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 程丽莹【摘要】问题意识是增强师生沟通的重要载体,它既可以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能够及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积极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能够在观察、猜想、验证等科学探究过程中,不断提出并解决问题,以此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文章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为例,从巧用情境导入、善用假设猜想等方面,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策略进行全面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程丽莹(1992—),女,江苏省南京市金陵小学。
问题意识强调学生在自由讨论、自主探究等环节中展现出的心理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针对“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重要内容,教师需要不断优化与完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不断强化其学习效果,从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性思维策略,不断驱动学生进行自我提升,使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以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促进主动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使其专注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分析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出问题的过程需要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逻辑分析,能够使其触及问题核心,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使其能够掌握学习主动权,认识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热情。
(二)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路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比较等方式,从新颖、独特的思考角度出发,针对数学知识提出个人理解,并通过查阅资料、合作讨论等方式,积极探索多样化的解答策略,从而丰富学生的创新体验。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常会遇到各种挫折与难题,这些挑战能够不断促使学生创新解题方法,拓宽解题思路,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有助于深化知识理解
深化知识理解的关键环节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当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时,其已经从传统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问题探索者”。教师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展开深入探究,能够使其探索方向从“是什么”转向“为什么”,深化学生的学科认知。问题意识能够促使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不再满足于记忆数学公式或答案,而是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背后的逻辑与原理。这种转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不断重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此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策略
(一)巧用情境导入,让学生“想问”
小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积极创设符合学生能力发展的问题情境,将其作为新知识的导入点,以激发学生的探究与质疑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关键信息进行深入思考与细致分析,使其能够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更为有效的解题方法,变得“想问”,以此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1]。
在教授“多边形的面积”时,巧妙运用情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设计真实、生动的情境,如园丁伯伯需要测量一个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小花坛面积,以便计算需要多少肥料。面对这一教学情境,学生自然会好奇如何计算花坛的面积。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计算这个花坛的面积呢?”除了生活情境,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将数学知识融入故事情境中,如“小鹿和小羊正在争夺一块平行四边形形状的草地,它们决定通过计算面积来确定最终的归属权。小鹿只知道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小羊好像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秘密”。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你们能帮助小鹿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小羊到底掌握了什么秘密”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与原理。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与学习的空间,使其能够在情境导入中深刻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相关知识,夯实其数学基础。这样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能够体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其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变得“想问”。
(二)善用假设猜想,让学生“敢问”
假设猜想模式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这一教学模式可以鼓励学生围绕已有知识,主动进行思考与分析,进而摆脱依赖性思维,敢于提出合理的问题。基于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针对数学问题进行假设猜想,让其自主探究与验证,并通过分析与总结验证结果,找到数学问题的正确答案[2]。
在“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课中,教师可以运用假设猜想策略,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相关知识产生好奇心,让学生变得“敢问”,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动力。首先,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将其合理分成若干个数学小组,向每个小组发放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平行四边形卡片,并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这些卡片的形状、大小等,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面积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为后续的假设猜想做铺垫。其次,教师可以提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的问题,鼓励学生勇敢提出自己的假设。有的小组提出“面积大小与它相邻两边长的乘积有关”的假设,有的小组提出“面积大小可能与它的高有关”的假设,还有的小组提出“面积大小可能与它的角有关”的假设。最后,为了让学生验证猜想,教师可以指导各小组开展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通过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等方法,验证自己提出的猜想,帮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继续提出新的问题,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其能够深入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基本含义。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反思与讨论,让学生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有丰富的收获与体会。这样有助于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使其能够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关的问题,从中体会科学探索的乐趣和成就感。
(三)收集经典错例,让学生“多问”
收集经典错例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路径。教师需要从学生作业、课堂互动、教材例题等教学资源中收集经典错例,并对其中不同的知识与易错点进行总结,为学生提供更为准确的反思素材。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主动观察与分析错例的错误所在,使其能够结合思考结果,敢于“多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3]。
在教授“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几个经典错例,如有的学生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等同于矩形面积计算,或是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模糊不清。举例来说,针对“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长为6cm,另一条相邻边长为4cm,高为5cm”,学生可能会将两条边长相乘来计算面积,但实际上应该将与高垂直的那条边与高相乘来计算面积。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不能用边长相乘呢”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其探究这一错例背后的原因,从而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特殊性。另外,在解析经典错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强调“高”的概念,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在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只能选择与高垂直的那条边作为底”“只要底和高不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就不会变”等问题。通过讨论与互动,学生可以明确“高”与“底”的关系,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基本性质,从而理解平行四边形在不同形变下的面积变化。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学生可以逐渐养成多问、善思的良好习惯,深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提高计算能力。教师收集经典错例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与提问,总结与分析经典错例,识别并讨论其中的错误所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设计提问环节,让学生“善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成为“善问”者,就需要合理设计提问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教师需要营造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科学设计自主提问框架,指导学生从不同维度审视数学问题,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层次出发进行有效提问,不断提升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其享受提问的乐趣与价值,变得更加“善问”[4]。
在“多边形的面积”一课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可以巧妙增加提问环节,鼓励学生成为“善问”者。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其他图形来计算其面积,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转化思想的实际应用,并提出“在转化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哪些元素保持不变,哪些发生变化”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其次,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使其能够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出发,积极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展示自主提问框架,引导学生提出“是否有其他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最后,在结束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使其根据自己的学习感受,提出有关自我提升的问题,如“在学习中会遇到哪些问题”“怎样克服学习困难”,让学生在回顾学习过程的基础上,总结与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
上述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提问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持续探索的热情。学生在经过提问环节后,可以掌握提问的有效方法,深入探索数学知识,解决多样化的问题,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五)重视实践体验,让学生“会问”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需要将实践体验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环节,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各种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数学的魅力,使其对数学学科产生探究兴趣。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提问策略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活动中尝试通过改变条件、逆向思考等方式,主动探索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使其掌握有效的提问技巧,真正变得“会问”。
在“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课中,首先,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一系列实践体验活动,为学生提供提问的空间,使其能够通过动手操作与观察思考,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其次,教师可以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适时地提出引导性问题,如“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等,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其在实践操作中积极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实际应用。最后,教师可以在实践体验中巧妙融入数学游戏,如“寻宝图”“平行四边形拼图大赛”等,鼓励学生通过手工制作、自主测量等方式,不断积累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并以问题“在未来学习三角形、梯形与圆等的面积计算时,你认为有哪些研究经验可以借鉴”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夯实几何学习基础,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上述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量感,还能够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相关知识。在实践体验中,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会主动提问与探究,积累丰富的图形面积知识,逐渐变得“会问”。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问题意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教师需要通过巧用情境导入、善用假设猜想、收集经典错例、设计提问环节、重视实践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实践体验,使其在挑战自我的过程中享受探索乐趣,理解数学学科的思维性与逻辑性,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徐时芳,伍国艳.苏黔两省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情境问题解决能力的调查研究[J].教育观察,2023,12(32):32-36.
[2]叶凯琦.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6):197-199.
[3]陈卫东.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现代农村科技,2022(5):95.
[4]高娜.小学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8):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