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作者: 马红艳

【摘要】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有助于优化语文课堂,对学生学习的进步、能力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文章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与语文学习能力入手,阐述生活化教育理念融于语文课堂的重要性;从深研教材、利用网络、学写生活、重视实践、强化巩固等角度入手,探讨生活化教学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施策略,实现巧创生活情境、巧拓生活资源、巧言生活之美、巧积生活经验、巧设生活作业。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生活化理念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生活化运用。基于此,语文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学理念,增强学生关联知识与生活的意识。

一、生活化教学理念融于初中语文课堂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初中是学生各项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了解、内化各种学习方法和学习理念的重要阶段。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积极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还要将语文知识与生活进行关联认知。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在语文课堂融入生活化教学理念,并通过开展课堂活动,向学生全方位渗透生活化理念,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关联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1]。

(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在生活化教学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中,学生需要借助生活内容理解课程知识,也要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课程知识,从而更好地内化掌握与外化吸收语文知识,有效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生活化教学理念的融入,能够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探索知识,把握课程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增强学生联系生活、思考问题、应用知识的意识,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生活化教学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深研教材,巧创生活情境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中,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亦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的主要来源。为了有效落实生活化教学理念,教师应立足教材,深入研读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内的生活元素,并由此向外延伸生活内容,将其与实际生活内容相关联[2]。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与感受情境中的内容,进而拉近学生与教材、生活的关系,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入理解。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的教学为例。该课文的创作背景是朱自清结束欧洲漫游回国,并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后又喜得贵子,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的阶段。对应文章的课后思考题,其中既有让学生对文章春日图景的总结,又有让学生以比喻句描绘春天的问题。基于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从生活角度切入,以春天和春天的生活为主,创设生活情境。比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有关春天景物的视频、盼望春天到来的人们的状态等,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这样,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内容,让学生带着情感阅读文章,从而有效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在具体划分“盼春”的内容结构时,学生可结合自己从生活经验,以及具体的文段落,综合思考课文具体描绘了怎样的春景图。在情境中,学生最直观看到的便是嫩绿的小草,由此学生依据文章段落概括出“春草图”。同时,教师可将生活情境作为延伸,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眼中春天小草的样态,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描写小草语句的深入理解。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从教材中寻找生活元素,并围绕生活元素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思考,帮助学生将实际生活与课文内容相关联,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二)利用网络,巧拓生活资源

为了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文资料库,教师可立足生活化教学理念,有效拓展生活资源,扩充课堂教学容量,让学生真正做到掌握丰富的生活资源[3]。在课堂中拓展的生活资源,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还能够让学生建立利用网络手段学习语文知识、了解语文内容的思想意识,这对学生增长语文、深化语文理解能力有重要影响。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为例。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大部分都是名家名篇,但是对作者的介绍却较为简单。对此,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对网络技术,从文章的创作背景入手,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的生活世界,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作者的生活内容,以此实现拓展课堂生活资源的目的。首先,教师可拓展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该篇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名单,故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邀请离开北京。该文章是鲁迅在厦门大学辗转时,回忆起自己儿时的往事,故写作此篇文章。可见,名家写作文章也需要基于生活经历。其次,教师可以从问题入手,展示鲁迅曾经生活过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让学生具象化地学习文章内容,从而实现有效理解。在具体讲授文章内容时,教师依然可借助网络技术,展示课文中出现的各种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课文在整体描写百草园时,写到了菜畦、石井栏、皂荚、鸣蝉、黄蜂等,教师可依次展示生活图片,让学生了解上述事物的具体样态。

故此,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网络技术为手段,以文章内容为切入点,将生活资源有效融入教学中,从而引导学生关联生活内容理解课文,深入把握课文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三)学写生活,巧言生活之美

在融入生活化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借助生活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让学生围绕生活进行写作练习,从而使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关联,运用阅读知识与写作知识书写美好的生活。同时,让学生立足生活进行写作练习,可以让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的事物,更关注自己的生活,这样才能更广泛地思考生活问题、认知生活中的事物,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观察能力的进步。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为例。该课文主要记叙祖孙三代在散步中发生的事情。在解读文章时,学生会感受到课文中记叙的内容就是生活中的简单小事。在文章中,祖孙三代因散步是要走大路还是走小路产生了分歧,并通过解决分歧的过程,体现出一个大主题,即家人间的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对此,在组织学生进行生活之美时,教师一方面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知作者对家人日常生活的关注,另一方面可关联本单元写作部分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有关记事的知识内容。这样,学生才能更关注生活,深入认识到学习与生活的关联。具体而言,教师可让学生选择一件自己与家人之间发生的生活事件,并按照记事的写作要求,做到准确、生动、形象地记录下自己与家人的生活事件。比如说,原课文中既有对母亲生活状态的刻画,也有对“我”自己和妻子、儿子的刻画,同时也对散步背景有简单交代等,这些内容学生都可以体现在自己的作文中,以展现自己生活的美。同时,为了让记录的事件具有可读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详略得当地处理生活事件,即重点写能体现主题的细节,而对其余内容则需要略写,这样更能体现出作文内容的结构性。

