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者: 韩珊琳

【摘要】在高中音乐课堂中实施跨学科融合教学,不仅能够丰富音乐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和音乐欣赏能力,还能促进学生提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艺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发展多元智能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基于此,文章深入探讨如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进行创新、有效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

【关键词】高中音乐;跨学科融合;综合素养

在教育改革浪潮中,跨学科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正逐步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高中音乐课程的跨学科融合教学不仅能够使音乐成为连接语文、历史、数学等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桥梁,还能激发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兴趣与探索欲望,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文将探讨高中音乐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高中音乐跨学科融合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丰富教学形式

在高中音乐跨学科融合教学中,教师通过融合历史、语文、地理等多学科知识,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化、互动式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音乐与文学的对话中感悟情感的深邃和细腻,在音乐与历史的交织中聆听时代的曲折变迁,在音乐与地理的融合中领略文化的地域魅力。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音乐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二)完善知识体系

与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相比,开展高中音乐跨学科融合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视角下进行音乐学习,进而完善知识体系。在跨学科融合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欣赏音乐本身,还能了解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这样的跨学科学习有利于学生从多个维度欣赏音乐作品,构建更为完整的立体化知识体系。

(三)培养综合素养

在高中音乐跨学科学习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分析和理解音乐作品,并进行艺术创作,这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独立思考和创意实践能力的发展。同时,在跨学科融合学习中,学生还需要交流合作,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二、高中音乐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音文共赏,悟情感深邃

音乐与语文学科都能教会学生感悟和表达情感。在高中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将音乐与语文学科相融合,综合设计兼具赏旋律与鉴文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通过对相关文学作品的拓展研究,更加深刻地感悟音乐所蕴含的情感与意境,实现情感共鸣与审美体验的双重提升[1]。

例如,湖南文艺出版社高一音乐必修1第七单元的《大江东去》这一作品是将古典文学与现代音乐完美融合的典范。这首音乐作品的歌词取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编曲则借用西方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教师在进行该曲目的教学时,巧妙地将音乐知识与语文知识相结合,鼓励学生解读这首词,想象词中描述的场景,逐句感知人物的情感,并分析其与歌曲曲调的对应关系。

比如,有的学生对歌曲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展开分析:“这句词描述了滚滚长江向东而行的场景,用长江象征历史长河,用前赴后继的波浪象征历史的浪潮淘尽无数英雄豪杰,表达了作者对千古风流人物的追念,所以这一部分的曲调采用了低沉而有力的旋律,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有的学生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进行解读:“这句词主要介绍了周瑜的英勇事迹,所以这部分歌曲的曲调转为激昂,仿佛能从中听到战鼓雷动、战马嘶鸣的声音。”该学生继续说道:“这句词的下一句同样是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但是是通过“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等雄奇壮观的自然场景的描写来侧面烘托战场的惊心动魄,所以歌曲的该部分在延续之前激昂曲调的同时,还加入了丰富的和声以及变化丰富的节奏,来营造紧张的战场氛围。”

还有的学生对歌曲的最后两句“故国神游……一尊还酹江月”进行分析:“这句词是写词人怀古后回归现实,看着自己的一头白发,只能将杯中酒洒向江中明月,表达了词人感叹自己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无奈,所以曲调在此处渐趋平静,还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通过将词句与曲调进行对应解读,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词之美与音乐之韵。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寻找其他被编写成歌曲的古诗词,并引导他们按照上述流程对歌曲进行解读,以锻炼学生的音乐欣赏和文化理解能力。

教师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开展音文融合教学,不但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发挥音乐作品的情感共鸣作用,丰富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两者相辅相成,能够促进学生音乐与文学素养的共同提升。

(二)乐史互映,析音史变迁

音乐是历史的见证,音乐作品往往蕴含着社会风貌、文化特色及情绪情感等元素[2]。在高中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历史知识融入音乐教学,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探究作品的历史背景,通过音乐与历史的相互映照,让学生在音乐中听见历史的回响,感受文化的传承,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时代特征。

以湖南文艺出版社高一音乐必修1第二单元的第三部分“中国近代音乐(1)”的教学为例。该部分所选的《开路先锋》《黄河》《嘉陵江上》和《黄水谣》等曲目都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代表之作,均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情感。教师在进行这些曲目的教学时,可以适当地融入历史元素,鼓励学生探究曲目创作的历史背景,将历史知识讲解与曲目鉴赏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历史知识,准确把握曲调旋律和演唱情感。

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开路先锋》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这首歌曲创作于1934年,而20世纪30年代正是我国社会矛盾尖锐、工人运动兴起的时期。这首歌曲虽然由较为简单的“轰”“哈”“我们是开路的先锋”等歌词组成,但是充分描绘了工人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劳动场景,体现了工人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未来开辟道路的坚定信念,表达了作者对工人阶级无私奉献、勇敢奋斗精神的敬佩与赞美。因此,歌曲的曲调和旋律激昂有力、节奏明快,具有鲜明的劳动号子特点,学生在演唱时也应当采用坚定有力的语气。

又如,《黄水谣》这首歌曲是《黄河大合唱》的第四乐章,创作于1939年,当时我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歌曲通过描述“水又急”“浪又高”“如虎狼”等凶险的黄河景象来象征人民正处于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通过描绘“开河渠”“筑堤防”“成平壤”“喜洋洋”等喜庆的场景来赞颂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顽强精神。因此,歌曲旋律悲壮而深沉,节奏缓慢而有力,学生在演唱时也应采用深沉有力的语气。

