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实践研讨
作者: 邱兰芳【摘要】跨学科作业设计是满足新课标课程内容整合要求,注重课程阶段性与发展性建设,以学科教学内容为基础,融合其他学科内容进行创新设计的作业类型,是推动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思维、锻炼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是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重要方法。文章基于核心素养,针对初中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实践方法展开探讨,分析跨学科作业设计价值,简述设计要求,提出实践策略,确保跨学科作业设计理念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得以顺利实施,探索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
跨学科作业设计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设计内容综合和形式多样的作业,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均衡发展为出发点的新型教育理念。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且与众多学科理论知识相关。寻找语文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关联点,开展跨学科作业设计工作,设计多种类型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将语文知识用于解决综合性问题,实现融会贯通,培养其核心素养。教师应立足初中语文学科内容,探索语文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关联点,设计跨学科作业,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实践价值
(一)解决现有作业问题
初中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符合核心素养背景下全面育人的要求[1]。跨学科作业以联合各个学科内容为基础,能够凸显作业设计的层次性和目的性。与传统的初中语文作业相比,跨学科作业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创新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从根本上解决传统作业设计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问题。
(二)助力学生素养发展
作业设计与实践是推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跨学科作业设计在原有的作业形式与内容上进行升级,能够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会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探寻多种跨学科作业设计思路,组织学生进行专项课后练习活动,促进其各项学习能力的均衡发展,为培养其语言运用、思维能力、文化自信、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创造有利条件。
二、初中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实践要求
(一)内容整合
跨学科作业的设计初衷是训练学生综合多个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作业内容设计方面,教师应注重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组合运用各种学习技能,锻炼综合能力,提高素养。跨学科作业内容应具有整合性,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利用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有机融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内容,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应遵循整合性原则,有序且深入地规划跨学科作业内容,通过语文学科素养培养促进学生相关学科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任务驱动
跨学科作业因融合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方法,在作业内容、形式上具有多样性,需要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向进行学科之间的综合性学习。以学习任务为作业内容载体,能够满足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导向性需求[2]。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已有生活与学习经验,以设计应用型学习任务为方向,利用任务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让学生依据跨学科作业要求,自主探索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内化吸收。
(三)形式灵活
跨学科作业设计以丰富的教材内容与学习资源为支撑,在作业形式上具有创新性,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学习需求,基于具体的素养发展方向,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跨学科作业设计方法,整合不同学科的教学资源,合理规划跨学科作业设计路径,在跨学科作业中不断更新与调整学科知识,使跨学科作业形式更具灵活性、多样性。丰富的跨学科作业形式能够增强跨学科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确保学生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3]。
三、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实践策略
(一)掌握学情,明确跨学科作业设计方向
跨学科作业设计需要以基本学情为参考依据。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学科兴趣、学习风格、学习经验等方面,获取有利于优化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关键信息。真实的学情信息能够为教师合理设计跨学科作业提供重要参考,提高跨学科作业设计前置工作的效率,为跨学科作业设计实践奠定基础[4]。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收集整理学生的学情信息,依据数据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类,研究跨学科作业设计的侧重点,合理制订方案,明确设计方向,有针对性地实施跨学科作业设计实践工作,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引领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跨学科学习活动。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的教学为例。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审美能力存在差异,学习兴趣与动机各不相同,教师应利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取学情信息,根据问卷数据进行隐性分层,为开展跨学科作业设计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问卷星”网络调查工具在调查数据、获取信息方面具有出色的应用效果,教师可以利用该软件制作学情调查问卷,设计如下问题:(1)你认识“花木兰”这一历史人物吗?(2)你了解“花木兰”的事迹吗?(3)你是从哪些途径了解到“花木兰”的?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可以反映学生对“花木兰”及其事迹的了解情况,第三个问题则能够体现学生的兴趣喜好,为个性化跨学科作业设计提供思路。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从未了解”“有所了解”“比较熟悉”三个层次,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明确不同的跨学科作业设计方向。