对学生而言,通过写作的方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更能引发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与思考,以及对实际生活的观察,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建立及时观察生活的意识有积极意义。故而,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学写生活,让学生表达生活的美好。

(四)重视实践,巧积生活经验

语文课程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但这种实践性被传统教育思想与应试思想所掩盖,因此学生难以真正地进行生活实践。为了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成效,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实践,帮助学生有效理解课程知识、积累生活经验,这对学生理解课文知识具有促进作用[4]。教师应基于学生学情设计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生活经验,在深入理解课文知识的同时,提升生活实践能力。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的教学为例。在课文中,作者借助对猫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在阅读与分析课文时,教师让学生思考作者如何借助写猫来表达自己养猫的情感体验,总结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找到作者三次养猫的经历,其中第一只猫的亡失,被作者定义为天灾,第二只猫的亡失,被定义为人祸,而第三只猫的亡失,作者将其定义为己过。经过这三次猫的亡失,作者的心情也由伤感到愤恨,再到痛苦,这也影响了作者最终下定决心不再养猫。经过梳理,学生能够知晓作者是借助养猫事件向读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基于此,教师可让学生以自己身边可观察的小动物为主,观察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是否同课文中的猫一样,不同的猫有着不同的性格。在观察中,学生应及时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比如,有学生家里也养猫,与课文作者不同的是,学生养的猫被保护得很好,并没有发生任何意外情况,且该学生详细记录了猫咪的生活习性、各种动作代表的含义。学生经过观察实践,对动物有更多认知与了解,能够有效增长自己的生活经验。同时,通过观察实践,学生能够对课文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与作者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至此,教师以设置实践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生活观察,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这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感知力、观察力,有效积累生活经验,从而增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入掌握。

(五)强化巩固,巧设生活作业

作业是深化学生认知、强化学生理解力的重要手段。在语文课程中,如何布置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语文作业,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在生活化教学理念下,教师可采取设置生活作业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在设计生活作业时,一方面应让作业内容具备生活实践性,使学生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作业;另一方面,作业内容应符合学生实际,且应按照“双减”政策保证作业的适量性。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3课《太空一日》的教学为例。课文以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为背景,作者航天员杨利伟记录自己在太空的一天经历。在课文中,学生能够根据标题知晓课文的结构,并且了解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即了解起飞阶段、飞行阶段、返回阶段的事情。基于此,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教师可为学生设置生活作业,即探究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同时,学生需要借助真实的生活场景,具体了解、感知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进而以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刻理解教材文本内容、体会作者传递的思想情感。在完成该项生活作业时,学生应采取合作的方式,共同确定探究主题、明确探究方法、厘清探究内容。在探究中,学生可分工合作,从网络、航天馆、科技馆、纪录片等资料中,整理自己需要的内容,从而有效完成生活作业。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习成效,教师可让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汇报生活作业完成情况。这样不仅可以检验学生探究生活作业的深度与广度,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整合能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进步有积极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制作以航天为主题的读书小报,并让他们向同学推荐自己阅读的书籍等。

通过完成生活作业,学生既可以有效巩固课堂所学,又能锻炼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师应充分重视设计生活作业,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作业中习得知识、应用知识、内化知识。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融于初中语文课堂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从学生学情出发,寻找切入生活的角度,进而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效关联;另一方面,教师应从教材内容出发,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从而实现课程知识与生活的有效关联。

【参考文献】

[1]张丽荣.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走出初中语文教学困境[J].学周刊,2023(22):112-114.

[2]苏雅.新课标下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3(14):45-47.

[3]郝志义.生活化教学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创新探究[J].学周刊,2023(11):103-105.

[4]周海涛.基于生活化的初中语文教学[J].中学语文,2022(35):22-23.

作者简介:马红艳(1991—),女,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金钟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