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插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作者: 韩燕

【摘要】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初中历史具有知识性、人文性和趣味性的特征。教材是历史学习的关键媒介,其中的文字记载与图像史料是基本的历史再现形式。教材插图作为历史学习的重要载体,与教材文字共同承担育人功能。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教材插图,使插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历史思维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为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贡献力量。

【关键词】教材插图;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在初中历史教学体系中,教材插图绝非可有可无的存在。教材插图作为对文字内容进行补充说明的图像载体,穿插于文字之间,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历史教材中精心编排的插图,不仅旨在实现图文并茂的视觉效果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体现历史资料或历史事件的史学价值。历史插图与普通图片有着本质区别,学生通过解读历史插图,能够更好地理解史料,从而深化对历史知识的认知。

一、利用插图,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插图生动有趣、直观性强,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习惯相契合。因此,教师应合理利用课本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提升教学效果。

教材插图的编排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科学性、合理性与必要性,经过审慎考量的结果。然而,由于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插图数量较多,且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往往难以充分关注插图的运用。同时,教学参考资料中关于插图运用的教学范例相对匮乏,这进一步导致教师容易忽视插图,未能深入挖掘其价值。这使得与文本内容紧密相关的插图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有限,仅凭自身能力很难准确把握插图内涵,解读往往流于表面,一知半解。倘若教师能够积极关注教材插图,并将其巧妙融入教学实践,不仅能够引导学生从多元视角解读文本,拓宽历史学习的路径,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升历史学习的效果,真正实现历史教学的育人目标。

以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教学为例。此节课程旨在促使学生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特征,以及相关历史故事与传说。对于课程中涉及私有制、阶级、国家等抽象概念,七年级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他们难以在脑海中构建具体的认知图像。教材中的插图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合理运用插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展示炎帝和黄帝雕像图、黄帝陵图,学生基于好奇心会对图中人物产生疑问,此时教师顺势提出问题:“图中两位人物是谁?他们对中华文明有何贡献?”以此引发学生思考。其次,教师适时介绍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原因,以及他们拥有的传奇本领和关于他们的诸多传说,并进一步提问:“谁能分享与他们相关的故事或传说?”进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最后,教师可引入“涿鹿之战”等传说,以故事为桥梁,自然地引出国家、阶级、私有制等抽象知识内容。

这种借助插图的导入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枯燥的局面,使课堂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对后续文本学习的浓厚兴趣,为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内涵奠定良好基础。

二、巧用插图,创设情境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巧用教材插图创设情境能够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合理的教学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深入感悟历史学科的价值,更加珍惜当下生活。

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的教学为例。此节课程旨在呈现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重大变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变迁的成因与具体表现。首先,教师可利用课本里张謇的大生纱厂、荣氏兄弟的福新面粉公司这两幅插图创设情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资源,从多个维度介绍张謇、荣宗敬和荣德生,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历史人物,感受他们创业的艰难[1]。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建筑的特点,推断其用途。待学生判断出这些插图是企业厂房后,教师提问:“同学们能说出这些建筑的用途及其出现的背景吗?”借此引导学生初步探究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再次,教师进一步创设问题情境:“如果你是一名讲解员或导游,将会如何介绍这两幅图片?”这一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以讲解员或导游的视角,向游客详细剖析插图的来历与背景。例如,学生在介绍张謇时,可通过列举“第一家纺织企业—大生纱厂”“第一个农业股份制企业—通海垦牧公司”“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及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等多个“第一”,展现张謇对南通的卓越贡献。这种角色转换与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全面把握近代中国经济的具体表现,深入思考文本内容,认识到乡贤志士抓住国内外特殊契机,推动中国经济进入“短暂的春天”,理解实业救国者对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贡献。以导游介绍插图的形式开展教学,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营造真实的历史情境,还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历史情境再现并非无根据的想象,而是以史实为基础的再创作。教师巧用插图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体验学习的乐趣,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借助插图,解读文本

初中历史教材图文并茂,学生阅读时既能从文字中获取历史信息,又能借助插图加深理解。因此,教师可借助插图,引导学生将文本阅读与图像识读有机融合,助力他们从多个维度理解历史知识,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在编纂历史教材的过程中,课本插图并非随意设置,而是严格遵循特定的标准与规律。这些插图对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2]。倘若正文中出现表述抽象、理解难度较大的文字内容,旁边的插图可以帮助学生探究知识内涵与外延,助力学生突破理解上的障碍。借助插图解读文本,学生可以从感性认知过渡到理性认知,这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高度契合。

