达爱国情感”或“想一想,还可以结合哪些学科的知识让作品与音乐主题更加契合”等问题。此外,教师还组织自评与互评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审视自己的学习表现。在自评时,学生可以进一步梳理自己的任务完成过程,分析自己将音乐知识与多学科知识联结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得到的突破。通过互评,学生可以了解同学在跨学科学习中的新思路,并反思自身的不足。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跨学科教学将音乐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广阔的学习视野中更充分地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增强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与艺术表现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同时,教师应不断反思与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确保学生在音乐跨学科学习中获得深刻的体验,从而产生浓厚的音乐学习兴趣,逐步实现全面发展。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师设计的小学音乐跨学科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此,教师应不断探索将其他学科知识融入音乐知识、构建高质量跨学科音乐课堂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席恒.新课标背景下音乐学科的内容结构和认知建构[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4,55(3):199-203.
[2]崔学荣.艺术课程改革的新动向·新突破·新征程:《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音乐)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7):3-13.
[3]伍婷婷.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影响管窥[J].四川戏剧,2014(12):190-192.
[4]吴丽娟.立足教材开展小学音乐跨学科学习的方式与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4(26):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