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户外自然游戏场的课程化建构策略分析
作者: 高娟萍【摘要】将户外自然空间融入幼儿园日常教学体系之中,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关于全面发展观的要求,且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为幼儿提供一个既安全又富有启发性的成长环境。文章围绕幼儿园户外自然游戏场的课程化建构展开探讨,从巧妙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划分活动空间、提供多样化材料、制订灵活规则及加强巡视指导五大层面进行了针对性分析,以期促进幼儿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满足其活动需求,激发其持续探索兴趣,并保障安全有序的游戏体验。
【关键词】幼儿园;户外自然游戏场;课程化建构策略
作者简介:高娟萍(1982—),女,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洛滨幼儿园。
幼儿园户外自然游戏场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化建构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不仅关乎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还是培养他们探索精神、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环保意识的关键环节。而将自然元素与教育目标相结合,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既安全又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确保活动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并强调体验式学习,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他们通过直接参与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要在幼儿活动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幼儿与自然的互动,教会他们尊重自然、爱护环境。
一、幼儿园户外自然游戏场课程化建构的意义
(一)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以及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幼儿通过与环境互动来学习和发展。户外自然游戏场提供了丰富的感官刺激,如视觉、听觉、触觉等,这些直接经验能够促进幼儿大脑神经网络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运动技能及身体协调性[1]。同时,在大自然中自由探索也有助于缓解压力,增强情绪调节能力,从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二)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造力
自然环境往往比室内环境更加开放且充满不确定性,这为幼儿提供了更多自主发现、尝试错误的机会。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境时,他们需要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寻找解决方案。例如,在搭建小木屋或者挖掘沙坑的过程中,幼儿会遇到各种挑战,如如何让结构更稳固、怎样合理分配资源等。这一系列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技巧,还能激发其想象力与创新意识。
(三)增进幼儿社会交往与合作精神
在户外游戏中,幼儿经常需要与其他小伙伴共同完成任务或参与集体活动。这种情境下的互动有助于提升幼儿的人际沟通技巧,让他们学会分享、轮流等待等基本社交规则。此外,协作完成项目还能让他们体会到共同努力达成目标的乐趣,培养良好的集体归属感。正如班杜拉所提出的观察学习理论所示,同伴之间的正面示范作用对于个体行为模式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场景鼓励幼儿相互学习模仿,可以有效促进其社会化进程。
二、幼儿园户外自然游戏场课程化建构的原则
(一)以幼儿为中心
这一原则强调在设计和规划户外自然游戏场时,应将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特点置于核心位置。这意味着教师需深入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据此来创设符合他们成长阶段的游戏环境[2]。例如,对于较小的幼儿来说,安全性和探索性是关键考量因素;而对于年龄稍大的幼儿,则可以提供更多挑战性的活动,如攀爬或探险。此外,该原则还要求给予幼儿足够的自主权,在选择游戏内容、方式甚至同伴等方面都应允许他们有较大的自由度。这种做法有助于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与参与感,使他们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也能获得个人能力的提升。
(二)可持续发展
此原则倡导在构建户外自然游戏场时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及资源节约的问题。一方面,利用可再生材料或回收物品作为建造材料,比如使用废旧木材制作长凳、用轮胎搭建秋千等,既经济又环保;另一方面,设置专门的种植区域,让幼儿亲身体验播种、照料植物的过程,增加他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培养良好的生态观念。此外,创建一个能够随着季节变化而展现出不同面貌的游戏空间,也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周期规律,从而形成持续学习的态度。总之,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打造的户外自然游戏场不仅能为幼儿提供优质的成长环境,也有利于保护环境。
三、幼儿园户外自然游戏场的课程化建构策略
(一)巧用自然资源,促使幼儿融入环境
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毋庸置疑,幼儿园的活动建构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现状,结合其认知水平,构建有助于他们快速融入的自然环境。教师可将游戏场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园内现有的自然资源如树木、草地等,将其作为游戏场地的一部分,创造一个既安全又富有探索性的空间。这样能让幼儿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增强体质,同时激发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
以园艺体验类的户外活动为例。教师可以选择一片阳光充足且排水良好的草地作为种植基地,让幼儿亲手栽种蔬菜、花卉或草本植物,让他们近距离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还可以设置一些基于自然材料的小型建构项目,如使用树枝、石头等搭建小屋或者迷宫,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和创造力,同时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被激发后,他们会有更加强烈的意愿进行精细化的观察和探索。为此,教师可以在特定区域设立“自然发现角”,放置放大镜、显微镜等简单工具,供幼儿自由使用、自主探索,比如观察蚂蚁搬家、树叶纹理等细微之处等。这样的探索方式能让幼儿进一步加深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理解。
户外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持开放性和灵活性。教师需根据季节变化调整活动内容,例如春季可以围绕植树造林展开主题活动,夏季则可组织夜间观星派对等活动,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每个季节独特的自然资源,也使得户外游戏场成为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平台。通过将自然环境与户外活动目标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让他们在探索欲的驱使下快乐学习。
(二)划分户外空间,满足幼儿活动需求
在幼儿园户外自然游戏场的课程化建构过程中,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功能划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对户外空间进行合理的功能划分,目的在于让不同类型的活动在适合的区域内开展,从而满足幼儿多样化的学习与发展需要[3]。
