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德育融入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分析

作者: 薛霞

【摘要】小学生正处于习惯养成和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生态德育不仅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还能提高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效性。然而,目前关于将生态德育融入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仍相对较少。文章分析了将生态德育融入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当前部分教师在开展生态德育时存在的问题。文章还提出了精心布置教室环境、重视相关知识介绍、完善班级制度建设、创新班级实践活动等具体策略,旨在帮助广大教师将生态德育有效融入班级文化建设。

【关键词】生态德育;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策略分析

作者简介:薛霞(1978—),女,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开展生态德育的重要时期。然而,一些小学德育教师虽然十分重视“成长中的我”“自我认识”“我与家庭”“我与他人”“我与社会”等教育内容,但是对“我与自然”这一教育内容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可以让学生受到熏陶,潜移默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将生态德育融入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可以丰富德育内容,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将生态德育融入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将生态德育融入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道德修养提升

班级文化有着独特的教育作用。将生态德育融入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后,教师可以借助教室环境唤起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情感。在逐步加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后,学生会形成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此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生态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逐渐将生态文明建设等理念内化,形成对自然环境的情感。在这样的情感影响下,学生会主动参与保护环境的实践行动,愿意在日常生活里积极践行环保理念,并自觉养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这样从认知到情感、再到行为的德育活动,可以有力推动学生道德修养提升[1]。

(二)推动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创新发展

以往教师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时,更加注重介绍行为规范以及营造学习氛围。教师将生态德育引入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可以拓宽班级文化的内涵,让班级文化拥有更深刻的育人价值,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等内容,而是朝着培养学生整体素养的道路迈进。这使得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具备更强的生命力,教师能够借此组织多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也会因此意识到,自己来到教室不仅是为了掌握知识,还是为了拓宽自身眼界、形成优秀品质、发展多方面能力[2]。

(三)助力学校形成教学特色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其文化建设的成效对学校整体育人目标的达成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将生态德育融入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的微观场域,使抽象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故事、生活现象,可以有效推动学生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态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这种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保障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还可以让学校形成教学特色,同时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二、部分教师将生态德育融入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时出现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部分教师在将生态德育融入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时,没有明确教学思路,使得生态德育游离于班级文化建设工作之外,无法真正发挥作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在对生态德育的认知停留在表层的情况下,教师自然不知道如何将生态德育科学地融入班级文化建设[3]。

(二)教师不注重教室环境建设

教室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然而一部分教师在融入生态德育时,只强调教室的干净整洁、教室内摆设的整齐有序,忽视了自然元素的审美价值和育人功能。除此之外,这些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可以结合教室内的照明、供水、供暖设施,向学生渗透环保理念,指导学生形成环保意识。一些教师虽然在教室内放置了绿色植物和环保标语,但对这些植物和标语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持续性的维护,导致生态德育难以发挥实质育人效果。

(三)班级实践活动缺乏深度

班级实践活动同样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分教师在融入生态德育时,没有组织形式丰富且有一定深度的实践活动,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对自然环境的情感认同。除此之外,这些教师也没有建立有效的班级管理机制来鼓励学生学习环保知识、参与环保实践活动,而是仍然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过分强调学业成绩和行为规范。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生态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不够深入,整个班级难以形成普遍关注环境问题的良好氛围,生态德育容易流于表面[4]。

三、将生态德育有效融入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精心布置教室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看,教室环境蕴含着很强的教育价值,对教学效果有着显著影响。在开展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时,教师需要着重将环境与人、人与人联系起来,让学生受到教室环境影响,逐步形成良好的认知和行为习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主张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体验来构建知识体系。因此,在将生态德育融入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时,教师可以尝试打造包含大量生态元素的教室环境,让学生受到熏陶,潜移默化,逐渐形成生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5]。

