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创新理念的初中化学课程的实施与研究
作者: 李广荣【摘要】新课标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实施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传递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巧,促进学生的全面掌握;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多种素养,引导学生形成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师可以将创新理念引入初中化学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化学;创新理念;课堂教学
教师在开展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以形成学科综合能力。基于此,教师可就创新理念在初中化学课程中的实际应用展开分析和研究,探索课程实施的更多可能性,逐步提升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提供助力。
一、开设创新性校本课程,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要想高效地开展化学教学,需要结合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创新性的校本课程,让化学教学在贴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同时促进学生发展。在基于创新理念开设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当下的学科教学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整合,借助一些新的教学和实践案例,让初中化学教学达到理想的状态。校本课程的开设既能丰富课堂内容,让化学教学的方式不再单一,又能充分激发师生的能动性,使他们更加积极投入地参与课堂。
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为例,教师以其为主题进行校本课程设计时,可以计划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场景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的不同之处,进而引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个概念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在学生了解了概念后,教师可以计划带领学生进行联系生活实际的操作,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同时对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各种物质变化[1]。通过具体的操作,学生不仅能直观地感受物质的变化,还能正确地使用各种仪器。在学生围绕物质变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后,教师可以计划引导学生将现象进行归类,总结一些物质变化的判断方法,如从颜色、气体、沉淀、能量等角度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在此过程中,学生会进行不同方面的思考和探究,并养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对于校本课程的最后一个板块,教师可以计划带领学生围绕物质变化建构研究的模型,引导他们总结科学的学习方法。
基于创新理念开展初中化学教学,要做好创新性校本课程开设的工作。在进行实际设计时,教师可以在一开始,通过具有吸引力的方式、从易到难地引入相关的概念,让学生乐于学习理论知识。校本课程的主要部分是不同的操作环节,有利于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有效的培养。在校本课程的最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同时帮助学生搭建相应的知识体系。
二、创设创新性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学科。化学学科学习的目的是在相关操作中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在完成操作的基础上明白化学的本质。基于此,教师要结合不同的操作需求和目标,为学生创设创新性的教学情境,以情境加深学生对操作的理解和感悟,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完成操作任务[2]。教学情境的合理设置能为学生带来沉浸式的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进行循序渐进的操作。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学情境来展现各式各样的现象,将教学情境与需传递的化学知识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吸收和内化相关的知识。
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材中“元素”的实际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设置生活化情境,以学生较为熟悉的场景和内容促进学生对不同元素的学习。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有关钙、铁、锌等元素的广告进行播放,通过这些广告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接着,教师可以将这些广告涉及的元素名称进行板书,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与元素相关的内容。在学生对元素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生动形象的动画,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一些化学反应,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反应的原理,如在煤燃烧时,空气中的氧会和煤中的硫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进行的相关操作的结果,让学生背诵和默写所学的元素,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找到指定元素,说出与其相关的信息。
创新性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在获得不同学习体验的同时对各种知识有更全面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借助教学情境,在给予学生更多启发的同时让他们对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探究。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创新性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充分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课堂教学。
三、设计创新性学科实验,实现学生的能力培养
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在以创新理念开展化学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科实验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和安排,以丰富多样的实验方式来增加课堂容量,让学生在实验中不仅能学到更多的理论知识,还能培养探索、创新及自主学习等多个方面的能力[3]。教师要重视学科实验的创新性设计,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规划不同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尝试和探索,通过认真的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果。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学生能同步获得知识和能力,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加显著。
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材中“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的实际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进行更全面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用二氧化碳来灭火的实验,让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该实验需要用到酒精灯、木条、蜡烛、弹簧夹、导管。实验前,教师需要检查相应的实验装置,确保装置完好。实验开始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开展实验方面的引导。在学生通过该实验理解了用二氧化碳来灭火的原理后,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内容,让学生学会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安排另外一个关于汽水中的二氧化碳的小实验。这个小实验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好汽水、澄清石灰水、试管、带导管的橡胶塞等。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将汽水倒入试管1中,用橡胶塞密封,再将澄清石灰水倒入试管2(导管需伸进澄清石灰水的液面)中,然后轻轻晃动试管1,观察试管2中的现象,进而看到试管2中会生成白色沉淀。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其背后的化学原理,并自然而然地引入汽水中的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创新性的学科实验能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空间,并在化学现象的辅助下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所以,教师要基于创新理念为学生设计化学实验,引导他们透过化学现象发现物质的本质,对各种物质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在开展这些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锻炼实践能力,通过对化学现象的分析形成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安排创新性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开展基于创新理念的化学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创新性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学学习。学生可以进行组内及组间的讨论、交流,一起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同时形成一定的协作能力[4]。因为创新性合作学习有利于提升化学教学效果,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所以教师要重视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划分学习小组,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中有所收获。
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材中“制取氧气”的实际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知道氧气的各种用途,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开展结合实验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制取氧气的相关原理。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需要自行选择一名组长,由组长带领成员完成相应的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有利于让学生了解氧气的产生的小视频。接着,教师可以相机引出本课的主题,再为学生介绍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引导学生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在小组的几名成员连接好实验装置后,所有成员需要观察实验的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自由的讨论和交流,并检测实验装置收集到的气体。如果有的小组在实验期间遇到一些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教师需要给予他们引导。
创新性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组内的任务,挖掘自己的潜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增强主体意识,激发内在驱动力,积极进行化学学习。
五、开展创新性课堂评价,加强教学的效果反馈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来践行创新理念,以此基于教学过程进行正向的反馈。教师可以将教学环节的设置、知识点的讲授以及学生的能力形成情况作为评价维度,衡量化学教学的效果[5]。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作为评价的主体,依据评价机制给予教师反馈,为教师的后续教学提供参考。教师可以结合课堂评价内容找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并积极做出改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材中的“质量守恒定律”为例,在进行完教学后,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如下内容的课堂评价:是否能知道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和意义,是否能用相关的仪器进行有序的操作,是否能在课后将质量守恒定律迁移应用到生活中,是否能高效地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客观地给出评价,以便让教师对教学效果有更清晰的认识。
开展创新性的课堂评价,引导学生完善相应的机制,是将创新理念应用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方式。教师能够从反馈中判断每节课的实际效果,并据此做出教学行为上的改变,优化教学过程。对学生而言,这样的评价与反馈则能促进他们对课堂内容的回顾和掌握。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创新理念的初中化学课程实施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不断调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获得多维度的提升。教师可以从校本课程、教学情境、学科实验、合作学习及课堂评价五个维度出发,让创新理念为初中化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这有利于解决当前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展开自主探索,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推动初中化学教学的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雨,毕华林.强化实践育人 培养创新能力: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跨学科实践活动的特色与实施建议[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4,45(17):8-13.
[2] 左秀芳.点燃创新火种 激发科创潜能[J].河北教育(德育版),2024,62(7):7-10.
[3] 张忆梅.跨学科融合的初中化学项目式学习实践案例研究:以“结合数字化探究NaOH与CO2反应的一体化创新实验”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4(21):38-42.
[4] 陈以泰.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4(20):128-130.
[5] 张成林.新课标理念下初中化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4,9(13):107-109.
作者简介:李广荣(1987—),女,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老叶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