例如,对于“从未了解”层次的学生,教师应融合语文与历史学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查阅相关史实资料的方式,了解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了解《木兰诗》的故事情节,体会“木兰替父从军”这一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使其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掌握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对于“有所了解”和“比较熟悉”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其兴趣喜好,融合语文与音乐、美术等学科,设计“学习与花木兰相关的民歌或其他音乐作品”“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表现花木兰的形象特点”等跨学科作业,帮助学生掌握诗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以创新性的学习方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学情调查能够为跨学科作业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教师明确学生的学习特点,探寻合理设计跨学科作业的途径,最大化发挥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新路径,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思维
跨学科作业设计应凸显新意,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专注度,取得良好的跨学科教学成效[5]。教师应利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优势特点,积极探索创新跨学科作业设计的路径,改变以往以书面作业为主要形式的作业设计思路,秉持“学思做一体化”的作业设计理念,融入实践元素,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应用于实践,形成良好的跨学科学习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应把握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关键,以创新形式的作业推动学生学习观念、学习方法的转变,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野望》的教学为例。教师应围绕古诗文教学重点,融入实践元素,设计跨学科作业内容,引导学生形成跨学科学习思维。依据《野望》一诗的体裁,教师可以融合历史学科,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资料,了解五言律诗的起源和发展,总结五言律诗的特点,通过自主实践拓展知识,加深对文体的理解。教师也可以融合音乐学科,让学生运用音乐理论知识,尝试用简单的音符为《野望》编创旋律,通过演唱的方式展现五言律诗的节奏特点,在实践中体会古诗文的优美韵律,感受古诗蕴含的魅力,获得审美体验。同时,教师还可以融合美术学科,要求学生描绘诗中萧瑟恬静的景象,增进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教师以实践为跨学科作业设计核心元素,创新作业设计形式,能够丰富学生的古诗文学习体验,帮助其了解诗文体裁,理解诗文深意,挖掘文化元素,感悟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构建支架,设计跨学科作业关联任务
初中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应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让学生高效完成跨学科作业,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设计的跨学科作业应具有关联性,能够辅助学生构建完善的跨学科学习支架,发展自身的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教师应将核心素养融入跨学科作业支架中,体现作业设计的指向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为例。作为一篇事理说明文,本文涉及文学、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为跨学科作业设计提供了诸多思路和灵感。基于语文学习的规律,教师可将跨学科作业划分为“内容理解”“语言分析”“知识应用”三个阶段,设计具有关联性的学习任务,构建完整的跨学科作业支架,帮助学生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系统地学习课文,提升综合能力。
在“内容理解”阶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分析事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结构思路,为其进行深度学习打好基础。结合《大自然的语言》这一标题内容,教师可联系音乐学科,设计“从音乐作品或影视作品中寻找大自然的语言,感受大自然语言的形式与特点”这一跨学科作业。学生可以从《动物世界》中寻找大自然的语言,了解其存在形式,并与课文内容联系,分析文章所描写的大自然的语言是否真实、真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大自然的语言的美好,陶冶思想情操,提升艺术鉴赏和分析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在“语言分析”阶段,教师可围绕课文中提出的科学观点,如“纬度和经度是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联系地理学科,设计“运用地理知识解读课文内容,验证其科学性,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这一跨学科作业。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和学习经验,利用地球仪或其他工具,解释文章中的自然现象,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知识应用”阶段,教师可以联系生物学科,要求学生以某种动物或植物为研究对象,观察其行为,运用科学知识进行解释,并运用所学的说明文写作方法,撰写一篇事理说明文,记录自己的观察过程和研究结果,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依据不同语文学习环节的侧重点,明确跨学科作业任务设计方向,设计前后关联的学习任务,构建跨学科作业支架,引导学生立足语文学科开展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活动,从整体上提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实践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跨学科作业设计是符合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新型教育教学手段。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以语文为跨学科作业设计基础,探索其他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联系,并及时了解实际学情,科学整合跨学科内容,开发跨学科作业设计资源,探索多样化的跨学科作业设计形式,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跨学科学习任务。教师应综合考虑跨学科作业设计的方向、形式、支架等方面,完善整体设计方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跨学科学习思路,利用跨学科作业强化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推动初中语文学科作业设计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房尹筌.“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跨学科综合性作业设计探究[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3(9):74-75.
[2]张礼娟.“双减”背景下初中古诗文跨学科作业设计意义初探[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3(7):76-78.
[3]姜雪杰.初中语文作业:从关键导向到多维发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39(6):96-100.
[4]柳迎春.跨学科视野下的初中语文整合教学实践研究[J].吉林教育,2023(9):37-39.
[5]钱敏华.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与实施中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培养[J].现代教学,2022(增刊2):13-14.
作者简介:邱兰芳(1984—),女,福建省长汀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