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室内设置“生态观察角”,放置多种植物,构建小型生态系统,以引导学生在平日的观察与照料里理解生命的含义,感受生命成长的规律。教师也可以在教室内打造“环保图书角”,将自己精心挑选的环保类图书、期刊摆在显眼的位置,确保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生态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教师还可以在教室内设立“废物回收站”,并发放配套的“废物回收指南”,引导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季节的变换以及具体的教育内容更换教室墙面粘贴的海报,或者设置橱窗展示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的成果,让教室环境处在变化与稳定的平衡中,保持生命力。

这样多维度的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可以让学生顺其自然地接受生态德育,同时可以推动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在精心布置的教室环境里,学生会得到熏陶,渐渐加深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并逐步形成生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这种立足于物质环境的生态德育,也能够为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重视相关知识介绍,培育价值观念

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个人的认知和理解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要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教师应当让他们沉浸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通过群体互动和情感体验逐步内化相关理念。因此,在将生态德育融入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时,教师需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为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念提供精神和情感支持。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在介绍生态文明建设知识后,鼓励学生讨论刚学到的知识,并合作完成以“珍爱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海报,让学生通过群体互动和情感体验内化所学知识,同时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教师也可以举办环保主题的班会活动,指导学生讨论“保护地球母亲”“绿色低碳生活”“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话题,并组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的教学活动,以加深学生对生态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微信群中分享回收废旧物品和将垃圾分类的小知识以及生态主题的短视频,增强生态德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使学生顺其自然地掌握知识、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

在教师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后,班级文化建设工作会具有更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教师可以由此出发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产生理性认识到形成情感认可,并最终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三)完善班级制度建设,培养行为规范

班级规章制度是规范学生行为的重要保障,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显著的引导和约束作用。行为主义理论认为,科学的奖惩制度和持续的行为强化,能够有效推动个体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因此,在将生态德育融入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时,教师需要构建完善的班级制度,借此引导学生形成良好习惯。

首先,教师可以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把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的表现纳入考核体系,并给出涵盖节约用水、垃圾分类、低碳出行等具体指标的评分细则。其次,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制订“班级生态公约”,提出关于清洁教室、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内容的具体要求,并通过班会讨论等方式让这一公约更具民主性与可行性。最后,教师需要设立监督机制和奖励机制。教师可以组建由班干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生态督导小组,让他们负责监督与记录全体学生的日常行为,以及在发现同学的不当行为后及时对同学进行提醒和引导。教师也可以设立“环保积分银行”,开展“生态文明之星”评选活动,表彰在环保实践活动里表现出色的学生,让这些学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同时借此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

这种制度化的行为管理模式,可以确保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生态德育,逐步从认可价值走向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增强责任意识,最终达成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的本质性转变。

(四)创新班级实践活动,提升实践能力

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杜威“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提醒教师,学生的学习应当建立在直接经验和具体实践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将生态德育融入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时,教师也需要努力创新班级文化建设工作中的实践活动形式,构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能力,以增强生态德育的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校园生态调查员”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运用观察记录、数据统计等手段对校园生态环境展开持续性调查和研究,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也可以举办“环保创意工坊”,指导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艺术品、设计环保产品,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思维。教师还可以组织“社区环保行动”,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参与环保宣传、垃圾分类指导等志愿服务,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学生会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能够锻炼观察力、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结语

综上所述,将生态德育融入班级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学生道德修养提升、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创新发展和学校形成教学特色。教师可以采取精心布置教室环境、重视相关知识介绍、完善班级制度建设、创新班级实践活动等措施,将生态德育科学融入班级文化建设,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生态意识,提升相关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沈燕.以班主任视角谈生态德育融入小学班级文化建设[J].读写算,2024(31):149-151.

[2]王吉雄.浅论生态德育下的班级文化建设[J].学周刊,2023(4):160-162.

[3]房丽.德育生态化理念下公安院校党建工作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2,42(9):39-42.

[4]叶小微.生态德育视域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J].求知导刊,2022(24):11-13.

[5]焦群英.构建生态德育式的初中班级文化氛围[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