教师在高中音乐课堂中融入历史元素,帮助学生从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等角度深入挖掘歌曲中蕴含的时代内涵,能够让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歌曲的学习重点和演唱技巧,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音地韵融,游地域风情

音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地域文化不同,其音乐风格往往也不尽相同。教师可在高中音乐课堂中融入地理学科知识,将音乐的音韵与地理的地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探索不同地区的独特风情与文化特色,感受不同地域音乐的独特魅力[3]。这种融合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和地理视野,增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以湖南文艺出版社高一音乐必修1第四单元的第一部分“民歌(1)”的教学为例。该部分选编了多首极具地域特色的地方民歌,包括湖南民歌《澧水船夫号子》、陕北民歌《赶牲灵》、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和江苏民歌《无锡景》等。这些民歌在歌词、曲调、节奏等方面充满了地域特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地域文化等因素对旋律、歌词、音乐风格的影响,加深学生对音乐文化内涵的理解。

比如,在进行湖南民歌《澧水船夫号子》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澧县的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自古以来,湖南澧县的水上交通就十分发达,从而催生出船工这一职业。船工们在劳动时,为了缓解身心上的疲劳、释放一定的情绪,逐渐发展出了以“号子”为表现形式的民歌。湖南号子一般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气势磅礴,雄厚有力,塑造了勇敢坚毅的澧水船夫的形象。此外,这首歌曲曲调悠扬、质朴,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方言、装饰音等元素,也体现出湖南地区的地方文化特点。

以《赶牲灵》为例。陕北地区因地处黄土高原,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当地人民常常用牲畜进行粮食和货物的长途运输。在这样的地理背景下,以《赶牲灵》为代表的陕北民歌信天游逐渐发展并流传下来。《赶牲灵》歌词朴实大胆,旋律高亢细腻,还融入了衬词、衬腔和方言,具有浓厚的黄土地文化特色。《小河淌水》的歌曲风格与云南的温润气候、秀丽风光、淳朴民风等元素紧密相连。无锡的水乡文化和吴语方言共同孕育了《无锡景》这首经典民歌。

通过渗透以上与歌曲相关的地理知识,学生可以在学习音乐的同时,深入了解音乐作品中蕴含的地理知识。而学生对于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拓展学习,可以助其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和形象,两者相辅相成,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音技交融,创数字乐章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应用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学生创设更为生动、有趣的音乐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音乐作品的创作或改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和创新思维能力。

以湖南文艺出版社高一音乐必修1第七单元的第四部分“音乐与视觉艺术”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进行该部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选段)》这首乐曲的教学时,可以制作相关的视频短片,将该首乐曲作为短片的背景音乐,为学生呈现一场视听盛宴。在视频的开头,教师可以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耸立在天安门广场的远景,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随着音乐的进行,镜头逐渐拉近,纪念碑上那些栩栩如生的浮雕清晰可见,让人不禁回想起那段峥嵘岁月。在乐曲的高潮部分,曲调慷慨激昂,视频中呈现战士们不畏生死、英勇抗战的场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感受先烈的英勇无畏。镜头一转,画面切换到抗战胜利、举国欢庆的喜悦场景,视频中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此时,乐曲到了尾声,音调转为柔和喜庆,学生看到旗帜飘扬、烟花绽放的场景。信息技术的灵活使用能够为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学生对《人民英雄纪念碑(选段)》这首乐曲也能够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在教学《观花山壁画有感(选段)》这首乐曲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视频剪辑软件上自制一个与花山壁画相关的视频短片,根据乐曲的节奏、场景、人物情感等元素的变化,剪辑相应的视频画面。这种创新又具有挑战性的音技融合作业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数字图书馆、文旅局官网、景区公众号等平台,收集花山壁画的图片或影像材料,深入挖掘花山壁画的独特魅力,并将这些精妙绝伦的壁画景观巧妙地剪辑成一个短片。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动画制作软件制作动画短片,再现古代壮族人民农耕、狩猎、祭祀等社会生活场景,使作品内容更丰富多元。短片的画面需要与乐曲的节奏变化相契合,因此,学生需要综合分析乐曲的旋律变化和情感起伏,合理挑选和剪辑画面,使音画合一,更好地讲述花山壁画背后的故事。

教师在高中音乐课堂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音乐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还能锻炼他们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结语

高中音乐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深刻展现了其在拓宽知识视野、促进知识整合与提升综合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将音乐与文学、历史、地理乃至数学、物理等学科进行有机融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让他们在跨学科的知识海洋中自由遨游,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与能力的跨界发展,同时也为高中音乐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段亚玮.新课标下高中音乐跨学科教学分析:以语文与音乐为例[J].求知导刊,2024(4):134-136.

[2]陶彧.跨学科融合在高中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高考,2024(26):174-176.

[3]王玲,邓喆.高中音乐跨学科教学的构建路径:以湘文艺版高中音乐教材“音乐鉴赏”第二单元为例[J].湖南教育(B版),2024(8):66-67.

[4]张世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新课标下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高考,2024(6):174-176.

作者简介:韩珊琳(1983—),女,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实验中学。