以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宋代的经济发展”的教学为例。该部分文本配有北宋纸币交子铜版拓片和南宋纸币会子铜版拓片这两幅插图,直观地呈现出宋代贸易的繁荣盛景。插图左侧的文字阐述了商贸繁荣促使货币交易量大幅增长,由于金属货币携带极为不便,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便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这段文字清晰地反映出货币从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过程。然而,由于教材并未详细阐述金属货币制约贸易发展的具体情形,学生在理解金属货币与贸易发展之间的制约关系,以及纸币出现所带来的优势时,常常会遇到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两幅插图,以纸币的产生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宋代商贸的繁荣。首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北宋纸币铜版拓片”的内容,该纸币可分为三个部分:最上方是方孔圆形符号,突出货币属性;中间部分是整齐排列的29个文字,这是解读的重点;下端是宋代风俗画,类似于现代货币的防伪标识。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这29个文字所蕴含的信息,其内容涵盖纸币的流通使用地区、应用场合及币值规定。特别是关于币值“经手钱钞者,将其视同现钱七百七十陌流通使用”的记载,表明纸币具有较大的票面值,能够有效弥补金属货币的缺陷。事实上,四川地区在当时广泛使用铁钱,铁钱具有面值小、重量大的缺点。据史料记载,购买一匹绸缎需搬运65公斤铁钱,这种状况极大地限制了贸易的流通与发展。与之相比,纸币不仅面值大,而且便于携带,使用便捷。由此可见,交子的出现从侧面有力地反映出以四川地区为代表的宋代贸易的繁荣程度[3]。

通过上述对插图的深入剖析,学生在充分理解插图的基础上再解读文本,不仅能够更加轻松地领会宋代商业的繁荣景象,还能加深对已学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从而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构建起更加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四、巧用插图,突破难点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材中部分史料因年代久远,其中包含的专有名词给学生的理解带来较大阻碍,而这些内容恰恰是教学的重难点。若仅靠文字解读,学生往往一知半解。教师借助教材插图进行教学,则能够高效地突破这些教学重难点,显著提升教学效果。

以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的教学为例。在讲解西周兴衰相关内容时,“分封制”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然而,教材并未对其给出详尽的解释,仅叙述了西周王朝的部分相关举措。在此背景下,巧妙运用插图成为短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分封制”的有效策略。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课本中的西周主要诸侯国示意图,让学生识别主要诸侯国并判断它们与西周都城镐京的关系。学生通过解读课本插图,能够迅速找出齐、鲁、燕、宋、晋、吴等主要诸侯国,并了解这些诸侯国与镐京的距离[4]。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课后活动中的分封制贵族等级示意图,帮助他们快速了解受封对象包括宗亲、功臣及部分帝王后裔。这些受封者在获得封地后,可以在自己的领地内进行再分封,由此产生不同的分封等级。经过这样的读图引导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基本厘清分封制的相关知识点,记忆也更为牢固,同时他们也能深入讨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由此可见,借助插图突破文本中的重点与难点,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在图文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对专有名词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成效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运用插图,提升认知

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借助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价值观,发挥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5]。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融合历史经验与学生认知,将历史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价值。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的教学为例。在讲授第三部分内容“开放的社会风气”时,教师可借助课本中的两幅插图—唐代帷帽女子骑马雕塑与弈棋仕女图,引导学生感悟唐朝包容开放、积极向上与昂扬进取的社会风气。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两幅插图所呈现的内容,并思考其反映出唐朝前期怎样的社会风貌。从图中女子参与骑马、对弈等活动可看出,唐朝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兼容并包。在封建时代,女子社会地位普遍较低,多以相夫教子为主要行为模式,鲜少抛头露面。然而,这两幅图表明唐朝部分女子能够参与社会活动,充分彰显出唐朝社会的开放性,以及当时民众健康开朗、热情豪迈、积极向上的时代心理。这种开放自信的社会氛围,为唐朝前期的强盛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引导学生从开放的盛唐联想到当下的幸福生活,使学生明白幸福生活需以强大国家为后盾,同时应学习唐朝人开放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唯有如此,国家方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价值得以升华。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借助插图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取向与价值观。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深化对历史的感悟,还能举一反三,以史为鉴。

结语

综上所述,将插图巧妙运用于历史教学,是一种创新且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教材插图作为独具特色的教学资源,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高度重视插图的潜在教育功能,深度挖掘并发挥其最大效能。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秉持正确的认识,合理运用教材插图,致力于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从而推动历史教育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刘欣.图片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追问设计:以统编教材中插图《明治维新时期的课堂》为例[J].初中生世界,2024(28):73-74.

[2]王伟.扩展教学空间:初中历史教材插图的运用指向[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4(20):68-70.

[3]林斐.运用教材插图培育初中生的家国情怀素养[J].中学课程辅导,2024(13):123-125.

[4]陆春丹.巧用历史插图培育核心素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27):77-79.

[5]李纯超,王河江.教科书插图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J].学园,2023,16(11):56-58.

作者简介:韩燕(1994—),女,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城南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