教师在规划之初要全面考虑场地的整体布局,包括场地大小、日照情况、风向变化等自然条件,以及如何将这些因素与教育目标相结合等。比如,可以选择阳光充足但又不会直射的地方设置阅读角,这样既能保证充足的光线,又能避免强烈的日晒;可以选择在树荫下或者遮阳设施附近安排一些需要更多体力的活动空间,如攀爬区或平衡木区,这样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季也能让幼儿舒适地游戏。
同时,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幼儿之间的差异性,教师还需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身体发展特点来设计相应区域。比如,对于较小的幼儿来说,安全性和趣味性尤为重要,因此可以在他们的活动区域内多布置一些软质材料制成的小型滑梯、秋千等设施;而对于大一点的幼儿,则可以适当增加挑战性项目,比如设置高低不同的障碍赛道或是提供搭建积木的机会,以此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团队合作精神。
实现上述构想的关键在于科学地安排各个功能区的位置,并保持它们之间合理的距离。比如,应该尽量把较为安静的学习角落如绘画区、拼图区等与那些可能产生较大噪音的游戏区域如球类运动区分开设置,以减少相互间的干扰。此外,还可以利用植物作为天然屏障,这样既能美化环境又能起到一定的隔音效果。教师通过这种方式,确保每位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场所,从而在享受乐趣的同时得到成长。
(三)提供丰富材料,持续激发幼儿热情
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发育尚不完全,同时,他们也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教师在设计活动材料时,需选择易于幼儿操作的自然材料,并鼓励他们使用这些材料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这样做一方面能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让他们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力。此外,教师还应定期更新材料种类,以保持新鲜感,持续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进行户外绘画写生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绘画工具来丰富幼儿的体验。比如,可以准备各种大小不一的画笔、颜料、彩色粉笔以及用天然材料自制的印章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合适的工具表达心中所想。在此期间,教师也可以鼓励幼儿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作为绘画素材,如捡拾落叶拼贴成一幅画,或者直接在地上用彩色粉笔描绘出自己观察到的小动物的形状,以提高他们的艺术创造力。
要想让活动更加有趣且富有挑战性,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比赛或设置主题任务,如“寻找最美的花朵”“画出你最喜欢的树木”等,以此来激发幼儿的竞争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这样,户外绘画写生活动不仅成为一个展示个人才能的平台,还成了连接幼儿与大自然之间情感纽带的有效途径。总的来说,通过巧妙运用丰富的自然材料,并结合创意十足的引导方法,教师可以创造一个既充满乐趣又能有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户外学习空间,让幼儿持续保持参与热情。
(四)制订灵活规则,确保活动有序进行
制订明确而灵活的游戏规则,能够保障所有参与者的基本权益,也能为幼儿的个人表达提供充足的空间,使得他们井然有序地进行各项游戏活动。为此,教师可以邀请幼儿一起参与规则制订,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同时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处理活动中的冲突[4]。
比如,在进行户外体育游戏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与幼儿共同制订游戏规则。首先,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组织一次简短的讨论会,介绍即将开展的游戏项目,并询问幼儿对于这个游戏有什么想法或担忧,通过这种方式收集幼儿的意见,了解幼儿对游戏的理解程度及内心存在的担忧。接着,基于幼儿提出的建议,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思考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学会设定安全距离、轮流参与等基本准则。
其次,针对具体的游戏内容,教师可以进一步细化规则。以接力赛跑为例,教师可以让幼儿讨论起跑线的位置、交接棒的方法等问题,并且决定违反规则时应采取何种措施。这个过程不仅能让幼儿了解到公平竞争的重要性,也教会他们在遇到分歧时如何通过沟通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设立奖励机制,比如给表现出色的队伍颁发小奖品,以此激励所有幼儿都尽力而为。
最后,当所有的规则都已确定下来后,教师需要再次强调其重要性,并确保每位幼儿都明白自己在整个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此外,教师还应该教授简单的冲突解决技巧,如使用“我感到……”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指责对方;如果遇到难以自行处理的情况,则应及时寻求老师的帮助。
通过这种既有原则性又不乏灵活性的规则制订,户外体育游戏活动能够井然有序地进行下去,同时也能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五)加强现场巡视,适时给予幼儿帮助
幼儿正处于快速学习和发展的阶段,需要成人给予适当关注和指导。因此,教师需密切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更全面地了解每个幼儿的兴趣所在及发展水平,发现潜在的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给予相应的引导等。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应当采用非干预式的观察方法,尽量不打断幼儿正在进行的活动。
比如,在沙池游戏中,教师可以站在一旁或在沙池周围走动,细心观察幼儿如何使用工具、如何与同伴互动以及他们在构建过程中的创意表现。如果看到某位幼儿正努力尝试用小铲子挖一个深坑但似乎遇到了困难,教师不必立即上前帮忙,而是先观察一段时间,看看该名幼儿是否能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确实需要介入时,如发现两名幼儿因为争抢同一个玩具而产生矛盾,教师可以通过温和的语言引导他们学会分享:“看起来你们俩都喜欢这个小桶呢,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让每个人都有机会玩到它?”
总之,通过持续不断的非干预式观察以及适时适度的帮助,教师能够在保证游戏自然流畅进行的同时,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情感及认知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这种方法强调教育过程中对个体差异性的尊重,为每位幼儿提供了适合其成长节奏的支持环境。
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园户外自然游戏场的课程化建构,需要教师巧妙运用丰富的自然资源,且合理布局活动空间,从而让幼儿全面投入游戏当中。这样便能打造一个充满探索乐趣的活动环境,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创造力,让他们在自然中自由成长,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同时,灵活而明确的活动规则和教师的适时指导也必不可少,能够确保整个学习过程既安全又有序。这样的课程化建构方式,能增强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
【参考文献】
[1]贾怡宁.幼儿园开放性户外游戏环境创设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3(36):80-82.
[2]凌洁.幼儿园大班户外游戏现状及改善策略[J].学园,2024,17(3):87-89.
[3]陈丹虹.在幼儿园开展户外游戏活动的探讨[J].考试周刊,2023(52):147-150.
[4]李岚.创新幼儿游戏教学,探索安吉游戏的开展路径[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3(47):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