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化评价方式在小学体育课堂上的渗透实践探究
作者: 王庭
【摘要】新课改强调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完善评价方式,以推动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目标,从而提升教学效果。要想更好地将多元化评价应用于体育课堂中,教师应合理制订体育教学多元化评价标准、内容、方式等,并积极付诸实践,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灵活调整。由此,教师才能有效借助体育评价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质量。
【关键词】小学体育;多元化评价;教学评价
作者简介:王庭(1986—),女,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霍桥学校。
小学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发育状况,掌握基本的运动方式及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为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新课改要求,创新教学评价模式,将多元化评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小学体育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内容和方式单一
在小学体育教学评价中,有的教师仅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而忽视了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评价内容重运动技能的发展而轻综合素养的培养,没有考虑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评价方式一成不变,没有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整,缺乏实际性。长此以往,学生对体育缺乏兴趣,学生体育运动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学生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1]。
(二)评价主体单一
有的体育教师在评价时仅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按照自己的想法要求学生,让学生被动接受评价并进行修正,而忽视了学生的想法。长此以往,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逐渐减弱,学生对体育运动越来越缺乏了解,习惯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就算教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也会茫然无措,难以客观评价自身的表现。
二、多元化评价方式在小学体育课堂上的应用要求
(一)教师要充分理解多元化评价方式
教师要意识到通过多元化评价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多元化评价需要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的各种因素,如年龄、性别、身体素质、学习水平、心理发展程度、兴趣爱好等[2]。在评价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家长等纳入评价主体,让他们共同参与评价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总之,教师重视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应用,并通过实践不断探索、完善多元化评价方式,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
(二)教师要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运动项目评价标准是多元化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详细列出体育课堂上开展的运动项目,确定各项目的评价指标,通过综合分析明确各个指标的权重,并结合其他相关因素进行评价。这样初步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利用时间和资源,更加具体、直观地评估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通过教师的评估反馈,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体育训练所要达成的目标,并对自身的运动基础形成明确认知,从而提升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更好地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养成体育锻炼习惯[3]。
三、多元化评价方式在小学体育课堂上的运用策略
(一)制订具体的多元化评价指标
体育评价指标应涵盖学生的体能、技能、知识、态度等多个方面,内容应明确、具体、可操作,能有机结合学、练、赛、评,以全面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在制订评价标准时,教师要收集学生的信息,包括学生的生长发育情况(如身高、体重、肺活量等)、体能测试情况(如心肺耐力、肌肉力量等)、运动技能掌握情况、体育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运动态度、运动习惯、意志品质、心理状态、合作能力等。同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情况,灵活调整评价标准,还要制订明确的等级评价标准或积分评价标准。值得一提的是,制订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后,教师要给学生进行必要的解读,指导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对评价结果进行反馈,让学生得以充分了解自己的体育学习情况和进步情况,并明确努力的方向。
以三年级学生上手投掷轻物的体育运动为例。教师可以制订相应的多元化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二)进行多主体评价
在传统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占据评价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价[4]。教师在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时,应引入多个评价主体,如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以广播体操教学为例。该课的目标是增强学生身体协调性,有效促进学生身体各器官的健康发育,促使学生形成健美的身形。在教学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学生做体操时存在的问题,从而讨论如何将体操做得更准确、优美。这样能让学生参与到广播体操学习评价中,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也能更好地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完善广播体操教学。
(三)丰富评价内容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应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比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体验,了解学生是否乐于学习体育知识,观察学生能否主动投入体育课学习与思考中,等等。丰富体育课程评价内容,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充满欢乐的体育氛围中锻炼身体、收获体育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例如,在跳绳教学评价中,常规的评价内容是学生的跳绳能力,包括跳绳的姿势、动作协调性、节奏感以及跳绳的速度和耐力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增加情感与态度方面的评价内容。比如,学生在跳绳活动中的态度表现和情感体验,包括学生的积极性、自信心、合作精神以及对跳绳这项运动的看法等。教师还可以增加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评价内容,如学生在跳绳活动中能否创造新的跳绳动作或玩法等。总之,教师关注学生在跳绳运动中的各方面表现,丰富评价内容,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跳绳运动。
(四)注重评价层次的多元化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中,有的教师虽然意识到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但往往仅关注运动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指导,而忽略一些运动表现欠佳的学生。在多元化评价方式下,教师的评价应兼顾全体学生,发挥优生的示范作用,充分带动后进生。要达到此目标,教师可以开展分层评价,即先将学生分成多个不同层次的小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练习和小组比拼,再对不同层次的小组进行评价。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让学生较轻松地收获体育运动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又能关注到不同水平的学生,发挥同伴互学的作用,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此外,分层评价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制订不同的分层评价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多项体育运动。
例如,在跳高教学中,针对学生在体育素质上的差异,教师可以采用分层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全班学生的跳高能力将其分为三组:优秀组、进步组和基础组。这种分层是动态的,需要教师基于学生的练习过程,评价学生的进步情况,进行及时和灵活的调整。对于优秀组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更高的目标和要求,鼓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如侧重于跳高动作的细节和技术层面的评价,以促使他们达到更高的水平。对于进步组的学生,教师在评价时会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肯定,关注他们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并提供指导,如侧重分析他们跳高练习中的进步数据。对于基础组的学生,教师在评价时会注重保护他们的兴趣和自信心,降低跳高的难度和要求,让他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跳高运动,如更加关注他们的参与度和努力程度。通过这样的分层评价,优秀组的学生能在挑战中不断成长,进步组的学生能在鼓励中不断进步,基础组的学生能在参与中逐渐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和信心。班级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清楚知道自己的跳高水平,并且知道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整个班级的体育氛围会变得更加积极向上,班级学生的体育运动积极性能得到提升。
(五)善用激励性评价
激励性评价是发展性评价的重要内容,指激发被评价者向上的动力和欲望,帮助被评价者获得成功。多元化评价的目的也是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因此,在小学体育课堂上应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应注重激励性评价。具体而言,教师在体育课堂上,要多给予学生鼓励,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水平,合理运用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就感。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认可,从而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信心。此外,教学氛围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活动参与意愿、积极性更高。因此,教师要营造和谐愉快的体育运动氛围,为学生多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并积极主动地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运动状态、身体素质、对体育的想法等,用语言、行动激励学生,让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真正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例如,在耐久跑教学中,在学生跑步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看到有的学生开始放慢速度,表现出想要放弃的样子,急忙跑到学生旁边,及时鼓励学生:“坚持住,你一定可以的,加油!”教师的鼓励会使学生备受鼓舞,激发斗志,奋力完成任务。教师也可站在跑道终点处,为即将跑到终点的学生鼓掌加油:“终点就在前面啦!你真的太棒啦!”学生虽然跑得很疲惫,但听到教师的肯定,全身充满了力量,体会到成功的滋味。有的学生虽然很努力,但还是没能坚持跑到终点,垂头丧气,教师马上安慰道:“别气馁,每个人的身体素质都不一样,你已经尽力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想办法提高身体素质。老师相信下次你一定可以跑完全程的!”这样的评价让学生深受鼓舞,在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的同时下定决心想办法克服困难,完成这项体育运动。
结语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更加重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多元化评价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元福.浅谈多元化评价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技巧[J].体育风尚,2019(3):208.
[2]把余福.多元评价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2020(48):222.
[3]吴丽香.刍议小学体育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J].新课程导学,2022(8):36-38.
[4]程丽.多元化评价方式在小学体育课堂上的渗透路径浅述[J].科幻画报,2022(10):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